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哪裡?我們稀裡糊塗地來到這個世界,稀裡糊塗地過了一生,最後稀裡糊塗地離開——這就是多數人的現實。我們不知道,一旦錯失今生,接著又是長劫輪迴,很難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學佛,就是幫助我們把握這一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通過對自身的認識,來改造它,昇華它。在此過程中,正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見,即遠離顛倒妄想的如實知見。西方心理學的認知療法,也是通過改變觀念來解決問題。佛法所說的正見,不僅是要我們改變局部問題,更要幫助我們斷除無明,回歸生命的本覺狀態,這才是究竟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途徑。當我們體證無常,就不再有執著恆常帶來的煩惱;當我們體證無我,就不再有執著自我帶來的痛苦。
前面說過,佛教有不同宗派,並有各自所依的正見。雖然契入的角度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從不同角度建立對世界的如實認知。
在阿含經論中,重點是建立無常、無我的觀念。很多人對佛教所說的「無我」心存恐懼,以為那就意味著「我」不存在。其實,「無我」並非否定這個色身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們附加其上的種種設定。正是這些錯誤設定的障礙,使我們看不到世間是無常的,看不到五蘊是無我的。問題是,這種忽略並不能改變無常的現實。我們習慣於有常、有我,一旦無常到來,將會構成突如其來的打擊。反之,若能如實了知無常,就能坦然接受一切變化了——因為它本來就是世間的真相,無須改變也無法改變。
在中觀經論中,重點是講述緣起性空的觀念。告訴我們,一切存在都是由條件構成,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沒有絲毫自性可言。而我們對客觀現象賦予的種種判斷,如美丑、貴賤等,只是我們附加其上的標籤,和對像本身並無關係。但我們建立這套設定後,就會執著於此,將它當做真實。認為好看的確實好看,值錢的確實值錢,屬於我的就確實屬於我——煩惱便由此而生了。如果我們了知這些存在現象的虛幻,那麼,附加其上的標籤就更是龜毛兔角,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值得在乎和煩惱的呢?
在唯識經論中,則是通過三性的理論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所謂三性,即認識世界的三個層面。一是意識錯誤認識的境界,為遍計所執相;二是緣起顯現的影像,為依他起相;三是諸法的真實相,為圓成實相。比如這張桌子,我們以為它就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千真萬確。但唯識宗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桌子,只是被我們認識加工過的桌子影像,和實際上的桌子並非一個東西。這種區分,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對現象的錯誤設定和執著。
在佛法修行中,將見的作用比做眼睛——看清方向,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否則,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南轅北轍。但抵達終點的道路並不是唯一,我們可以從無常無我的正見入手,可以從緣起性空的正見入手,也可以從唯識的三性理論入手,只要確立正見並加以運用,就能從改變觀念到改變行為,最終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