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六十七卷十頁云:又彼諸法、由清淨道,後方清淨。此清淨道、當知復有四種差別。一者、習近正法正審靜慮。二者、親事善友。三者以尸羅、根護、少欲等法,熏練其心。四者、獨處空閑。用奢摩他毘缽舍那勝正安樂、以為翼從。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雜語)善美之至極。玄理之至極。大般若理趣分曰:極妙樂清淨句義,是菩薩句義。觀無量壽經曰: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謂在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攝盡了萬年的歲月。...(術語)大日如來加持法界眾生有自在不思議妙力之三昧也。大日如來住於此三昧而現種種之身,說種種之法。此謂加持身...(術語)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又云識。智度論四十曰:問曰:何以故三識...逐日登記自己所行之善惡事,藉以考查功過之表格或書籍,稱為功過格。即將人類行為之功過善惡予以分類,並明定善惡之...等覺和妙覺。在大乘的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即等覺,第五十二位即妙覺,亦即佛果。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妙覺則如十...【樂利益】 p1309 瑜伽八十三卷二頁云:言利益者,名為善行。樂為此故,名樂利益。...因明用語。因明論式中,體(前陳、主詞)為敵(問難)者認可其實有,而立(立論)者不認可其為實有者,稱為他有自無...【欲界系】 p0984 瑜伽五十六卷五頁云:問:何義、幾蘊、是欲界系?答:於此間生,未得對治;或得已出,三時現行義...(雜語)五停心觀之一。數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亂之觀法。梵名,阿那波那。...(885~958)五代僧。餘杭(浙江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攻毗尼。後投長慶慧棱學禪法,久之不契。...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侍奉父母是人類高尚的品德。佛戒雖有萬行,亦是以孝為宗。 在佛教裡...俗語說:寧願玉碎也不願瓦全。就是說,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願被他人所得。這是人類的劣根性,每個人往往都有自己...什麼叫過去?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劫來善惡的業力、無量劫來所有煩惱、妄想的所有的種子都存在阿...隨著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實施,在周圍朋友、同事以及父母的多重壓力下,二〇一七年初,愛人懷孕,全家欣喜,倍加...我們一般人學佛,目的是什麼?圖現前的利益,怎麼樣能滿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慾望.現在經常聽到的就是如何發財,買什...1、不貪名聞利養:名利心是苦,平常心是道; 2、不在身體上下功夫:身為苦本,法性常樂; 3、不陷入人情世故:人情...禪堂就是要見性,見性就是觀心,能觀心即是上定,若不觀心,法無來處。如何能見性呢? 道無可修,法無可問,起心動...嗔有發怒、生氣之意,是一種對自己不喜歡、不如己意的事物所產生的排斥及惱恨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論說:云何為嗔...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法相辭典】
【清淨道有四種差別】 p0962
上篇:清淨品十種差別 | 下篇:第一 |
【迦葉波】 此雲飲光。二萬歲時,出成正覺。至百歲時,釋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種觀世。故大論云:一者觀時,人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