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八教丨通教

通教是化法四教中的第二教,主要以五時中方等與般若二時中所宣說的因緣即空、無生四諦為教旨。有關通教「通」的含義,高麗諦觀法師在《天台四教儀》中說:「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又從當教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故名通教。」這一段文字與智者《法華玄義》中有關通教的解釋相類似。

總結來說:其一,從根機方面而言,修學通教的菩薩有利根、鈍根二種,鈍根菩薩與前面藏教中人同證但空之涅槃,稱為通前藏教;利根菩薩在修學時能體悟當體即空,了知不但空之義,通於後面別教、圓教所詮的中道實相之理,稱為通後別圓。因為通教菩薩能通前通後,所以稱之為通教。其二,從修學教法而言,藏教的三乘,聲聞學四諦理,緣覺學十二因緣,菩薩學事六度,他們是各個不同;通教三乘是共學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在三法中皆見當體即空之理,所以稱之為通。

智者大師晚年所著的《維摩經玄疏》以及《四教義》中,又將通教分為八個方面來說明:(一)教通,此教為三乘通稟;

(二)理通,三乘同見偏真之理;

(三)智通,三乘同得巧度之一切智;

(四)斷通,三乘同斷見思之惑;

(五)行通,三乘同修見思無漏之行;

(六)位通,三乘同經歷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等位次;

(七)因通,三乘同以九無礙為因;

(八)果通,三乘同得九解脫及二種涅槃。又此教稱通教,而不稱共教,是因為通教的教義不僅近共藏教,也遠通別、圓二教,因此以通教為名。

在《四念處》一書中,還進一步闡發了通教學人的三個含義:第一,因果皆通,指的是三乘人,他們共學行因,得果也相同。第二,因通果不通,指利根菩薩,他們因時雖然三乘共學,果時卻被分別接入別教、圓教。第三,通別通圓,指本身就是別教、圓教根機的菩薩,他們雖學通教,也能藉由通教當體即空之理為方便,而證入別教、圓教中道之智解。

通教的教法主要以空為主要,三乘同修般若,共觀因緣即空之理。如果說,藏教中是以分析的方式,將一切色心之法層層分析、分解(析空觀),從而得出我空法有的結論;那麼通教則是不經分析,以當下了悟的方式體證一切空(體空觀),也即是當下我空、法空。通教是通往大乘之始,因此是正化菩薩,旁化二乘。

天台判藏、通二教皆為界內之教,同斷見惑與思惑,能見偏真之理,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至於兩者的不同,則是按照鈍根與利根進行劃分,藏教為鈍根,析色見空,所以稱為界內之拙度;通教是利根,能觀當體即空,稱之為界內之巧度。同時,通教因能通於大乘,其中的空中包含中道之理,因此通教利根菩薩能依於這中道之理,得以接入別、圓二教,這用專有名詞可以稱之為別接通,圓接通,因為具有這種功用,通教理所當然的被視為大乘初門。

通教的修行階位,有乾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之十地,最利根機者,在進入第四地後就會被接入別、圓二教中;中根者,第五、第六地時被接,下根者第七或第八地時被接。通教如其名,是通小乘、大乘的一個中間階段,要麼退後入小乘,要麼往前去大乘,因此並沒有真正的第九地或第十地的菩薩、佛,這稱之為有教無人或果頭無人。

以上是通教的主要內容,按天台四教四種佛的說法,通教的佛,是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通教的法,是無生四諦,以一切空為根本。通教的僧,是通三乘,正化菩薩,旁化聲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