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北正定縣境內。俗稱正定大佛寺、大佛寺。隋代開皇六年(586),恆州刺史鄂國公王孝[仕-士+零]所創,同年張公禮撰龍藏寺碑,初名龍藏寺。唐代時,自覺造一金銅觀音大像,至五代,上半身毀於兵火,所餘部分復毀於後周顯德年間,鑄錢以供軍需。宋代太祖開寶四年(971),敕移寺域至今地,賜鑄千手千眼觀音大像,大事擴建,改名龍興寺,奠定今之布局規模。金大定二十年(1180),順道於寺東建造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此後雖經歷代屢加重修,仍多保存宋代形制與風格。清代初年復改今名。

山門之內有天王殿,後部已塌落,僅存神像四尊,其鐘鼓二樓及六師殿,皆已坍塌無遺。再進為牟(摩)尼殿,殿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四壁為明代成化年間所繪之佛教故事壁畫,正中壇台五尊泥塑佛像,其中釋尊、阿難、迦葉三像均為宋代原塑,此殿雖較為完整,然亦漸見坍毀。其後為戒壇,壇後東為慈氏閣,西為轉輪藏,再進為大悲閣,又稱佛香閣、天寧閣,乃寺中主閣,閣建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其內供奉銅鑄大悲菩薩像,四十二臂,故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像高達二十二公尺餘。閣今已破壞殆盡。東西兩壁有羅漢塑像,像多失頭。寺後殿上供阿彌陀佛,中有同正殿千手觀音小像一尊。[大明一統志卷三、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第一○八、第一一四、第一一五、職方典第一○三、第一○四] p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