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佛陀告訴諸位比丘:如果你們能修行十想,便能盡除有漏煩惱,獲神通、證道果,進而漸至涅槃。是哪十想呢?所謂白骨想、青瘀想、膨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比丘們!若能修行此十想者,得以盡除有漏煩惱,得至涅槃。還有,十想之中又以「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最為第一。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修行「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並以堅固之信心落實觀行的比丘,一定能超越漸次而速得證果。所以比丘們!若在樹下閑靜之處靜坐時,應當思惟此十想,大眾應當要如實地修習。所有比丘聽聞佛陀的開示後,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
有一次因緣,一位比丘來到世尊面前,頭面頂禮佛足,坐在一旁後稟白世尊:如來今日對比丘眾開示:「能修十想法門,便能斷除有漏煩惱,成就無漏淨行。」但是,世尊!我不能堪任修行十想,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欲心很重,色身意念慾望很熾盛,無法止息。
當時,世尊告訴這位比丘:「你現在要捨棄清淨想,思惟不淨想;捨棄常想,思惟無常想;捨棄有我想,思惟無我想;捨棄可愛樂想,思惟不可愛樂想。怎麼說呢?假使比丘思惟清淨想,欲心便熾盛;若思惟不淨想,便無慾心。比丘!你們要知道,貪慾就如同糞坑聚集,污穢不淨;也如同鸜鵒──八哥鳥,吵雜多聲;貪慾就像那毒蛇,既已吐出毒液,再無吸回之理;貪慾如太陽消融的冰雪,幻化不實,因此要經常思惟捨離貪慾,就好像遠離棄尸塚間一樣。」
「貪慾好似蛇的唾液含有巨毒,將還傷害己身;也像是飲用鹼水,無法解渴得到滿足;也如同容納眾河流的海水,不曾滿溢;慾望足以讓人畏懼,如同羅剎惡鬼聚集的村落一般;慾望也好比怨家,應當要恆常遠離。貪慾更像塗在刀上的蜜,只有少許滋味,舐之卻有割舌的苦患;貪慾就像路旁的白骨,一點也不可愛;貪慾也如同糞坑所開的花,即便外形好看,也不覺得有絲毫芳香。貪慾又好比彩繪畫瓶,裡面卻裝著丑陋穢物,並不像外觀一樣殊好;貪慾也像聚集的泡沬一樣,轉瞬間即消逝,一點也不牢固。所以,比丘!你要遠離貪慾之念,思惟不淨之想。現在,比丘!你要憶念過去迦葉佛所奉行的十想,重新深入思惟,有漏的煩惱心便得以解脫。」
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悲泣流淚無法停止,立即頂禮佛陀,稟白世尊:「是的,世尊!弟子長久積習,愚昧迷惑,如來親自開示十想,我才明白要遠離貪慾的重要。我現在向如來懺悔,以後更不再犯!懇請如來接受我的懺悔,寬恕我過去未能及時懺悔之愆尤。」佛陀對比丘說:「佛聽許你改過不要再犯,也不要不肯奉持如來所開示的十想觀。」
這位比丘聽聞世尊的教誡後,在閑靜之處克己精進,思惟十想觀法,如同其他隨佛剃除鬚髮,披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的出家眾,進一步以行滿願,如實了知自己已經不再受生死繫縛,成就清淨梵行,所作皆已圓滿成辦,永不再受生輪迴,即證阿羅漢果。
比丘們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個個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九、十)》
省思:
世尊以種種善巧譬喻說明貪慾的過患,短暫快樂卻會帶來無量苦痛──如屎聚、如毒蛇、如日消雪、如蛇懷毒、如飲鹼水、如蜜塗刀、如路白骨、如廁生華、如畫瓶、如聚沫等等,無非是為教誡弟子們恆常思惟十想的重要,尤其是「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能夠幫助行者斷除有漏煩惱,遠離貪慾之苦。所謂病從心生,心是一切病的根源,世尊有如良醫,針對眾生的心病應病予藥;而行者勤修觀行,就如同服藥,能治癒無始來的無明煩惱。我等佛弟子,應當發精進心、長遠心落實修行,有朝一日,定能自在解脫,契入無為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