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ākā?a。音譯阿迦舍。(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亦為「無為法」之一,即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所說三無為之一,大眾部、化地部所說九無為之一,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卷二所舉六無為之一,大乘五蘊論所舉四無為之一,瑜伽師地論卷三、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等所舉八無為之一。經論中多以之作為譬喻用,其義有五:(一)橫遍之義,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二德王品、淨土論(世親),皆以虛空譬喻廣大無邊際。(二)恆常之義,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七迦葉品,以虛空譬喻無變易之常性。(三)無礙之義,據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七迦葉品載,世間之中,無障礙處,名為虛空。(四)無分別之義,即無親疏、遠近、愛憎之差別,北本涅槃經卷十六梵行品載,譬如虛空,無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無有眾生壽命;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父母乃至壽命,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亦復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虛空。(五)容受之義,北本涅槃經卷十六梵行品載,譬如虛空,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又宗鏡錄卷六舉無障礙、週遍、平等、廣大、無相、清淨、不動、有空、空空、無得等十義以解說、比喻真如之理。此外,印度外道中,口力論師以虛空為萬物之真因,由虛空生風,乃至生萬物,其後還沒虛空,稱為涅槃。[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俱舍論卷一、卷六、外道小乘涅槃論、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一、大乘義章卷二、俱舍論寶疏卷一](參閱「虛空無為」5263)
(二)空界之別稱。六界之一。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場所、空間。然於說一切有部中,虛空與空界則有所分別,以虛空非色,空界是色;虛空無見,空界有見;虛空無漏,空界有漏;虛空無為,空界有為。吾人所見之空為空界,非為虛空。但諸經中多將此兩者互用,不作分別。又說一切有部主張空界之色以明暗為體,即為實有,其他諸部則持否定之說。[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俱舍論卷一、法蘊足論卷十、順正理論卷二、大乘義章卷二、瑜伽論記卷十四下] p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