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 (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癡。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瞋恚,以因緣觀離愚癡,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佈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 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瞋恚]不瞋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