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手機請用瀏覽器訪問:http://m.fodizi.tw
文庫首頁
隨機推薦
佛教故事
法師大德
佛教經文
佛教知識
佛教詞典
全部文章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阿彌陀佛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永離欲
【法相辭典】
【永離欲】 p0495
瑜伽五十四卷三頁云: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
二解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三頁云: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
上篇:
永斷論
下篇:
永盡斷
網站郵箱
手機客戶端
推特
Line
WSA
Gmail
二維碼
臉書
傳昱
(1638~1685)明末曹洞宗僧。金陵人,俗姓張。二十三歲出家。一日,閱杖人錄(覺浪道盛禪師之語錄),至「廣額屠兒...
法無別真如
【法無別真如】 p0764 成唯識論十卷二頁云: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三種住定不定因
【三種住定不定因】 p0208 瑜伽十四卷四頁云:又有三種住定不定因。二、是定因。一、不定因。一、惡趣定因。謂無間...
虛假心
(術語)虛偽而不真實之心也。謂凡夫自力之心。...
四煩惱
(名數)又云四惑。於第七末那識常恆相應之四種根本煩惱也。一我癡,即無明,愚於我之相而迷無我之理也。二我見,即...
導引
(術語)教導他也。唐高僧傳(僧稠傳)曰:棟樑三寶,導引四民。探玄記二曰:或闇夜中導引眾生。...
耳處
【耳處】 p0634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云:耳處云何?謂耳是聲已正當能聞,及彼同分。...
八種謬
性謬、分別謬、聚謬、我謬、我我所謬、愛謬、不愛謬、非愛非不愛謬。...
三節
(名數)十二因緣涉於過現未三世謂之三節。無明,行之二者為過去。識乃至有之八者,為現在。生,老死之二者為未來。...
四禪天
梵名 Caturdhyānabhūmi。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
六聚
子題:五篇七聚 行事鈔·篇聚名報篇:「 五篇七 聚 ,約義差分;正結罪科,止樹六法。今依六聚,且釋其名:一、波羅...
聖迦抳忿怒儀軌經
(經名)具名聖迦抳忿怒金剛童子菩薩成就儀軌經,三卷,唐不空譯。大藏中分載於二處。迦抳之翻名未詳。...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彼南方有...
【大藏經】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
唯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諸位要參禪嗎?那你必須提起話頭,放下萬緣。唯有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同時也唯有放下,始能提得起。如果既提不起又...
【推薦】
當你的父母漸漸老去....
哪天,如果你看到我漸漸老去,反映慢慢遲鈍,身體也漸漸不行時,請耐著性子試著了解我,理解我 當我吃的髒兮兮,甚...
願消三障諸煩惱
我們現在每一個念頭都與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經開悟無煩惱了,而我們卻仍被煩惱所遮蓋。念頭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就...
高談玄妙撥無淨土之失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
為什麼不應該買珍珠
珍珠、海珍珠事實上是一塊從蠔肉潰瘍而成!當一些寄生蟲流入了蠔殼內,引起了嚴重的腫癢發炎,蠔的本態即產生NACRE...
適合職場發展的「六度」
每次新員工歡迎會,我一定會請我們的總裁與大家見個面,哪怕他在忙,我都會盡量去協調,而他也很配合,不過,日理萬...
帶業往生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問: 帶業往生和所帶的業包括些什麼業?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大安法師答: 我們的業啊,就是由於我們具生的煩惱啊、...
父母未生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菩薩雖然利益眾生,看眾生受苦,終日度眾生,但不見眾生相。如果他有執著的心,那就是法執了,就有執著了。有執著了...
詞典首頁
法相辭典
大藏經
更多文章
【淨界法師】正確的臨終關懷,應該要提前做
【夢參老和尚】求地藏菩薩都能滿你的願
【道證法師】如何才叫念佛有功夫了呢
【佛慧法師】煩惱深重的凡夫往生後為何能得不退轉
【道證法師】願生極樂的人,不會在乎娑婆的名利
懺悔法門
金剛經
工作事業
忍辱法門
戒殺放生
施食法門
超度意義
禪修法門
觀音菩薩
看破放下
消除業障
臨終關懷
獲得財富
人生感悟
健康素食
地藏經
釋迦牟尼佛
普皆迴向
佛教智慧
念佛法門
夢參法師
大安法師
如瑞法師
弘一大師
達照法師
妙蓮老和尚
聖嚴法師
其他法師
淨慧法師
淨界法師
星雲法師
印光大師
慧律法師
蓮池大師
靜波法師
廣欽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