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就「十二緣起」,以四諦觀之,所生之四十八有漏智。十二緣起,即是將眾生流轉生死之因果關係所作之十二項分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四諦又稱四聖諦,乃修習佛道者藉以入證得果之四種諦理,即:苦、集、滅、道等四種道法,與十二緣起同為佛教基本義理之一。今就十二緣起之每一支,逐一以四聖諦觀之,如就苦諦而觀「老死」,則未來之老死,即苦諦;老死之集,即集諦;老死之滅,即滅諦;趣向老死滅盡之行,即道諦;如是而觀,除「無明」之外,乃至其餘之十項,共為四十四智,另與四諦之四智合之,共為四十八智。漏,為煩惱之異稱;上記之四十八智,尚未能完全斷除煩惱之過非,故稱有漏智。[雜阿含經卷十二、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三、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九、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 p1636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乃天台宗之說。即指三道(惑、業、苦)、三識(庵摩羅識、阿梨耶識、阿陀那識)、三佛性(正因、了因、緣因)、三般...(一)十六觀之一。出於觀無量壽經。又作水想觀、水相觀。見冰之映徹之相,而觀想極樂國土之琉璃地,即先觀水之澄清,...【三福業事】 p0188 俱舍論十八卷九頁云: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業有五種】 p1219 此勝論師義。唯識述記五卷七頁云:業有五種。一取,二舍,三屈,四伸,五行。又云:五業體者:...戒本疏·九十單提法:「五緣成:一、將欲作罪;二、他如法諫;三、知己所作非,前人諫者是;四、拒諫不受;五、隨作...指唐玄宗時東來之印度密宗三大師。即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開元四年(716),善無畏奉其師之命,經中亞至長安,唐...(人名)Bodhideva,譯曰覺天。為婆沙四評家之一人。俱舍光記二十曰:梵雲勃陀提婆,勃陀名覺,提婆名天。舊云佛陀...六、七世紀間南印度之法稱著。又稱七部量理論。為因明之七部理論,係法稱發展陳那論理學之一套著作。全書包括釋量論...言戒行不清淨,心身不安穩,則禪定不能成就。...(?~618)隋代僧。滎陽(河南)人,俗姓鄭,名頲。早歲以才學著名於寧州(甘肅),官至五品。煬帝崩逝後,不復任...【重欲邪行】 p0869 瑜伽六十卷二頁云:復次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住禁戒,或苾芻尼,或勤策女...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愚人食鹽喻 愚人集牛乳喻 以梨打破頭喻 婦詐語稱死喻 渴見...
一個念佛行人,信願持名,要以求往生作為目的,不能以求開悟作為目的。如果能成就往生西方就一定能開悟。這是永明延...在禪修的過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種看低別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種生氣的心理。 當年印度的悉達多太...
因其實慚懼故,你造作了很多的惡業,已經造了,臨命終時這個下三惡道的業報已經現前了,那麼這種人容易往生。為什麼...《施燈功德經》云:如是少燈奉施福因,所得果報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一切世間人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乃至聲聞辟支佛的...
有一念出家的心,很了不起啊,對發心出家的人表示讚歎。東林寺歡迎四海的弟子來東林寺出家!出家是什麼樣的資格?沒...乙未閏三月十一日開示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
問: 念佛行人,首宜以嚴持五戒為急務,庶念佛易得心淨,臨終亦穩往生。但在家二眾,處於佛法頹衰之地,難得高僧為...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舍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
四十八智
【佛光大辭典】
上篇:四十八尊佛 | 下篇:四十八輕戒 |
(術語)又曰二夾侍。觀音勢至二菩薩也。見觀無量壽經。...
十種三法
水觀
三福業事
業有五種
不受諫戒犯緣
開元三大士
勃陀提婆
因明七論
尸羅不清淨
智命
重欲邪行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大藏經】百喻經

往生西方就一定能開悟
去掉傲慢和瞋恚才能成正果

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淨土
施燈的功德利益

大安法師談出家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印光大師答緣淨居士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