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平等心,去除貧富貴賤之分別

好,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有緣人,諸位吉祥。今天我們想跟大家講一個話題,就是修平等心。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之所以有這樣的號召力,其中的一個最重要的,這樣的一個倡導呢,就是說他提倡四種種姓,都是一視同仁、平等的。因為眾所周知,在印度來講呢,這個種姓制度是非常的森嚴,我們現在能夠知道,印度大概在孔雀王朝時代,有一個非常傑出的國王叫做阿育王。他在當時統治的時候,還製定了好多的法典呀,用文字刻在這個石柱上、摩崖上。現在有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種阿育王石柱嘛。阿育王是印度特別推崇佛教的一位皇帝。

其中有一次佛典的結集,就是他來推動和組織的,那麼阿育王當時讓這個,把這個宮裡面繼承了皇位以後,他把宮裡面,他父王收集的所有的這些舍利,都分散地,一夜之間讓非人來造這個塔,供養到整個全球去分散,去弘揚佛法。咱們中國當時也分到了有十幾處。現在我們還在與眾生有緣,就是說展現在世間,可以頂禮膜拜的,其中一個小阿育王塔呢,就在寧波的阿育王寺,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塔。

那麼當時的阿育王在世的時候,是非常地尊敬出家的沙門、比丘的,可是呢,他手下有一個臣子,叫耶舍的臣子,就特別看不慣這一點,他就認為,這個阿育王每次出遊的時候,見到清淨的比丘、托缽的僧人呢,他都會下馬致敬、去頂禮。這個耶舍大臣就看不慣了,他就每次就給阿育王吹風,說國王您如此尊貴的身軀,怎麼能給這些出家人去致敬呢?他說出家人裡邊,要知道,因為印度呢,分了四種種姓,最重要的是叫做婆羅門,然後呢還有剎帝利。第三個叫吠舍。第四個叫首陀羅。還有一種最最低賤的,叫賤民呢,叫旃陀羅。

那麼這個旃陀羅低賤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的這個身份,招搖過市的時候呢,還得拿著個竹竿,來回搖鈴子,意思就是大家不要靠近我。不要說說話了,靠近我挨著邊兒了,這個人就會被覺得說,他跟這麼低賤的人走得那麼近,這種等級的歧視就到了這個地步。所以這個耶舍就告訴阿育王,說什麼,說這些沙門,大多都不是由尊貴的婆羅門,剎帝利種姓出家的,說他們都是一些吠舍呀,旃陀羅這些賤民。那當時因為阿育王,是一位非常開明的皇帝,他也沒說什麼,就把這藏在心裡了。

過了一段時間,瞅準一個時機呢,他就去這個,想點醒這個耶舍大臣。他做了件什麼事呢?他把所有的大臣召集過來說,每一個大臣出去呢,希望你們能給我拿回來一個動物的頭顱,就是這個頭顱,把這個頭顱拿回來以後,算作對我的一個命令的執行。吩咐下去以後呢,他就把這個大臣叫過來,說你回來帶一個什麼動物的,馬的頭,那個呢說帶一個牛的頭,這個帶一個狗的頭,他只給這個耶舍大臣說了說,你去的時候呢,把一個人的頭顱給我帶回來。結果果不其然,這些大臣們都去了,各自帶了這個牛馬呀,狗呀羊呀,等等這些頭顱。只有這個耶舍呢,他終於找到一個已經死亡了的人,然後他把這個頭給割下來,帶回來。

帶回來以後呢,阿育王就命令他們去哪裡呢?去市場上去兜售去,把這個推銷出去賣掉。那麼這個牛呀,馬呀,狗呀這些頭呢,很快就賣出去了,只有耶舍大臣提的這個人的頭顱,誰都不買。而且還覺得很奇怪,說這個大臣來到這個集市上,說你怎麼能提一個人的頭顱呢,難道你是一個劊子手嗎?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魔鬼,甚至是一個這樣的一個羅剎,就覺得很害怕,就離他遠遠的。那麼回了王宮以後呢,他就很懊惱,跟這個阿育王傾訴,最後阿育王呢,就告訴他說,這樣吧,你賣是賣不了,那你明天去集市上白給人家,看人家要不要。果不其然,這個耶舍大臣呢,第二天又到集市上去,這樣高聲地大喊說,白白地把這個頭顱給送出去。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沒人理會他,人家越躲越遠,覺得這個人有問題,非常的凶殘。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耶舍,就回到阿育王的身邊,很沮喪地向國王來謝罪。

這個時候呢,阿育王就藉機開始點化,讓他生起這種慈悲的平等心了。他就問耶舍說,是不是大家都覺得,你提的這個人的頭顱,是非常地惡賤,就是讓人討厭,非常地低賤。他就說:是的。阿育王又問說,那你是不是覺得所有的人死了以後,頭顱割下來了,其實都是非常的惡賤的。那這個耶舍也說:是的。這個阿育王呢,又緊追著問,那你說說,我雖然貴為印度的國王,那如果我這會兒的頭顱,被人割下來以後呢,還是不是跟這樣一些頭顱,是一樣的,讓人覺得惡賤。

哎呦,這個耶舍害怕,這就有點什麼呀,欺君呀,犯上了,所以他不敢說了。阿育王特別關懷說,今天反正也沒有人,我就恕你無罪。你一定要把實話,真實的,你的想法說出來,那麼這個耶舍呢當然就,因為他也是阿育王的寵臣嘛,所以他就直心直口地,就告訴阿育王說:是的,說陛下您的頭顱割下來,其實跟他們也是一樣的,只是一個人的頭顱而已。讓人看到了,會產生非常討厭,厭惡和低賤的心理。

這個時候呢,阿育王就開始點化他了,說你既然覺得所有人,包括國王的頭顱都是低賤的,那你為什麼還以這種貴賤的分別心,去對待這些出家的比丘們呢?因為頭顱都是平等的嘛,可是要知道阿育王在頂禮的時候,不是要把頭顱給頂下去嘛,所以耶舍這會兒回答的就是說,其實頭顱是一樣地平等,沒有一個貴賤之分。阿育王就把他給說住了,這個時候呢,他就告訴耶舍大臣,說這些比丘們呢,也曾經是高貴的族姓,當然也不乏是,有一些低賤的族姓。但是只要他們出家了以後呢,我們是禮敬他們的這種,出世解脫法的德行,然後呢,教化眾生的這種慈悲。是從這個點上來進行恭敬和禮拜的。所以我們在上面,不能夠產生這個貴賤分別。這些世間人的這些俗情,來進行判斷。

所以大家你看,阿育王時代到現在,也差不多有一千多年。那麼我們現在對於咱們東土來講呢,還是對於出家人,覺得為什麼會出家呢,你出家的原因是什麼呢,但是他沒辦法理解這個,出家作為僧寶,作為三寶之一呢,他的尊貴性。在我們很多時候,大家還是覺得理解不了,不能夠領悟他這種,捨棄了這個,人的所謂的天倫之樂。然後能夠剃髮、出家,來住持這個宇宙真理,佛陀的聖教法。現在我們常講到皈依三寶皈依三寶,那麼佛寶供在殿堂裡面,由僧寶來進行守護,法寶寫在經文,寫在樹葉上面,由僧寶來進行弘揚、宣講。所以現在我們的這個時代來講呢,僧寶是更加的,可以說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比佛陀在世的時代,僧寶為更加的可貴和值得尊敬。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應當很正面的、很開朗的,也是很客觀地去,向大家訴說僧寶的珍貴的這種存在。當然我們也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呢,應該更加地持平等心。我們應該有時候,很多時候大家皈依三寶,學習佛法,作為四眾弟子之一,那麼我們首先除了恭敬三寶之外呢,這個平等心,還是要內心的覺照,時時生起來。我們不要因為說,可能他學佛學得比較久,那麼就會生起我慢,覺得他們都是剛剛的初機,乃至說可能,我這個能夠讀誦呀,背誦的經典多,就覺得會看不起別人,這也是一種不平等心。甚至說從親近善知識來講,可能我做的一些功德比較大,那麼就覺得別人做得小,也生起了我慢心,等等等等。

有時候我們會把這種不平等的心,不僅僅停留於世俗的視野,也會帶到佛門中這種學修的過程中來,所以你看通過這則人之貴賤,阿育王教化他大臣的故事呢,我們應該反省自己,就是我們時時刻刻對於這個,現在我們大家都叫居士,相互之間的這種善法的相應,乃至一味地對於六和、和合來講呢,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一個平等。或者說在不平等的現有狀況下,盡量地調整,讓自己做到平等的觀照。能夠發這樣的心,念念去心地上去這樣地行的話,那麼他入道和修道是非常之快的。

因為大家要知道,在佛陀的眼睛,在佛菩薩的視野中呢,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他不會因為說,是我的六親眷屬,或者是我的入室弟子,那麼那個人,他沒有篤信佛法,就覺得他罪該萬死。但是我們有時候,現在說,你業障太重了,就把人家給堵之門外了,其實真正的平等心,應該更加地去怎麼樣,調節到說,外圍的初機,剛剛學佛,更加地呵護他們。那麼不了解,甚至對佛法生起了異議的,我們更加要耐心去勸導他們。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喪失掉這樣的一種發心,那麼就同時也喪失掉,人家對於佛法的這種走近,所以在我們分享佛法的時候呢,你真正具足一個平等的心態,很可能也是一種非常大的攝受力。所以今天我們這個主題呢,就是說身為佛弟子,我們不應該有那麼太多的,貧富貴賤等等的這些不平等心。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