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修清規·沙彌得度》云:「作梵闍梨,鳴大磬作梵。」又〈法器章〉云:「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時,作梵闍梨鳴之。」

《祇園圖經》云:「佛衣服院,阿難所止,常護佛衣。有一銅磬,可受五升,磬子四邊悉黃金,鏤作過去佛弟子,又鼻上以紫磨金為九龍形,背上立天人像,執玉槌用擊磬,聞三千世界,音中亦說諸佛教誡弟子法。磬是梵王造之,及佛滅度,娑竭羅龍王收入海宮。」

石湖《梅譜》云:「蠟梅凡三種云云。經接花疏,雖盛開,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

忠曰:「僧磬與樂器磬,其形全別。樂器磬,板樣曲折,《考工記》所謂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缽形,《祇園圖經》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缽器矣。又《梅譜》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僧磬之制可知焉。」

《文獻通考》云:「銅磬,梁朝樂器也。後世因之,方響之製出焉。今釋氏所用銅缽亦謂之磬,蓋妄名之耳。齊梁間文士,擊銅缽賦詩,亦梵磬之類,胡人之音也。」

宋祁《筆記》云:「樂石有磬,今浮屠持銅缽亦名磬。世人不識樂石,而儒者往往不曉磬折義,故不獨不識磬,又不能知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