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自然崇拜之一種。始於後期自然宗教,乃狩獵時期原始社會意識之反映。最早期之動物崇拜可溯源至法國南部阿里埃日(Ariège)魯瓦弗雷爾山(Trois Frères)舊石器時代遺址洞穴中所發現半人半獸形之獸主像;於小亞細亞薩特勒許餘克(?atel Hyyyk)新石器時代遺址亦發現七千年前之原始祭台,及雄牛、兀鷹之壁畫,皆顯示動物崇拜之跡象。及至遊牧時代,動物崇拜仍繼續發展,如耶教聖經中對猶太人先祖遊牧荒野時曾禮拜金牛犢像之描述;甚至在文明社會中,仍殘留有動物崇拜之跡,此可由古代宗教與今存宗教中均有敬拜神牛傳統得窺一二。
各民族動物崇拜之種類,因地方而異。有些人視無鱗之魚為不祥物,視黑魚為七星魚而禁止食用,對貓頭鷹亦不具好感,我國內地崇拜狐狸、黃鼠狼之風俗也很普遍。動物崇拜中,以蛇之崇拜最常見,於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之母夢與神(蛟)交於大澤之陂而生。劉邦斬蛇,則謂白帝子化為蛇,被赤帝子所斬。又傳說中尚有許多蟒神之故事。龍、麒麟、鳳凰、龜併稱四靈,被信仰為神秘、吉祥之動物。
印度人對於各種鳥獸、爬蟲,皆加以崇拜,尤其是牡牛被視為特別神聖之動物。古印度吠陀時代之雅利安人,同時信仰很多神,動物崇拜中,牽引三界諸神之車,大都為馬神。於梨俱吠陀中,以天父特尤斯(梵 Dyaus)為牡牛形。後來之印度教即以牡牛為毗濕奴之化身而加以崇拜;最初僅將天空之雲層形容為牡牛而想像為神之形狀,後漸以真牛為神之表徵。此外,尚有野羊、犬、野豬、鳥、蛇等動物神,蛇神崇拜則與後來龍之信仰有關。
歸納動物崇拜,有如下幾種類別:(一)以某種動物具有毒性、危險及攻擊力,而成為崇拜對像,如獅子、毒蛇、鱷魚等。(二)經濟性動機,如以某種常食用動物為崇拜對像。(三)具有神秘性、狡猾性等動物之崇拜。(四)認為人死後將成為某種動物,或為其族之祖先而加以崇拜。(五)對於出入於墳墓間動物之崇拜。(六)將動物某種特性與自然神相結合,而被視為神之使者或象徵。 p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