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者,福州長樂人也。姓王氏。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把師鼻扭,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曰:「被人罵邪?」師曰:「無。」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教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惘然。次日,馬祖陞堂,眾才集,師出卷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扭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岩巒峻極,故號百丈。既處之,未期月,參玄之賓,四方麇至。溈山黃檗當其首。一日,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聞舉,不覺吐舌。師曰:「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檗便禮拜。﹝溈山問仰山:「百丈再參馬祖因緣,此二尊宿意旨如何?」仰云:「此是顯大機大用。」溈云:「馬祖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幾人得大機,幾人得大用?」仰云:「百丈得大機,黃檗得大用,餘者盡是唱導之師。」溈云:「如是,如是。」﹞
有僧哭入法堂來。師曰:「作麼?」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師曰:「明日來,一時埋卻。」溈山、五峰、雲岩侍立次,師問溈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曰:「卻請和尚道。」師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並卻。」師曰:「無人處斫額望汝。」又問雲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師曰:「喪我兒孫。」師謂眾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阿誰去得?」五峰曰:「某甲去。」師曰:「汝作麼生傳語?」峰曰:「待見西堂,即道。」師曰:「見後道甚麼?」峰曰:「卻來說似和尚。」
師每上堂,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師問:「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某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師曰:「汝問。」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師曰:「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津送。」師令維那白椎告眾,食後送亡僧。大眾聚議,一眾皆安,涅槃堂又無病人,何故如是?」食後師領眾至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祗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甚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檗近前,打師一掌。師拍手笑曰:「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須胡。」﹝溈山舉問仰山,仰曰:「黃檗常用此機。」溈曰:「汝道天生得,從人得。」仰曰:「亦是稟受師承,亦是自性宗通。」溈曰:「如是,如是。」﹞時溈山在會下作典座。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典座:「作麼生?」座撼門扇三下。司馬曰:「太粗生。」座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問:「如何是奇特事?」師曰:「獨坐大雄峰。」僧禮拜,師便打。
上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阿誰?」曰:「某甲。」師曰:「汝識某甲否?」曰:「分明個。」師乃舉起拂子曰:「汝還見麼?」曰:「見。」師乃不語。」普請钁地次,忽有一僧聞鼓鳴,舉起钁頭,大笑便歸。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師歸院,乃喚其僧問:「適來見甚麼道理,便恁麼?」曰:適來肚饑,聞鼓聲,歸吃飯。」師乃笑。問:「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時如何?」師曰:「固守動靜,三世佛冤。此外別求,即同魔說。」因僧問西堂:「有問有答即且置,無問無答時如何?」堂曰:「怕爛卻那。」師聞舉,乃曰:「從來疑這個老兄。」曰:「請和尚道。」師曰:「一合相不可得。」師謂眾曰: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眾無對。雲岩問:「和尚每日區區為阿誰?」師曰:「有一人要。」岩曰:「因甚麼不教伊自作。」師曰:「他無家活。」
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要?」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緣,貪嗔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過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善惡是非俱不運用,亦不愛一法,亦不舍一法,名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惡、空有、垢淨、有為無為、世出世間、福德智慧文師之所拘繫,名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諸知見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問:「對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師曰:「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但人自虛妄計著,作若干種解會,起若干種知見,生若干種愛畏。但了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顛倒,取相而有知。心與境本不相到,當處解脫,一一諸法當處寂滅,當處道場。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來不是凡不是聖,不是垢淨,亦非空有,亦非善惡,與諸染法相應,名人天二乘界。若垢淨心盡,不住繫縛,不住解脫,無一切有為無為縛脫心量處,於生死其心自在,畢竟不與諸妄虛幻,塵勞蘊界、生死諸入和合,迥然無寄,一切不拘,去留無礙。往來生死,如門開相似。夫學道人,若遇種種苦樂,稱意不稱意事,心無退屈,不念名聞利養衣食,不貪功德利益,不為世間諸法之所滯礙,無親無愛,苦樂平懷,粗衣遮寒,糲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聾,稍有相應分。若於心中廣學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無益,卻被知解境風之所漂溺,還歸生死海里。佛是無求人,求之即乖理。是無求理,求之即失。若著無求,復同於有求。若著無為,復同於有為。故經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不為一切有為因界所縛,不被有漏所拘。他時還以無因縛為因,同事利益。以無著心應一切物,以無礙慧解一切縛。亦云應病與藥。」問:「如今受戒,身口清淨,已具諸善,得解脫否?」師曰:「少分解脫,未得心解脫,亦未得一切處解脫。」曰:「如何是心解脫及一切處解脫?」師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淨情盡,亦不守此無求,為是亦不住盡處,亦不欣天堂、畏地獄,縛脫無礙,即身心及一切處皆名解脫。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淨,便以為了。不知河沙戒定慧門、無漏解脫,都未涉一毫在。努力向前,須猛究取,莫待耳聾眼暗,面皺發白,老苦及身,悲愛纏綿,眼中流淚,心裡慞惶,一無所據,不知去處。到恁麼時節,整理手腳不得也。縱有福智、名聞、利養,都不相救。為心眼未開,唯念諸境,不知返照,復不見佛道。一生所有善惡業緣,悉現於前,或忻或怖,六道五蘊,俱時現前。盡敷嚴好舍宅,舟船車輿,光明顯赫,皆從自心貪愛所現。一切惡境,皆變成殊勝之境。但隨貪愛重處,業識所引,隨著受生,都無自由分。龍畜良賤,亦總未定。」
問:「如何得自由分?」師曰:「如今得即得。或對五欲八風,情無取舍,慳嫉貪愛,我所情盡,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頭。然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鑒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陀典,只成增上慢,卻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於離,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事,若向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貪嗔等病,只如今念念若有貪嗔等病,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知解。知解屬貪,貪變成病。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亦離於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縛,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智載去,如賤使貴。不如先立理,後有福智。若要福智,臨時作得。撮土成金,撮金為土,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為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伏惟珍重。」
師有時說法竟,大眾下堂,乃召之。大眾迴首,師曰:「是甚麼?」﹝藥山目之為百丈下堂句。﹞師兒時隨母入寺拜佛,指佛像問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師曰:「形容似人無異。我後亦當作焉。」師凡作務執勞,必先於眾,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請息之。師曰:「吾無德,爭合勞於人?」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餐。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歸寂,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術語)修行滿足證得境界之十佛。對於解境十佛而言。舊華嚴經三十七所列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新華嚴經作正覺佛)...(地名)又曰羯若鞠闍Kanyākubja,所謂曲女城也。今曰克腦其Kanauj,在恆河禪那河之間。太古王城曰拘蘇磨補羅Kusu...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九種斷遍知】 p0095 俱舍論二十一卷十四頁云:為一切斷,立一遍知?不爾。云何?頌曰:斷遍知有九。欲初二斷一。...【佛有似愛等言】 p0654 大毗婆沙論十六卷一頁云:世尊雖無煩惱餘習;而或時有似愛等言。似愛言者:如世尊說:...位於韓國漢城道峰區。為新羅景文王二年(862)道詵國師於三角山所創建護國祈願之道場。此一護國祈願之傳統代代相傳...(術語)以十二因緣配於三世言之。一、識,胎內受生之一念。二、名色,心為名。身為色。在胎內心身漸成長之位。三、...(術語)佛化也。清異錄上曰:玄奘論道釋云:道有為宗,舟航化。佛無為宗,虛空化。...(人名)波羅奈國王夫人生一女,身黃金色,頭髮紺青,時年十六,父母欲為求婿,女言,為我求婿,須得身相與我同者。...(書名)一卷,陳那菩薩造。陳真諦譯。以藤蛇之譬,說三界無實之義。唐義淨譯者名為掌中論。同本也。解拳者解拳示人...為食糞之蟲,如蜣螂之類。慧琳音義卷十五翳荼迦之注(大五四·三九六):「蟲名也,食糞,如蜣螂之類。」 p6493...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大歷二年,蓮宗四祖法照大師居住在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 有一天,他在齋堂粥缽中,看見五色祥雲,雲內顯現山寺,...佛在過去生行菩薩道時,曾經是帝釋天,雖居崇高顯榮之位,而恆常作苦、空、無常、無我之想。靜坐時,思惟佛法義理;...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生活,人們常常產生做人難的感覺,進而會發出做好人更難的喟嘆。當面對諸事不公、不平、不順時,...前面講過第一依法不依人,現在來看看第二依義不依語。 佛的經典,是語言文字來表達的,但不能執著於這個語言文字,...很多人對於佛教徒出家離欲十分不理解,而且認為佛教對於父母不敬,現在的社會對於孝的概念也逐漸在淡薄。那麼佛教徒...水陸法會,即然被認為是漢傳叢林經懺佛事之最,那麼,他的這個最之名,從何而來呢? 水陸法會,之所被稱為漢傳叢林...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一日,摩訶迦旃延尊者與眾多比丘們聚集在婆羅那烏泥池畔的食堂中,一起縫製僧衣...大熱天,禪院裡的花被曬萎了。「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喊著,接著去提了桶水來。 「別急!」老和尚說∶ 「現在...
百丈懷海禪師
【五燈會元】
上篇:江西馬祖道一禪師 | 下篇:南泉普願禪師 |
【饑饉劫】 p1463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四卷四頁云:後饑饉劫、將欲起時,贍部洲人、極壽十歲。亦具如前諸過失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