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 《徹悟禪師語錄》
最後一段,談念佛的功夫,具足「止觀」的問題。在我們的行門當中,「止觀」是重要的一個行門方法。實際上一切法門都貫穿著「止觀」。「止」就是奢摩他,「觀」就是毗婆舍那。念佛是不是也具足「止觀」呢?不僅具足「止觀」,而且是非常殊勝的「止觀」。當我們在執持這句名號的時候,這時候全神貫注,注意這句佛號,不去想五欲六塵其他的妄想雜念,沒有其他的念頭,只是這一句佛號。
以這一句佛號,這一念攝受百千萬億個雜念,這就是「止」,作「止」的功夫。當我們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耳根聞性,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把它聽得明白,這就是「觀」,做「觀」的功夫。所以就在念這句名號當中,「止」和「觀」都是具足的,不是念佛之外還別有其他的「止觀」。在小乘法裡面,也有它的「止觀」。比如它修「止」,止在鼻端,也是在修一個「止」。包括練氣功,他繫心在一個什麼部位,它也是在修「止」。「觀」有時是不淨觀、白骨觀、九想觀這些。天台講「摩訶止觀」,也有很多很精彩的內容。
那麼淨土念佛的「止觀」,它是一心專念名號,是如實修行奢摩他。它從「止」的方面來看,包含三方面內容:第一個,當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念這句名號是具足信願的,具足信願就是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這個彌陀名號,就能止一切惡。因為這句名號是至善的結晶,實相的表達,能止一切惡。通過這句名號,止一切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就離開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業力感召的穢土的體性。所以只要我們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種法性實相的內在力量,自然就止住了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住持極樂世界,他是大乘菩薩的法界,他有大乘的力量,所以我們凡夫到那裡去,自然就止了求聲聞、緣覺、辟支佛的心。由於我們我見、我執沒有斷,往往會容易走聲聞、緣覺的道路。但到了西方淨土,自然會被阿彌陀佛的願力住持的力量止住。所以這三種奢摩他的「止」,是從阿彌陀如來如實功德名號所顯現出來的,這是「止」。
從「觀」來看,我們正念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包括對這個名號的如實觀——就是聽清楚,這就是如實相在修行毗婆舍那,修行「觀」。作這種觀有兩種作用,如果從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看,天親菩薩把西方淨土分為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它的依報莊嚴十七種,正報莊嚴,正報莊嚴包括阿彌陀佛的莊嚴,和菩薩的莊嚴。
這三種功德莊嚴,都是實相顯發出來的,我們觀察這個依正莊嚴就等於觀實相。如果我們淨業行人,能如實地觀這三種功德莊嚴,就能得到如實相的功德,如實相的功德的直接表達,就是能夠決定讓我們任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觀經》裡,除了講前面的日觀、水觀之外,從第三觀琉璃地,你只要觀想琉璃地成就,就能任運往生。象寶樹觀、樓閣觀、蓮華觀,特別是阿彌陀佛觀,作這些觀想都能任運去,為什麼?如實功德任運導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旦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見阿彌陀佛。
雖然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馬上就能夠獲得即凡即聖的阿鞞跋致的位置,就能很快地跟八地以上的菩薩一樣,證得平等的法身,直到一生補處,圓滿佛果,畢竟得像佛那樣寂滅平等的功德。所以念佛的「止觀」有更殊勝的內容在裡面,不是僅僅靠自力在「止觀」,完全由阿彌陀佛名號功德願力的加持,令我們得到無上的止觀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