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的啟示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享有極高威望。然而,孔子並沒有因國人的極力推崇而驕傲自滿,而是更加謙虛謹慎。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謂能者為師,無分長幼,孔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從而成就了萬世師表的美名。

孔子跟萇弘學過音樂,跟師襄學過瑤琴,還跟老子學過《周禮》。在當時,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遠在孔子之下,孔子卻向他們虛心請教,取長補短,真是不恥下問。

難能可貴的是,孔子還向孩童學習,並且拜他為師。《三字經》中說「昔仲尼,師項橐。」這項橐年僅七歲,眉清目秀,非常可愛,是魯國的一位神童。項橐無師自通,從小就特別善於觀察周圍的一切,觀察自然,觀察人物,凡事喜歡問個為什麼,具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鑽研精神。

孔子聽說東南沿海一帶,百姓雖然淳樸,卻個個頗有學問,於是決定率領弟子們走出書齋去遊學,感受一下當地人的聰明程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孔子趕路時看見路邊有個農夫,正在那裡鋤地,孔子就下來問農夫:「你鋤地這麼忙,知道鋤頭每天要抬起來幾次啊?」農夫一下子怔住了,其實這個問題也很無聊,農夫哪有閑工夫去統計這些呢。

這時過來一個孩子,就是項橐,他說:「我爸爸年年種地,當然知道鋤頭每天抬起來多少次了。你只要出門就坐馬車,那您一定知道每天馬蹄提起來多少次了?」孔子無言以對,被反駁得瞠目結舌。孔子覺得這個孩子真是聰明,決定考考他。於是二人約定,互相出一道題,互為應對,誰贏了誰當老師,而且要行拜師之禮。項橐答應了。孔子就說:「天地人為三才,你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穀?」這道題按理是無解的,誰知項橐張口就來:「天高不可丈量,地廣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穀。」莊稼那時候都是種一茬,要休耕,沒有後來的雙季稻。孔子十分震驚,他覺得自己挑不出項橐一點毛病。

輪到項橐出題了,他問:「人有多少根眉毛?」這個還真不好回答,孔子只好按照剛才的約定,要拜項橐為師。但項橐突然撲通跳到路邊的池塘裡,沐浴了一番,因為他說沐浴後方可行大禮。等他折騰完了,孔子設好香案,恭恭敬敬拜項橐為師。孔子趕緊和弟子打道迴曲阜,再也不敢到此地遊學了,因為一個孩子就讓孔子很尷尬,出師不利呢。後人封項橐為「聖公」,因為他是孔子的老師。

神童項橐,估計就像王安石筆下的仲永一樣,因為教育沒跟上,成年後學問平平,最終泯然眾人矣。如果孔子慧眼識才,把項橐帶迴曲阜悉心培養,說不定也能成為孔門的著名弟子之一。如果畢竟是假設,項橐雖然未成大器,但是孔子拜項橐為師的故事,卻成為一段佳話,所謂能者為師、一字之師就是這道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道尊嚴,受人敬仰。但是師者也不是萬能的,為人師者也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如此方不至於誤人子弟,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孔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