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光是許多宗教都有的宗教儀式。在我國,佛教中有開光,道教也有,而在民間信仰中,開光這一概念運用得極為寬泛,在很多時候甚至與嚴格的佛教、道教定義相去甚遠。
在佛教中,開光這一概念就著比較明確的界定。開光,就是通過佛教儀式,賦予佛像以神聖性,使其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器物。每當我們走進佛寺,看到莊嚴、威德的各種佛像,內心都很容易升起敬畏之心,感受到佛的神聖。不過,所有的佛像,都是用具體的材質,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製造出來的。當我們走進一座正在建設中的寺院,我們經常會看到工匠們或者將一塊木頭雕刻成佛像,或者用泥胎麻布裹纏成佛像,或者直接就是在焊接鋼鐵佛像。
在工匠們的手中,這些佛像是被製作的器物,還很難說有神聖性。因此,工藝製作只是佛像形成的第一步,或者說是其物質基礎。在工藝完成之後,佛教寺院會邀請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為佛像的正式啟用舉行一個專門的宗教儀式,這就是開光。開光,就是賦予原本只是一個器物的佛像以神聖性,使其成為可以為人們敬拜的對像。
既然可以為佛像開光,那是否可以用類似的儀式使其他的器物也具有一定的精神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佛教中,對於佛像之外的器物,一般不使用開光一詞,而稱之為「加持」。所謂加持,就是通過儀式,將佛教的精神性注入到器物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汽車可以加持,手機號可以加持,結婚證可以加持,住宅可以加持,公司也可以加持。多年以前,我的一位堂姐到內蒙參加了一個儀式,說她的飯碗得到了佛菩薩的加持,只要吃很少的飯就可以了。
在嚴格的佛教教義中,開光、加持是有明確區分的。但在民間,這兩個概念很多時候不被區分,大家約定俗成,對一般器物也說開光,這就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為五花八門的器物開光的消息。這樣的消息也往往引起佛教信仰者的批評。
需要我們更深入思考的是,加持、開光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法師為保時捷開光之後,是不是就像跟帖中譏諷的,你可以開240邁了?公司開光之後,是不是就可以偷稅漏稅了?結婚證開光之後,是不是婚姻就進入保險箱了?佛像開光之後,是不是就有求必應了?
今天的很多信佛者,似乎還停留在這個層次上,信佛的目的就是求福報。通過信仰,求取福報,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對,但這只是宗教信仰的第一步。《大智度論》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得佛智。」通過燒香、拜佛、佈施、加持、開光,期望得到金錢、富貴、名譽、地位、長壽、子孫,這是「以欲鉤牽」的階段,只是吸引你進入佛門,這還不是佛智,不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為你自己的內心開光,開啟每個人內心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開啟我們內在具足而被習氣遮蔽的佛光。當法師為我們的汽車加持之後,我們要牢記的,是佛陀的教導,是如法如律地生活,運用到實踐中,就是時刻憶念法師的加持,特別地遵守交通規則,特別地專心駕駛,特別地尊重路人。這樣我們的汽車一定會更加安全,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充滿福報。福報的來源是我們每個人自心的覺悟,法師的加持是啟發、提起了我們內心的自覺。
當我們一次次跪倒在佛菩薩的像前,祈求佛菩薩保佑的時候,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無論多麼靈驗的佛像,都只會保佑內心追求覺悟的人,都只會保佑按照佛陀的教導去生活的人。當我們按照佛的教導,佈施、忍辱、精進、般若、禪定的時候,福報自來。佛,是我們生活的老師;佛像的意義,是提示我們向老師學習。當我們感受到佛像的提示,按照佛陀的教誨生活,開啟自心的智慧之門,這才是佛像最終的開光。
宗教學上一直有一個話題,這就是區別巫術與宗教。兩者的共同點是都舉行一定的神聖儀式,但巫術的本質是人購買、賄賂、驅使神靈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一錘子買賣,可以看作是迷信;宗教則是人信仰神聖、追隨神聖,依據神聖的教誨生活,通過改善自身的思想與行為,通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贏得命運與社會的改善。
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磨難,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終於迎來的復興的時刻。一個真正的佛教信仰者,應該多一點智慧,少一分迷信;多一點身體力行,少一分怪力亂神。一念覺即佛,一念迷即凡夫。開光,最終就是開啟自心的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