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亦名:差人論法白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差人論法者,對眾即量,賢愚濫委。簡德屏論,審知邪正,故曰也。」(業疏...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譯本...(名數)人我見,法我見也。...凡十卷。遼·燕京崇仁寺希麟集。又稱希麟音義。收於大正藏第五十四冊。本書系繼唐代慧琳之一切經音義,將開元入藏以...亦名:叉腰戒緣起 含注戒本·百眾學法:「佛在舍衛,六群叉腰行入白衣舍。居士譏言,沙門自稱我知正法,以手叉腰,...(一)梵名 Pacavij?ati-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計九十品。後秦鳩摩羅什譯...巴利名 Kamma-khandaka。為二十犍度之第十一。又稱呵責犍度。即說比丘治罰法之篇章。本行持法起源自佛陀處分好諍斗...乃大日經阿闍梨真實智品、大日經義釋卷十二阿闍梨真實智品所說八字布字之法。八者即:(一)(a,阿)字布於心中,乃...摩醯首羅天(梵 Mahe?vara)具有三眼;其中,頂門豎立一眼,超於常人兩眼,具有以智慧徹照一切事理之特殊眼力,故稱...乃專注一心,歸向佛陀教法之謂。天親之淨土論(大二六·二三○)下):「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雜語)Sādhu,譯曰善。或曰善哉。有部百一羯磨一曰:娑度,譯為善。寄歸傳一曰:辭別之時,口雲娑度,兼唱阿奴莫...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佛說八關齋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聖八關...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yu)音樹下,與大苾(b)芻(ch)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hē)...情動入胎。沒有斷見、思惑都應該是叫凡夫。凡夫都是有情的有情識的,他這個情一動就會入胎,這是投胎的這個情況。 ...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當中有諸多的淨土,為什麼就唯獨指示西方呢?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其緣由就有三點。第二句就談道...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真誠勝欺。 所謂忍辱勝怨,如過去阿闍世王集結四種兵,前往攻打舍衛城;而波斯匿王...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裡參禪,心裡非常嚮往,就鼓起勇氣請求雷禪師准許他也能進入禪堂參禪。...人之入道,各有時節因緣。《勸戒類遍》載,福建浦城令趙某長齋奉佛,其妻絕無信心。適值五十生辰,買許多生命,欲殺...古人說有德配位,也說德不配位。 我們說一個人:別人坐在這個位置上都很和諧,很太平,為什麼你坐上這個位置以後,...能夠包容別人,別人就能包容我;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就能幫助我,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生活在現代社會裡,外有五欲...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還你就算了;禪定的人是這個境我不住,就像有人罵佛陀,佛陀說...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五燈會元】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祖嘆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踴身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祖因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上篇: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 下篇: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
指出離世俗人之住處。乃寺院十名之一。[大宋僧史略卷上](參閱「寺號」2417) p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