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南端伊水之旁,為龍門石窟之第十九窟。創建於唐咸亨三年(672),竣工於上元二年(675),乃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之露天大龕,南北寬三十六公尺,東西深四十一公尺。雕有盧舍那佛及迦葉、阿難、兩脅侍菩薩、天王、金剛力士等十一尊像,氣宇雄渾,造型優美。本尊盧舍那佛坐像,台座有三重併列之蓮花,每瓣刻有小佛,象徵蓮華藏世界;身高十七點一四公尺,相好莊嚴,軀幹雄偉,頭髮呈波浪狀,衣褶流麗,惜兩手已失,雙足亦破損;其面容丰腴,長目修眉,嘴角微翹,流露著慈悲之意境,與智慧之光芒,為龍門石窟中最大、最莊嚴之佛像。
本寺原有之屋蓋早已傾圮不存,窟內三面多作佛龕。據開元十年(722)之「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刻於台座北面)載,皇后武氏曾捐助脂粉錢兩萬貫,敕令實際寺之善道、法界寺之惠暕等營造之,並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之開光法會。又於調露元年(679),在大佛像之南設大奉先寺,請高僧二十七人住寺。今伊水東岸有擂鼓石,相傳武氏禮佛時在此擊鼓作樂。(參閱「龍門石窟」6381)
(二)位於金陵(南京)城內飲虹橋南之保寧寺,在南唐保大年間至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43~984),稱為奉先寺。奉先慧同、保寧仁勇等禪師,曾住於本寺。(參閱「保寧寺」3724)
(三)位於韓國京畿道楊州郡。山號注葉山,或云岳山。為韓國三十一本山之一。法印坦文創於高麗光宗二十年(969),稱為雲岳寺。睿宗二年(1107),賜額奉先寺。成宗排佛,罷禪、教兩宗之僧試,本寺與奉恩寺以同為奉持王室陵墓之寺剎,故得倖存。後明宗即以本寺為教宗本寺,成為教宗僧科試所之首剎。宣祖二十五年(1591)、仁祖十四年(1636),兩次毀於兵燹,沙門戒敏重修之,其後又經數次重修。今有大雄殿、御室閣、爐殿、山神閣等,並管轄興國寺、佛岩寺、檜岩寺等二十六寺。[朝鮮佛教通史卷上奉先寺記、東國輿地勝覽卷十一](參閱「奉恩寺」3135)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