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乘俱舍宗所立。為「七聖」之對稱。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一)五停心位:修不淨、慈悲、緣起、界分別、數息等五觀,順次對治貪、瞋、癡三毒及著我、散亂等五障。(二)別相念住位:於身、受、心、法等四項所緣,觀其自性與共相,以治淨、樂、常、我四顛倒。(三)總相念住位:總觀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四)暖法位。(五)頂法位。(六)忍法位。(七)世第一法位,具觀三界四諦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間最勝之善根之位。前三位為三賢,又稱外凡;後四位為四善根,又稱內凡。以未生無漏智,不能名聖;而以入正性離生之方便加行位故,又稱七方便、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以最初資糧、加行二位,總名七方便位。[大乘義章卷十七本、法華經玄義卷四下、華嚴五教章卷二]

(二)大乘所謂之七賢,即(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此七賢皆於地前調心順道,故稱為七賢。[仁王經天台疏卷上] 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