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老和尚說,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出聲念就是煮這個大鍋菜,用大火去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聲念,對治粗重的妄想,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挾持這句佛號對付所有的妄想。剛開始當然治亂世用重典,難免。慢慢慢慢你的心靜下來,大聲就不適合了,就是說這個大鍋菜已經煮滾了,要轉成小火慢慢的燉,這個時候,你在你的心中不必靠地鐘的引導,也不必別人的拉拉隊,這個都不需要,你讓你的心中獨立的把佛號現出來,在寂靜當中一次次的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就像小火燉那個菜一樣,把它燉爛。所以我們在這個寂靜當中呢,你就必須要靠你心中的力量去運轉佛號。
這個時候沒有大眾聲音的幫忙,也沒有地鐘的引導,這個就是看真功夫的時候。那怎麼辦呢?我們看下面有四個方法: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就是這五個點,你一定要安住在這個大地上,為什麼呢?使令內心下沉。這個地方,我們說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持名的法門,他的所緣境是一個聲音,聲音當然有相貌,但是聲音沒有處所,《楞嚴經》說,這個聲音是遍滿法界。沒有處所,我們到底到哪裡去取呢?那就是隨便取。隨便取,那有些人就以耳朵,這個聲音就在耳朵當中,在耳朵裡面取這個聲相,這個所緣境太高了,你念久以後頭痛上火。
你這個心浮氣躁,這個佛號你就念不下去了,因為身安則道隆。你內心當中這個擾動以後,因為每一個人都喜歡安樂,這個擾動相是不隨順安樂的。有些老菩薩就是這樣,他一念佛頭就是痛,後來就不敢念佛了,就是他在取所緣境的時候,他就注意耳朵,他以為耳朵就是所緣境,其實聲音遍滿法界的,哪是耳朵。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在地上取所緣境,觀想聲相在地上,這個時候把這氣息往下降,一定是要讓心下沉,不要心浮氣躁,這樣子你的心才會越念越寂靜,越念越明瞭。這是第一個很重要。
智者大師他後面要講到所緣境,智者大師的意思,所緣境不能超過腰部,腰部以下。有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很驕傲的告訴我,他的所緣境在這個眉尖。我說你這個在眉尖,你要念個三分鐘可以,你要念十分鐘半個小時,你會頭痛的。這個眉尖當所緣境只能去對治,最好是不用。它是怎麼回事呢?智者大師說,你念佛念到昏沉了,那你作意一下眉尖,對治一下。昏沉的話對治方便很多,打開眼睛取光明相。
所以我們這個所緣境,後面會講到,越低越好,在大地是最好。因為你放在色身,有些人放在丹田,這個都會有問題,因為我們的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你集中在色身的某一個部分,他的血液的他的氣息就會集中在那個地方,所以產生一個局部的高溫,那不好。所以最好是放大地,離開我們的身心最好,最沒有破壞力。所以說這個所緣境放在大地是最安全的,大地真如理地,實際理地,這是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雖然我們今天剛開始操作的時候是依止這五個點的運轉,從外而內,那麼這五個點它是在表達一種相對的位置,你的善取所緣境一定是取佛號的聲相。
是這樣子,我們剛開始,你對五點的操作會比較不熟悉,你這五個點不要太複雜,就是一個相對的位置就好,知道你的心在這五個點活動。那麼這個心在地上活動,把你的心安住在大地上就好,心下沉。但是如果你已經熟念了以後,什麼事情就是熟能生巧,你可以把這五個點變成五朵蓮花放大光明,極樂世界的蓮花是放光明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個蓮花觀在淨土觀想當中是最重要的。
你看那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對依報的觀想:寶樹觀,寶樹八千由旬,寶樹上面有羅網,珍珠,寶樹觀。有樓閣的觀,有蓮花觀,這當中蓮花觀是最重要的,因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不一定會來,也可能是阿彌陀佛來,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來,但是蓮花一定會來,你看那個《觀經》九品,就明顯的講出,三輩九品,蓮花一定會現前,所以你也可以在操作五點的時候,觀想五朵蓮花,每一朵蓮花都是你在念過十聲以後表現一朵蓮花,十聲表現一朵蓮花,那最好是蓮花有光明,有光明能夠對治昏沉。
當然,你剛開始先要熟悉蓮花的相貌,你可以眼睛打開去取這個蓮花燈,把蓮花燈的相貌記下來,它是這樣的一種形狀,這樣的光明,然後你再把這樣的形狀光明在你心中顯出來,所有的所緣境都一定要它在心中顯現,才叫做所緣境。所以我們剛開始這個所緣境,我們可以單純一點依止佛號,慢慢慢慢的就得配合有蓮花燈的造作。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這個觀念很多人一直不能建立起來。很多人念佛就喜歡貪多,我一天要念一萬聲佛號。這個是這樣子的,千念萬念就是臨終那一念,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一念,一句佛號而已,當然這一句佛號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栽培的訓練。
那麼這句佛號怎麼樣使令他明確而堅固不可動搖,這跟你的專註有關係。比如說,有些人他得到一種果報,罪障,不可樂果報,這個罪障現前的時候,他很難懺除,他八十八佛拜了好幾年,他的罪障依然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因地在造作這個罪業的時候,他的內心特別的堅固特別的明確,這個心力強這個果報體就堅固。
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很脆弱,拜了幾部八十八佛,業障好了,就是說他因地造作的時候內心不是很堅固,別人的邀請,他那個時候,在不敢、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情況之下,依稀彷彿的、含糊籠統的去做了,心力薄弱,這個果報也就脆弱。
從這樣的緣起來觀察,我們怎麼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念明確而堅定的念頭現前,那就是要專注,而不是數目多。
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他並沒有說在持名之多少。就是說,你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它是不是非常的明瞭寂靜,非常的清楚的顯現,而不是含糊籠統的這樣隨口溜過,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
就是說,你在安排定課,你一定要去考量你自己的時間,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面對現實。但是你要好好的把這句佛號念好,不一定要跟別人比較,自己的功夫自己清楚。
這個地方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突破,不要被這個數目所障礙,這個會耽誤你一生的,為了求數目多,隨口溜過,到臨命終的時候,每一句佛號都是沒有力量,這個時候你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說修行一定是要面對現實,你一天當中有多少時間,你就好好的、很真實的念幾句佛號,把每一句佛號都念的如此的踏實、如此的明確,每一句佛號都念到內心的深處。
這是第三個觀念,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是弘一大師說的。
第四,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你一定要有定課,你不要說你一天當中我的心不離佛,我們凡夫懈怠的心力是很厲害的,你每天當中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今天念六片,清楚分明,一個點十聲,五個點就是五十聲,六片三百聲,清楚分明,就不錯了。從六片到八片到十片,我覺得一個人一堂課能夠念十片念清楚分明,就不錯了。就是說,你給自己一個目標,這個修禪定,修止跟觀,你一定是不要好高騖遠,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讓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讓自己對這個修行有歡喜心,所以你一開始先定一個能夠接受的數目,讓自己慢慢進步,剛開始有個計數。
那這個是五點計數操作的四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