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二卷十頁云: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識耶?若眼識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問。今應略答:頌曰:眼與眼識界、獨俱得非等。論曰:獨得者:謂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識。謂生欲界,漸得眼根;及無色沒,生二三四靜慮地時。或有眼識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界。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現起;及從彼沒,生下地時。俱得者:謂或有二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謂無色沒、生於欲界;及梵世時。非者:俱非。謂除前相。等、謂若有成就眼界,亦眼識耶?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生二三四靜慮地,眼識不起。第二句者:謂生欲界,未得眼根;及得已失。第三句者:謂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靜慮地,正見色時。第四句者:謂除前相。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軟品有愛】 p1387 瑜伽九十五卷九頁云: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卽於六處,願我當有。卽如是類,...為十惡之一。新譯粗惡語。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據大乘義章卷七載,言辭粗鄙,故視為惡;其惡從口而生,故稱之為惡...(術語)清淨之菩提心,是東方阿閦如來之三摩地,一切眾生成佛之正因也。一切眾生必以此淨菩提心為因,證入一切如來...(人名)三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羅Amoghaajra,此言不空金剛,略云不空。北天竺之婆羅門族,幼失父,隨叔父來...【十支論】 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敘述支分義理的十部書,稱為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論...(傳說)王以多殺之罪雖聞馬鳴說法,猶生大海中為千頭魚。劍輪迴身,斫頭。隨斫隨生,須臾不止。時有羅漢為維那,鳴...(術語)Poṣadhakhaṇḍa,犍度為篇聚之名,律中集布薩之法於一處,謂之布薩犍度。四分律二十犍度中謂之說戒犍度。...(術語)名位。阿鞞跋致之略。玄應音義三曰:阿鞞,此譯云不退住,十住經云第七住。...【二諦各有三種】 p0038 辯中邊論中卷四頁云:論曰:世俗諦有三種。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顯了世俗。此...(術語)顯教之宗旨。除真言宗外,謂餘之諸宗也。...又作事理二觀。自事、理二點而言,可分觀法為事觀、理觀二種。事觀,即謂觀照森羅差別之事;理觀,即謂觀照無生平等...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問: 謗法的罪很重,我們都很害怕。我們是以好心來弘揚佛法,如果由於無知,不小心謗了法,而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第一講) 好,我們聞思講堂群三的各位蓮友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每一個人都需要工作,即使是才剛剛懂事的兒童也不例外,許多有教養觀念的父母都會訓練兒童工作,這種精神很值得提倡...從聲聞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眾要確保人身不失,故應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出家眾,除住持佛法外,主要在尋...為什麼會有吉凶禍福的現象呢?原來衹要我們一動念,我們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種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稱為心地或心田...我說過,我不是看破紅塵來出家的,也不是因為憤世嫉俗。但我理解你的憤怒和委屈。當無明產生的時候,我們會對某些事...原文: 淨土法門,以深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發來生及生生世世之願,有此願,便不能決定往生矣。 一切法門,亦有...一粒種子看起來雖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終將結果累累。小小的一個心念動作,就像一粒種子 有位居士...
眼界與眼識四句分別
【法相辭典】
【眼界與眼識四句分別】 p1001
上篇:眼識乃至身識 | 下篇:淨行所緣有五種 |
【自相無我】 p0598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云:自相無我者:無我所顯為自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