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九十三卷一頁云: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別。一、從前際,中際得生。二、從中際,後際得生。三、於中際生已,隨轉;及趣清淨。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謂如有一,宿非聰慧,無明為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由此為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隨轉不絕;能為後世續生識因。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為助伴,現前而起。既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識,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依轉故。由是說言:名色緣識。俱生五根,說名為色。無間滅等,說名為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此二總名隨轉依止。由是故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如是名為從其前際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卵生,濕生,除在母腹,有餘差別。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別。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由罪業故;生惡趣中。由不動業,生色無色。云何名為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一者、領受內異熟果。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行為緣故,令識轉變。當知此識,於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名色種子,復為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六處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觸種子隨逐;此觸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當知是名於其中際後有引因。由識為先,受為最後,遍能牽引諸自體故。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為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此有無間,既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為最初,受為最後,或漸次生,或復頓生。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愛;愛為緣故,次生於取。取為緣故,轉成其有。有為緣故,當生得生。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能生後際緣起諸行。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為因,能於二種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由彼斷故;即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由此斷故;於現法中,由離無明,證慧解脫。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亦得離系。由離貪故;證心解脫。又即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由無明觸,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滅。由愛滅故;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為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於現法中,如是諸行,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為證得現法涅槃。彼於爾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恆領受離系諸受,無有繫縛。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恆相續住。壽量若盡;能執持識,舍所執身;命根亦舍。從此已後,所有命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又彼諸識,與一切受,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因不續;亦無餘滅。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究竟寂靜,常住妙跡。為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為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流轉清淨。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梵語 lokavid,巴利語 lokavidū。音譯作路迦憊。又作知世間。為佛十號之一。即佛能了知眾生、非眾生二種世間之一切...(神名)二十八部眾之一。為千手觀音之眷屬,擁護行者之善神也。但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所出之二十八部眾中。缺此...(一)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方便位、七賢、七賢位、七加行位。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法、...梵語 ?akrā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釋迦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勝摩尼寶、毗楞伽摩尼寶珠、毗楞伽寶。釋迦毗楞伽...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修行完滿之相。如尸毗王代鴿割肉飼鷹,為布施之滿相;普明王持不妄語戒...【身力及身劣】 p0677 發智論二卷一頁云:云何身力?答:諸身勇猛強健輕捷,能有所辦;是謂身力。云何身劣?答...(公案)僧問雲門:如何是法身?門云:六不收。見碧岩四十七則,種電鈔五。...指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七寶樹林,略稱寶林。亦即觀無量壽經中所說之寶樹。大寶積經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雜名)經之全部有由多品合成者。分一品而書寫之,名曰一品經。各經均可書寫其一品。而其例則由書寫供養法華經為始...(術語)智度論五十四所謂,示者為示人之好丑善不善,應行不應行也。如生死為丑,涅槃為好,分別三乘,分別六波羅蜜...為大乘起信論所說三種發心之一。謂於菩薩修行階位中之十行位乃至十迴向之位,解理行道者之發菩提心。蓋菩薩入住位之...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一次上山,有道友問師父:為什麼這個世間常看到好人不得好報? 師父說:因果錯綜複雜,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生,如果...月稱論師舉過一個例子。譬如有一個杯子,裝滿了一杯液體放在這兒,有三種眾生來看同一杯液體,天人看到的是大樂甘露...一個凡事都愛擺大道理的老山羊正悠閑地在河邊散步,它看見一隻大鳥在河邊飲水,便說:你只顧在這裡喝水,卻完全不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竟,便帶領比丘們前往其他國家游化。當時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帶著群臣出城遙望佛陀,...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被稱作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或消災延壽藥師佛主,全名為藥師琉璃光佛(藥師琉璃光如來),為佛...念佛是靠我們的信心和願力,心清清淨淨地念,是要把心真正放在佛上面。如果明天我和世間的因緣就盡了,更是不能浪費...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國文化是世界人類三大文化中光輝燦爛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長...
三相建立緣起差別
【法相辭典】
【三相建立緣起差別】 p0219
上篇:三相應造大乘法釋 | 下篇:三性與三解脫門相攝 |
濟緣記·釋受戒篇:「七眾戒,即五[戒]、十[戒]、具[戒],該七眾故。」(業疏記卷一二·一五·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