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法唯識之教理所提出之九種疑難。成唯識論卷九予以答釋:(一)唯識所因難,此乃據何教理而立論唯識之問難。對此問難,舉華嚴、解深密、楞伽、維摩、阿毗達磨等經論之諸法唯識說而立證,就心內之境不離識,更以四比量論證。(二)世事乖宗難,見世間之事實,時處一定,多有情同緣,如是境中有實之作用,豈非心外有實境佐證之問難。對此問難,答以若定有實境,何以緣同一物,而自他所見不同、感受不同。(三)聖教相違難,若心外無色等實境,佛何以於經中說有色等十二處之問難。釋此疑難,謂有十二處,非謂心外有實色等,乃為令了知心外無有實色等諸法。(四)唯識成空難,若云為令了知法空而說唯識,其識亦應畢竟空無之問難。對此問難,答說破遣心外實有之遍計所執,故說法空無我,非謂根本、後得二智境之依他、圓成之事理亦為空無,故說唯識無偏空之失。(五)色相非心難,色乃有形有質礙,何以謂之唯識之問難。對此問難,謂眾生無始以來執着色相有形而受薰習,依其妄分別之薰習力,遂生起似色相之境,此非心外實有之境。(六)現量為宗難,色等外境為現量智之所緣,若無外境,何以現量得知色等之問難。釋之,謂緣前五識之現量者乃心內之相分,以此為心外之色等系意識之妄分別,並非現量之故。(七)夢覺相違難,夢中之境醒後知其為妄境,醒時之境卻無此事,不以之為例之問難。對之,謂雖夢境,其夢不醒時自不知妄境,知乃在醒後,故醒時之境亦爾,至廓然大悟,始知其妄。(八)外取他心難,他人心識在自心之外,如以他心智緣(知)他心,是否緣心外之境之問難。對之,謂雖以他心智緣他人之心識,乃在自心之中緣現他人之影像,非親緣他心,故無緣心外之境之失。(九)異境非唯難,續前問,雖非親緣,而自心之外有他心之異境,則是否應稱唯識之問難。對之,謂唯識非唯一人之識,十方世界有無量之凡聖,一切諸法乃此等凡聖之各自唯識所變,所謂唯識乃遮遣以凡情執著心外有實法之失,成立唯識所變,非謂唯一人之識所變。(參閱「唯識」4424) p4425
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 正文
(修法)金剛頂經一曰: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同疏二曰:如來在因位而入...【毗奈耶斷超越】 p0863 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頁云:毗奈耶、由了相勝解作意。斷、由遠離等作意。超越、由方便究竟...(術語)又曰袍服(作法服者非)。袍者原為祇支(左右衣),與覆肩衣(右胃衣)之二物,來支那合此二物。加袗袖,稱...(術語) 黃。 白。 赤。 黑。 青。即五大之色也(五輪九字秘釋)...【證成道理由七相不清淨】 p1439 顯揚二十卷十六頁云:七種不清淨相者:一、餘分同類所得相。二、餘分異類所得相。...梵名 Mahā-bherī-hāraka-parivarta。凡二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今收於大正藏第九冊。內容講說如來常住一乘真實...花名、華譯為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釋尊於拘尸那揭羅城外之娑羅林入滅後七日,迦葉方至,悲念而右繞釋尊金棺,一心敬慕,讚歎佛德。時,千輻輪相(三十...【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p0381 瑜伽六十一卷八頁云: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事業,拙營事業,不...(術語)以正道化眾生也。無量壽經上曰:宣流正化。...火中生蓮華,比喻希有之事。表示菩薩之妙用,雖受五欲,亦復行禪,於此等相逆之行中尚能出沒自在,變幻莫測,恰如火...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名之假,生非有生之實。然則修促共盡,小大同期,而金字絲編、緗...悲華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皆...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 阿彌陀佛! 那我們現在在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可能學習佛法,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教內有一句話...大家都想改變命運,不想改變命運的人恐怕很少,因為人生都是有缺憾的,都想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滿,周圍的環境更和諧...
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住作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無所不住?生其心是生妄心,還是生真心、佛心?請開示。 大安...昔日佛在王舍國竹林精舍,廣受君民尊敬供養,因此引起其他外道的嫉妒。一日,外道為首的六師聚集徒眾共相商議:我們...
要把功夫用熟啊!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多少時間?不用功有多少時間?打妄想和用功的時間,比較比較哪...各位善知識,禪宗一法是心地法門,不可離開心地以外用功,所以六祖壇經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問: 怎樣才是對淨土法門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師答: 信根產生信力,信力就體現為,一切學其他法門的,宗門教下的...憨山大師說:一般的人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受用,甚至不能往生,往生沒有瑞相,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平常的時候,念佛...
唯識九難
【佛光大辭典】
上篇:唯識 | 下篇:唯識二十論 |
五種其性鈍拙的煩惱,即:貪、嗔、癡、慢、疑。...
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
毗奈耶斷超越
袍裳
五字色
證成道理由七相不清淨
大法鼓經
曼陀羅
槨示雙趺
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正化
火裡蓮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大藏經】悲華經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宏海法師佛教祖庭朝聖參訪之行
改變命運的方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應作何理解
佛度六師現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