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九卷。劉宋求那跋摩(367~431)譯。又作菩薩地善戒經、善戒經。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本經分三十品,詳述菩薩之種姓、發心、修行、得果、本有種子、新薰種子等。又唯識十大論師對於種子本有及新薰之議論,即基於此文之解釋。而窺基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九至卷十二、遁倫著瑜伽論記卷十六至卷二十四皆為研究本經之重要典籍。又本經與菩薩地持經為同本異譯,皆由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抄出,加以整理成經之體裁。然內容有所出入,故或謂二者為異本。
(二)全一卷。劉宋求那跋摩譯。又作善戒經、菩薩地善戒經、優波離問菩薩受戒法。收於大正藏第三十冊。本經詳述受菩薩戒之作法、心得等,謂欲受菩薩戒則須先具足優婆塞戒、沙彌戒及比丘戒,並闡釋梵網經、瓔珞經之十重戒、八重戒。
又菩薩善戒經九卷本及一卷本,皆為由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抄出,將其整理成經之體裁。而九卷本包含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卷本僅具正宗分。據考證一卷本之內容應插入於九卷本之第四、第五卷之間。[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十、大唐內典錄卷四、古今譯經圖紀卷三、開元釋教錄卷五、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七](參閱「菩薩地持經」5215) p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