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聖節》云:「每日堂司行者將輪差僧簿,須預先一日請住持、頭首、眾僧各書雙字名僉押,量眾多少,依戒具寫差單,排定日分,週而復始。」

忠曰:「籤押,本官吏語,禪林循用。僉,書雙字名也;押,書華押也。」

《敕修清規·入院》云:「新命視篆訖,就狀上先僉押,次題日子,使印於上。」

《三國演義》云:「龐統拜求榜文,以安宗族。曹操命寫榜,僉押,付統。」

建仁常庵曰:「《禪苑清規·作籤押,今僉當改簽。簽者,書住持比丘、頭首比丘等也;押者,打華押也。古解言:僉,皆也。僉押,眾皆集書押也,此解非。」

忠曰:「如言新命就狀上僉押則獨押,亦言僉押,非皆集押義明矣。又僉當作簽,簽作簽為正。」

《禪苑清規·庫頭》云:「十日一次計歷,先同知事籤押。一月一次通計,住持人已下同簽。」

《夢溪筆談》云:「唐中書指揮事,謂之堂帖子。曾見唐人堂帖宰相籤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

《十八史略?宋英宗紀》云:「韓琦一日出空頭敕,敕出未書姓名。歐陽修已僉,趙概未僉,修曰:『第書之,修勸概次第僉署。韓公必有說。』」

《續通鑒綱目》書之,作歐陽修已簽。僉、簽通用。

《正字通》云:「簽同簽,俗省,從簽為正。」又云:「簽,倉先切,音千。《說文》:『驗也。』《通雅》曰:『簽求,猶今之僉敘也。』《通鑒·馬仙琕》:『簽求應赴。』李延壽《南史》故事,府州部論事皆簽,前直敘所論之事,後雲謹簽具日下。當時王府有典簽官,今吏書承行,亦以紅簽裁貼其旁,以便批決。故外官坐穿堂謂之籤押,今作簽。」

《楊升庵外集》云:「籤押,《梁書?馬仙琕音駢。》:『簽求應赴。』李延壽《南史》故事,府州部論事皆簽,前直敘所論之事,後雲謹簽具日下。又云某官簽。此即近日僉押之僉,古今字變爾。」

《品字箋》云:「僉押:僉,僉日;押,押字也。」

建仁常庵曰:「簽與檢同,檢書署也。《說文》。署者,位之表識也。《國語?注》。簽者,書住持比丘、頭首比丘、知事比丘等,若官人書某官位職等也。」

忠曰:「考韻書,未見簽、檢通。然按《十八史略?注》,簽,書姓名也。《韻會》:『檢,居奄切。』《說文》:『書署也。止此』則簽、檢雖字別音異,皆書名位也。」

《唐國史補》云:「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有堂帖不次押名,曰花押。」

宋張淏《雲谷雜記》云:「予按《東觀餘論》云:『唐文皇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為花押,韋陟五朵云是也。魏晉以來法書,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異、姚懷珍等,題名於首尾紙縫間,故謂之押縫,或謂之押尾,祇是書名耳。後人花押,乃以草記其自書,故謂押字,蓋沿襲此耳。唐人及國初前輩與人書牘,或只用押字,與名用之無異,上表章亦或爾。近世遂施押字於移檄,或不書己名字,而別作形模,非也。』又《孫公談圃》云:『先朝人書狀簡尺多用押字,非自尊也,從簡省以代名耳。今人不復識,見押字便怒。』予頃在武陵,於畢文簡公諸孫處,見文簡與寇萊公一帖,尾用押字,押字之下卻有『拜諮』二字,此正以押字代名也。景德間,士大夫質厚,故此風尚存。至元豐間,相去方七十餘年,已為罕見,今固不復有矣。」

《群談采餘》云:「古人花押,所以防偽政,以名而花之。凡官府文移、人間私簡,俱前書名姓而後押字。國朝押字之制,上下多用一畫,蓋取地平天成之意。凡釋褐入官者,至吏部,畫字三日,以驗異時文移之真偽也。」

《經國大典註解》云:「押署也,以草書名為押。古者書名,破真從草,取其便於書記,難於模仿。復有不取其名,出於機巧者。唐韋陟,始以押字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