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翻譯名義集 > 正文
(人名)須曼為花名,此比丘前生以須曼花供養佛塔,依此因緣,耳上生須曼花,故名。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須曼耳比丘,...(術語)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有一印會者,乃九會眾尊盡納於大日如來一智拳印之法門也。他八會為開大日之德者,而一印...(雜名)又云玉女。轉輪王七寶之一。法華經曰:轉輪王寶女聞香知所在。智度論曰:瞿毗耶是寶女,故不孕子。...(術語)提婆達多造三逆罪在生墜於無間地獄:一、破和合僧得五百弟子,此五逆罪之破和合僧也。二、僧還和合,則起惡...梵名 Hīnayāna Buddhism。原指部派佛教。西元前後,以救度眾生為宗旨之大乘佛教興起後,大乘佛教徒認為部派佛教僅...【無所為】 p1057 瑜伽八十七卷十五頁云:又彼空解脫門為依止故;名無所為。...各宗派所指之大經各異,於天台宗,多指大涅槃經;於淨土宗,乃指大無量壽經,對此而言,小無量壽經(即鳩摩羅什譯之...【求有有情由食攝受】 p0696 瑜伽五十七卷二十五頁云:問:何等名為求有有情?答:若有希求未來諸有。問:求有...(地名)或云婆裘沫河。或云跋求河。又云跋求摩河。正梵音名跋窶末底,此翻勝慧河。...尸羅,為防過止惡之意。其四義即:(一)清涼之義,乃遠離內心之熱惱憂苦,令其安適。(二)安穩之義,能為他世安樂之因...【流轉】 為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一。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為法,遷流變異,相續不斷,就是流轉。這在有情而言,一般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與無量大比丘眾...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今天給各位介紹虛雲老和尚及其禪風。虛雲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虛雲老和尚自己的話裡得到證實。...問: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開封念佛團,團長程晉林講話的DVD片。內容非常豐富,舉例繁多,看了之後疑惑叢生,請師父解...佛號怎麼念?佛號要聲聲心心,就是每一聲佛號都有你心靈力量的貫注,要念茲在茲。你念出聲音,心就在當下。每一聲佛...整天忙於電腦前工作的人群易受亞健康影響,工作是無法避免的,但生活日常是有工具幫助減免舒緩一些狀況,還是挺好的...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及最終目的呢?在凡夫的階段,我們不斷地自我成...世間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從健康來看。你想要健康,就多吃素念佛。但一般人做不到,又想吃肉,然後長得過胖了,又...學佛是為了什麼目的?以什麼動機來學佛?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因地不真,果召迂曲,如果動機不正確,怎麼學、怎麼修,...原文: 有自負參禪者,輒雲達摩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輒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 此二輩人有真得而...
摩[少/免]舍喃
【翻譯名義集】
【摩[少/免]舍喃】大論:此雲人。法苑云:人者,忍也。於世違順,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禮記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書云:惟人萬物之靈。孔安國云:天地所生,惟人為貴。今謂若無善因,奚感美報?言善因者,謂五戒也。一不殺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慜彼,以慎傷暴。二不盜戒,不與私取,是為偷盜,義既非宜,故止攘(汝陽切)竊。三不邪淫,女有三護,法亦禁約,守禮自防,故止羅欲。四不妄語,覆實言虛,誑他欺自,端心質直,所說誠實。五不飲酒,昏神亂性,酒毒頗甚,增長愚癡,故今絕飲。原佛五戒,本化人倫,與儒五常,其義不異。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故梵摩喻經曰:為清信士,守仁不殺,知足不盜,貞潔不淫,執信不欺,盡孝不醉。當以意解,勿執名別。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種異:但受三歸,名無分優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優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優婆塞;具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則人間之路終不復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羅根本。故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嶽,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故佛成道,未轉法輪,先為提謂,授五戒法,號曰人乘,居五乘首。由茲五戒,超出三塗,取運載義,以立乘名。古師通漫稱人天教,天台謂無詮理破惑之功,不得名為教矣。嵩輔教編,罔究名義,立二種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謂三教立名,義意各異。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顯無為。釋氏名教者,四教義云:說能詮理,化轉物心,故言教也。化轉有三義: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所言詮理者,藏通二教,詮真諦理,別圓二教,詮中道理。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證理。故佛聖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問:所詮中道,為指何法?答:如輔教云:夫大理者,固常道之至。謂此大理,是本始二覺也。今評本始二覺,雖理智圓融,既名為覺,正從智立,所以經云本覺明妙。又本始二覺,分別言之,屬生滅門。故起信云: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詮之理,屬真如門。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此乃對事揀理。若約即事說理,理性無體,全依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義,則指無明為所詮理。由茲教理,是吾宗之綱紀,故寄人乘辨梗[既/木]也。
上篇:殊致阿羅婆 | 下篇:摩[少/免]賒 |
(雜語)Karuṇa,又作迦盧拏。譯曰悲。玄應音義三曰:摩訶,此雲大。迦樓那,此雲悲。言如來功德,以般若大悲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