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將蓮花比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徵,這本身就說明了化煩惱為菩提的重要性,沒有菩提,我們就不會開悟!沒有開悟,我們就不能成佛覺悟!煩惱好比水中的污泥,蓮花好比開悟的種子,只有經過煩惱的磨練我們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前言

何謂煩惱?煩者煩熱,惱者惱亂,煩熱惱亂身心,是為煩惱。

就是這煩惱,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多少人為它葬送性命。亦是這煩惱,導致無量眾生,長劫沉溺於三途,頭出頭沒漂泊於苦海,無始無終流浪於生死。煩惱明!你是多麼可畏,故佛於小乘經中,喻之為毒蛇、垢染、枷鎖、纏縛等。然又奇怪,同是這煩惱,佛卻又於大乘經中喻之為幻化、煙雲、菩提、佛種。是事云何?

佛道就在煩惱中

在凡位,種種煩惱如條條毒蛇纏繞著我們的身心,令我們恐怖不寧。修途中,諸多煩惱障又似座座懸崖,橫阻於前路,令我們寸步難行。成道後,又是這一堆堆煩惱,煥然一新,一轉成為清淨莊嚴的寶座金台,把我們化生為超凡大聖。

佛道在哪?就在這無邊無際的煩惱中,所謂轉煩惱為菩提,是為真修道,化黑暗為光明,是為歸故鄉。例如四顛倒為眾生煩惱。但今則以正智觀照,了達諸法性空無自性,化四顛倒為四念處,(苦、空、無常、無我),便是轉煩惱成菩提了。又如我們好心助人,別人則罵我虛偽討好,作為凡夫無不傷心,然為除疑惱,便將佛法作為自救。正智觀察諸法實理,種種罵謗唯是名言等假合,緣聚而生,緣散即滅,如燕過寒潭,風越疏竹,轉眼即過,來無從,去無至,如幻化般無有實體可存。又觀這能罵的他及被罵的我,乃至觀察自己被罵後的煩惱,等等皆假緣所生,求其自性實無所得,如是觀察,漸漸心朗,眼前煩惱如煙雲而去,暗去明來,無明死則慧命活,轉煩熱為清涼,是為修道。道在煩惱中,除此更無道。

塵世紛紛,人生短暫,煩煩惱惱,多少人由之躺下,摸摸撞撞,又多少人由此站了起來,一舉成為出人頭地的大聖。佛道無路,它就在這堆煩惱中,在這片無明黑暗裡。所以智者修行,不僅不避於煩惱,更將自己置身於其中。所謂「引蛇出洞」,煩惱一旦伸出頭來,正是根除的好機會,趁此利用起來,用智眼識破它,進而將性空之水溶化它。比如我們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惱頓生。這時我們發現嗔毒之蛇從心中爬了出來,才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煩惱。今既發現,也正是拔出的好機會。便以正智觀照,此嗔心無有來處,唯由這「打」緣而生,若無疼痛,嗔亦不生。眾緣之中缺一不可,緣聚則生,緣散即滅。既是緣生之法,了無自性,故亦無有一個不變的打體可得。同時這能打的及所打的人,亦復不出緣生之法,皆無自性。如是觀察,煩惱漸漸消失。心中也越發明悟。所謂:「斷一分煩惱、證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煩惱中轉,煩惱斷盡時,法身自然圓。

修行並非艱難,難則難於不明路,不知道就在足下,在生活點滴中,在這一片無明妄念裡。這片無明,就如暗無天日的長夜,這片夜空,須我們以正念智光去照亮,一旦光明,方知原來是故鄉,故鄉並非夜闌外,亦非出於光明後,原在其中,早在其中,不垢不染,本自光明,不明的原是我們這對沾滿塵垢的凡眼,這個顛倒迷著的妄心,覆蓋真如令不得顯,隔住光明令不得見,一旦眼明,原來到處皆光亮,一日心開,所到何處不故鄉。

在此呼籲,六道中的浪子們,快快醒來,勿再醉生夢死,迷茫流浪。所謂:「苦海茫茫,回頭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這煩惱苦海,今令你游上岸的還是這煩惱海,煩惱是一個,但認識的方向不一樣,迷於此然又悟於此。

離開煩惱不可成佛

凡夫修行,往往忽視了煩惱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躲到深山古洞中,自以為很用功,殊不知欲離煩惱而成菩提,了無是處。《維摩詰經》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修途中亦是這樣,既不與外界碰撞,心中無量煩惱種子,無處生起現行,一旦邁入塵煙,遇緣生心,則種種煩惱又滾滾而來,才知猶大凡一個。

昔有一住山比丘,山上靜坐,數年功夫心覺清淨,疑是見道,便向人說。一天下山乞食,見女色又心生愛染,方知還有煩惱,聖果未證,問佛是否犯大妄語。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煩惱,煩惱之污泥,能長養佛果故。如蓮花潔淨,卻出於污泥,泥不污則花不茂。《維摩詰經》中文殊菩薩曰:「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於泥,乃生此花,如是,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峰,煩惱則是登峰之梯,無梯則高峰不到。每一個煩惱,在修程中便如這層層登峰之階,每當我們折服一個煩惱,便如在這條趨頂階梯上又踏上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個煩惱,在聖則是又高出了一地風光,漸漸煩惱斷盡,果位自然等齊。聖景高高,原靠這堆煩惱托著青雲直上,最終攀上了大覺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豈可避開煩惱——原來煩惱是成佛之因,如來之種。例如《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答曰:「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瞋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由此可見,煩惱在佛道其地位竟如此之高,故不可避開煩惱,眾生也正因為有煩惱故,可以修行成佛,草木卻不能。行者們:讓我們把每一個煩惱都利用起來吧,沿著這一條條煩惱荊棘,我們可以登上大覺佛位。

認識煩惱即是如來

煩惱、如來截然不同。若能觀心實相,本自空寂,因緣無性,心相非有,則實相法中哪有煩惱如來之別,同時心相非有,亦是非無,因緣之法有無同體,因為同體,所以說無說有,有即非有,無則非無。所以心相皆空無即非無,所以如幻如化,作如是觀,便無分別,煩惱如來原都平等。若能識得,如來即在煩惱中。又煩惱是三界有相有漏,如來則是出世無相無漏,有漏無漏相對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無有有漏,也無無漏,平等一如,不執有相見,不執無相見,如來煩惱一如平等。

煩惱,它是性地上的幻相,真體上的妄用,攝相歸性,攝性歸體,煩惱空性即是覺性。永嘉大師所謂:「無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屬即法性。」此如水與波,水相波相雖有動靜之別,但二者其性無非是濕。所以見了無明實性,也就離了一切執著。不僅煩惱無所破,就連佛相也無所取,不落有無數量,超過尋思,煩惱、如來平等無別。故曰「識得煩惱即如來」也。

煩惱之法,非實可畏,它如一座迷宮,唯恐迷倒之輩,識前路,它是那麼神秘恐怖,東撞西轉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麼清晰瞭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宮當中,在你足下,其實無出無入,迷宮就在自然中。迷宮亦非迷,愚者自迷失。煩惱亦非煩,凡夫自煩。所謂修行,亦非有條實在的道可修,唯是糾正凡夫迷邪之心。所謂煩惱,它就如隨形之影子,躲避煩惱的人,煩惱卻逼他更緊,若能不驚不怖,鎮定下來仔細端詳,煩惱原是自身虛影,一切恐怖便如煙雲遠去。其實,令我們恐怖的,並非這煩惱虛影,實在是這錯覺之心,這個錯覺之心,便是覆蓋了我們許久許久的無明,若不識得,唯是從受虛驚,應敢於把這片無明揭破,真相大白,煩惱即是法王身,無天無地,萬相一平。

結束言

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樣的,不到煩惱之熔爐中鍛煉,何能造就一位真人來。煩惱其實並非可怕。雖然嚇倒多少門外漢,但卻成就無數聖賢來,生死迷途中,它如一位大善知識,萬般無奈,硬把迷子逼上道嶺。修程中,煩惱又如一位好道友,互相攜手到佛城。現實生活中,煩惱雖如一灘污泥令人討厭,但卻無形中孕育出我們法身慧命來。

行者們:勿被這幻化之法嚇倒而畏縮不前,請把你們的船從避風港處開出來,到大風大浪中遨擊,否則,何能將船開到安穩的彼岸?一帆風順的避風港,就如生長於溫室中的嬌花,永遠見不到大自然及星星月亮和太陽。因為它經受不了風霜。修行亦復如是,不經受寒暑風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頂天立地毅立於世間,為萬萬生靈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