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六塵乃心之所緣,能染污心性,故稱塵緣。圓覺經(大一七·九一三中):「妄認四大...指分身化現,或指其化身。諸佛、菩薩由於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各處教化眾生;故分身乃是為教化、攝取眾生而...(術語)方者方所方法,佛之設化自在,而無一定之方所,無一定之方法也。瓔珞本業經曰:大用無方法王法主。三論玄義...(一)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稱為解;系與「信」、「證」相對之詞,例如「十解」相對於「十行」、「十住」。此...(術語)擯斥惡比丘而治罰之也。此有三種:一擯出,從本處驅出之,待彼懺悔乃許還來。二默擯,一切之人不與之交語。...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即是異熟因,由此能引攝當來一向不相似,無覆無記自體所攝,異熟果故即攝受...在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為無學。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的意思。...(術語)回權大乘之心而歸入一佛乘之法也。...(雜語)Vikriḍita,譯曰踴躍。大日經疏一曰:梵雲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術語)無上之佛果。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1240~1321)日本華嚴宗僧。伊勢(愛媛縣)人,俗姓藤原。十六歲於比叡山受菩薩戒,為東大寺戒壇院長老,並長住該...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佛說玉耶女經 失譯人名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孤獨,為子取婦,得豪貴長者家...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軌不弘,則不足以寮群異指其歸;性不盡,則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改變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命運,這個重點就是你要先改變你的內心,因為這個生命是內心所變化出...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屬,當以勤心照顧店舖為事。所言修持,隨人身份。若身無有暇,則只可一心念佛,稍閱淨土典章即已...《佛說金剛心總持論》: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是外道六師? 世尊曰:如來滅後,多有波旬(魔道子孫)入我法中,住我寺...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但是歸依了佛的,不論是在家、出家,都是佛的弟子。既然是佛的弟子,就應...信者,在佛家講就是不妄語--不說虛妄語、說話真實有信用。你說話真實信用,誰不相信你、誰不同你共事?說話不信實...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在王宮裡,養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鳥。這些鳥是要做什麼用的呢? 原來,這些鳥兒,每天都由專人悉心照料,供應美味的食...智悲光尊者說過:一個凡夫眾生,如果施主、吃穿等樣樣俱全,在佛法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 所謂的魔法,魔...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法相辭典】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p0784 俱舍論二十五卷四頁云:經部師說:從阿羅漢、亦無退義。彼說應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如何由教?經言:苾芻!聖慧斷惑,名為實斷。又契經言:我說有學,應不放逸;非阿羅漢。雖有經言佛告慶喜我說利養等亦障阿羅漢;而不說退阿羅漢果。但說退失現法樂住。經言不動心解脫身作證。我定說無因緣從此退故。若謂有退,由經說有時愛解脫;我亦許然。但應觀察彼之所退,為應果性?為靜慮等?然彼根本靜慮等持,要待時現前故;名時解脫。彼為獲得現法樂住,數希現前;故名為愛。有說此定是所愛味。諸阿羅漢果性解脫,恆隨逐故;不應名時。更不欣求,故不名愛。若應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說所證現法樂住,有可退理。由此證知諸阿羅漢,果性解脫,必是不動。然由利等擾亂過失,有於所得現法樂住退失自在。謂諸鈍根。若諸利根;則無退失。故於所得現法樂住,有退無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應思。不退、安住、不動、何別?非練根得,名為不退。練根所得,名為不動。此二所起殊勝等至,設遇退緣;亦無退理。安住法者:但於已住諸勝德中,能無退失;不能更引餘勝德生。設復引生;從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種差別。然喬底迦、昔在學位,於時解脫,極啖味故;又鈍根故;數數退失,深自厭責,執刀自害。由於身命無所戀惜,臨命終時,得阿羅漢,便般涅槃。故喬底迦、亦非退失阿羅漢果。又增十經作如是說;一法應起,謂時愛心解脫。一法應證,謂不動心解脫。若應果性名為時愛心解脫者;何故於此增十經中再說應果。又曾無處說阿羅漢果名為應起;但說名應證。又說鈍根所攝應果,名為應起,為顯何義?若為顯彼能起現前;則餘利根,最應能起。若為顯彼應起現前;亦餘利根,最所應起。故此解脫非應果性。若爾;何故說時解脫應果?謂有應果,根性鈍故;要待時故,定方現前。若與彼相違,名不時解脫。阿毗達磨,亦作是言:欲貪隨眠,由三處起。一、欲貪隨眠,未斷遍知故。二、順彼經法,正現在前故。三、於彼正起非理作意故。前謂彼據具因生說;後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羅漢有令煩惱畢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則不應退起煩惱。若阿羅漢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煩惱種故;應非漏盡。若非漏盡;寧說為應。是名由理。
上篇: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俱轉轉相 | 下篇:阿賴耶識恆與五遍行心所相應 |
亦名:不捉持金銀功德 子題:清淨聖眾福田、戒之功德勝於布施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涅槃雲,若能遠離八毒蛇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