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童行,投佛寺求僧未得度者,即少年行者也。」
《釋氏要覽》云:「《智度論》云:『梵語鳩摩羅伽,秦言童子。』《寄歸傳》云:『白衣詣苾芻所,專誦佛典,求落髮,號童子。』西天出家,國無制止,但投師允可,即和僧剃髮,即無童子行者之屬。今經中呼文殊、善財、寶積、月光等諸大菩薩為童子者,即非稚齒。如《智論》云:『如文殊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鳩摩羅伽地。』又云:『若菩薩從初發心,斷淫慾,乃至菩提,是名童子。』今就此方釋之。《釋名》曰:兒年十五曰童。童,獨也。自七歲止十五皆稱童子,謂太和未散故。」
《南海寄歸傳》云:「凡諸白衣詣苾芻所,若專誦佛典,情希落髮,畢願緇衣,號為童子。或求外典,無心出離,名曰學生。」
童行訓誨法,詳〈垂說類·訓童行〉處。
《六學僧傳?晉曇徽傳》云:「徽年十二,師事安公為童子,精神大於其身,安使受《詩》、《禮》。又四年,乃落髮。」
《普燈錄·天衣懷禪師章》云:「長游京師,依景德寺為童行。天聖中,試經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