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二卷一頁云:非想非非想處、惟有二種。謂除無漏。欲界、有頂、無聖道故。問:何故彼二地、無聖道耶?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復次欲界、非定地,非修地,非離染地。有頂、味鈍羸劣。要定地、修地、離染地、明利強盛,乃有聖道。有說欲界、掉舉增上。有頂、沉寂增上。要不多掉舉,不多沉寂地,方有聖道。有說:欲界、散亂。有頂、猶豫。要寂靜決定地,方有聖道。有說:欲界、有頂、是下上邊。聖道居中,不在邊故。有說:欲界、有頂、是有根本;故無聖道。謂生死樹、或根在下,莖等在上。或根在上,莖等在下。欲界、是喧雜根本,說為下根。具五趣故。有頂、是難離根本,說為上根。最後離故。若依喧雜根本為生死樹;則欲界為根,四靜慮為莖,三無色為枝,有頂為條葉。若依難離根本為生死樹;則有頂為根,三無色為莖,四靜慮為枝,欲界為條葉。故說欲界有頂為有根本。以是有根本故;無有聖道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名數)一行之大日經疏,處處以淺略釋與深秘釋解教義,又不可思議(僧名)之供養次第法疏末,就阿字本不生之說者立...謂專注一心時,能制伏意念所起之煩惱。即專心一意,當可制伏意三(貪慾、瞋恚、愚癡)、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 p1361 瑜伽九十七頁云: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一)梵語 sādhya。指教導眾生,使其轉化改變。即普通所謂之教化、勸化(勸入正道)、化導、化益(利益教化)、化度...指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所感肉體或感覺之苦、樂、舍三受。受乃根(感官)、境(對像)、識(感覺)三者之結合...(界名)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也。...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804?~891)日本真言宗僧。空海之甥。早年隨侍空海,並受其密教。又受真雅之兩部灌頂,其後修法於阿波大龍寺。曾...(術語)有二解:一,為頓成之教。凡歷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為漸教。頓成頓悟佛果之法,名為頓教。楞伽經一曰:...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瑜伽處分品舉出,修菩薩行者,應修習下列四法,即:(一)善修事業,謂行者廣行於布施、持戒、忍...巴利名 Uttarāpatha。為「南路」(巴 Dakkhināpatha)之對稱。據大事(梵 Mahāvastu)Ⅱ.載,北路有德叉尸羅國(...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十善業道經 大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慈悲道場懺法傳 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明眾生迷真成妄,是從眾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麼生起,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覺悟了妄,這個妄就是現前一念無明...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哭,甚至想幫病人按摩舒緩,令他緩過氣來,這時該怎麼辦?如何...我在法鼓山的禪修營中,經常強調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之後則要自我消融,人格的昇華,便為清淨心的完成。...大家學佛的同時,都在做積累功德的事,為自己多修福報,希望今生能生活得更加好。因此,我們會去布施、供養、放生。...一個窮苦學生,為了支付學費,挨家挨戶的推銷貨品。到了晚上,他發現自己的肚子很餓,而口袋裡卻沒有一點進帳。他下...《孟子與盡心篇》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贏由五個漢字組成:亡、口、月、貝、凡,包含著贏家必備的五種意識或能力。 亡: 危機意識。必須隨時了解和掌握環境...打坐時先要身心清淨,然後上坐。初步練習不一定就要雙盤,(可先學坐單盤,習慣了,再漸進雙盤)。要坐下去舒適自然...
欲界與有頂無聖道
【法相辭典】
【欲界與有頂無聖道】 p0989
上篇:欲界有學補特伽羅 | 下篇: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 |
(術語)謂無師獨悟之佛智也。法華經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同嘉祥疏六曰:無師智者,前之三智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