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答緣淨居士問

問:念佛行人,首宜以嚴持五戒為急務,庶念佛易得心淨,臨終亦穩往生。但在家二眾,處於佛法頹衰之地,難得高僧為之如法受戒。幸梵網經曾開異方便,許以在佛像前,至誠懺悔七日,如見好相,即可自誓受戒。而地持經亦如此說,且無見好相明文,比梵網更為便易。爾時弟子疑之,不知究遵何經為是,後閱靈峰宗論,內曾闡明梵網為未發心,地持為已發心而設之理。

今弟子等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可算已發心得依地持受戒否。即我師文鈔上教某女士自誓受戒,亦無見好相明文,亦是因其已發心得依地持,不必拘見好相否。但某女士貞操冰潔,弟子等業深障重,可否參照而行,又是一疑義,故不揣冒昧,再為普通在家念佛行人請求判示,以便遵行。

答:佛法廣大猶如大海,隨人根性而為受持。若欲受戒,有可受處,固宜以師僧受。若無其人,則向佛懺悔自誓受。所云見好相,談何容易。恐今人無此善根,或因不明心地,以躁妄心求,則著魔者多,得益者少矣。今之稍有行持者,動言見種種境界。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若是聖境界現,雖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當必大有心行轉變之征。若仍然照舊,則非聖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凡一切人,皆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持則有功德,犯則有罪過。

持之及極,便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乃至成佛。彼發心受戒,無師可授。當志誠懇切佛前懺悔一七日,於佛前自誓受戒即已。固無須雲好相。亦無須雲已發心未發心。今之時機,非佛世之時機。然為往生西方受戒,當須真實受持。若徒求其名,則成戲弄,罪過實非淺鮮。

問:行人若不受戒,則永棄佛海,失大利益。如發心不真,顢頇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違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進退兩難。弟子對此,頗有愚見,以為如果發心真實,自必懼罪情深,必少違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則習氣太重,或因一時心感,貪一戒名,昧然受之,將來必易觸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後,果無違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則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無害。

此法弟子曾試之,勸人吃素,頗有效驗。因近數年幾遇發心修行,即勸其先持六齋,及戒殺,減少肉食,兼作眾生一體血肉不淨等觀,不數年間,因之而吃長素者,不下十餘人,今對於戒法,未知可否照此辦理。又有一輩行人,頗明罪福因緣,雖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淨土,若後往生,與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無高下。

若有,則與六祖心地無非自性戒,本來無一物,何處著塵埃之義,似乎相違。如無,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發戒體,且得天神擁護,又顯與未受戒者,大有區別。弟子未明斯義,故特錄求指示。況前擬先秉持,而後受戒,如果不同,設此學戒期內有命終者,豈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義,尤不得不早求解決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實。既不真實,又何須受。利益由真實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謂無謂之極。凡修行在心地上論,不在形跡上論。未受戒而持戒,是為真實修行人。豈真實人,行真實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薩極力勸人受戒,謂受之必持。非為今之掛名受戒者發也。掛名受戒,以受戒人毀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問,皆是死執跡相,妄興議論。如此所說,皆名戲論。受戒發戒體,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掛號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數人,非多數人,故不得用此以難彼。此係特別性質,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無一事,妄起風波,可嘆孰甚。利益在跡相上論,不究心地實情,則舉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