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遊方參請》云:「住持問鄉里名諱,及夏在何處。」

《品字箋》云:「生時曰名,沒則稱諱。〈檀弓〉:『卒哭而諱。』諱之不稱也。今問人名,而曰尊諱者,失其義矣。」

《左傳·桓六年》云:「公問名於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申繻,魯大夫。 以名生為信,若唐叔虞魯公子友。以德命為義,若文王名昌,武王名發。以類命為象,若孔子首象尼丘。取於物為假,若伯魚生,人有饋之魚,因名之曰鯉。取於父為類,若子同生,有與父同者。不以國,國君之子,不自以本國為名也。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隱痛疾患,辟不祥也。不以畜牲,畜牲六畜。不以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