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四

復次嗢拕南曰。

 上貪教授及苦住  觀察引發不應供
 明解脫修無我論  定法見苦最為後

三因緣故。補特伽羅於所緣境。上品貪行。何等為三。一者康強非羸劣。二者端嚴非丑陋。三者習貪非捨貪。復由三種對治。攝受尚令如是懷上品貪補特伽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勤修梵行。調伏其心。令得寂靜。何況但懷中軟品貪微薄塵者。何等為三。一者密護根門為所依止。遠離一切欲樂邊故。二者於食知量初夜後夜減省睡眠為所依止。遠離一切自苦邊故。三者最勝正念正知為所依止。行於中道出離行故。當知此中於四念住善住心者。或於行時境界現前。若不取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受生住滅。若取其相及與隨好。如實了知想生住滅。或於住時如實了知彼因尋思生住與滅。由如是相。正念正知。於一切時。於一切種所緣境界。能如正軌守護其心。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復有最勝正念正知。謂已獲得滅盡定者。或已獲得無想定者。或已獲得無尋伺者。當知依止聖住天住。除此最勝正念知住。更無有餘能過上者。或從滅定起已而住。或將入定。方便而住。如實了知受生住滅。是名最勝正念正知。如依滅定如實知受。依無想定如實知想。無尋伺定如實了知所有尋伺。當知亦爾。由此最勝正念正知。唯取法故。不於如是受想尋伺。起我我所虛妄分別。若諸愚夫受想尋伺差別生時。於受等法不能發起唯有法想。但作是念。我能領受。乃至廣說。由是因緣。彼尚無有正念正知。何況最勝。此中後說正念正知。或不還果或阿羅漢。當知前說正念正知。從得作意無有放逸諸異生位至一來果。

復次由二因緣。如來自言。其年衰暮身力疲怠。勸諸聲聞請他說法。一者為令恃其少年專行憍傲。住放逸者自怖厭故。二者為令於當來世諸有苾芻。其年衰老無有勢力。遠離疑悔。勸請少年諸苾芻等。宣說正法。諸有苾芻。其年盛美具足勢力。遠離疑悔。無所恐懼。為他說法。當知此中略有二種處大集會宣說正法。一者抉擇說。二者直言說。抉擇說者。謂興詰問徵覈方便。說正道理滅除疑惑。直言說者。謂諸聽眾默然而住。如說法師宣說正法。又由四相名能隨順教授教誡。一能分析諸處差別。於諸行中得無我智見清淨故。二於諸受並所依滅離增上慢最極寂靜見清淨故。三能超越未來諸苦見清淨故。四能超越現在諸苦見清淨故。此中分析內外諸處識觸受想思愛眾別。顯示無我。由依緣起方便道理。能引最初正見清淨。如明依燈。如影依樹。彼非有故此亦非有。顯示內外諸處差別為因諸受。由彼諸處無餘滅故。此亦隨滅。離增上慢。於其涅槃如實了知。最勝寂靜。能引第二正見清淨。於現法中以智慧刀。能永斷滅一切煩惱。顯示無餘超越當來所有眾苦。能引第三正見清淨。顯示遍於順苦順樂順非苦樂一切法中。不起貪慾。不起瞋恚。不起愚癡。顯示見道。於其念住善住其心。顯示修道。修諸覺分。謂令諸漏永滅盡故。超越現法雜染苦住。能引第四正見清淨。

復次有諸苾芻。不守根住。於諸境界心多愛染。心多散亂。由此因緣受二種苦。一者麁重所作苦。二者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所以者何。由彼方便應勤修身。勤修身已。應勤修戒奢摩他支。以不修身亦不修戒奢摩他支。為因緣故。身不輕安。心不輕安。是故彼受麁重所作苦。輕安闕故。不能觸證勝三摩地。由是因緣應如實知不如實知多生疑惑。是故彼受於諸法中疑惑所作苦。由此二種苦惱住故。名不守根增上緣力所得眾苦不安隱住。如是名為於現法中不守根者所有過患。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守護根者所有功德。

復次有諸苾芻。為離欲貪勤修方便。由正修習加行道故。伏諸煩惱。作是思惟。我於諸欲為有欲貪而不覺了。為無有耶。乃以淨相作意思惟。於斷未斷方得決定。觀察作意為依止故。尋求貪慾生起處所。如實了知。憶念分別。是諸煩惱勝安足處。由彼煩惱未永斷故。若為煩惱漂漾心時。了知能趣下劣分故。便即制伏。若不制伏。於先所得少三摩地。尚還退失。況能進趣勝品功德。由整攝故。能不退失。亦能進趣勝品功德。若不觀察復還發起增上慢故。亦有退失。由觀察故。能證決定。若心漂漾能正了知還復整攝。是故不退。如修方便為離欲貪於餘上位隨其所應。當知亦爾。若勐利見審觀察時。而不生起。彼便獲得決定勝解。我於諸處已能勝伏。謂此所緣應生煩惱。我於是處已勝伏故。令不生起。超過學地。猶如大王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降伏一切魔羅聚落。證得究竟盡無生智。梵行圓滿。

復次於其六根如前所說。五寂靜相不寂靜故。當知攝受三種苦果。謂現法中依根增上雜染而住。由諸不善現行為因。或於他所成其退劣。或被譏呵。或被殺害。受如是等現法眾苦。又受當來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又受當來由先數習所引等流。不護諸根諸雜染故。亦名為苦。與此相違。於其六根由有五種寂靜相故。當知攝受三苦滅果。

復次略有二種世俗梵志。實非福田懷增上慢。自謂福田。自稱我是真實福田。當知成就非實福田性及相故。不應供養。一者從他所得利養恭敬現前勐利耽著。諸根饕餮。為性躁擾。詐示現前離欲之行。二者攝受家產。親屬雜居。鄙穢專自修身。凡所行行既非自利。亦非利他。遠離尸羅正法正行。遠離能住善趣善行。遠離能住涅槃妙行。當知彼與一切愚夫異生之類無有差別。住正法者。與此相違。當知是名勝義梵志。

復次此正法外有諸沙門婆羅門等。為諸弟子宣說法時。多分為求詰責勝利。及求免脫他難勝利。當知如是宣說法者。就第一義無義無利。非自利益。非利益他。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宣說正法。唯為證得明及解脫二果勝利。當知如是說正法者。大果大利自利利他無不圓滿。行於三世無忘失。住最勝義故。三種所緣境差別故。說名三明。若心解脫。若慧解脫。皆名解脫。是愛無明根本雜染勝對治故。為得未得明與解脫。當知略有四種修道。謂修根故能正修身。修身所引善行修故。能正修戒。修戒所引念住覺支無倒修故。能修心慧。此中修根復有三種。一世間修。二有學修。三無學修。若思擇力為所依上。雖取可愛不可愛境不如理相。而不發起煩惱諸纏。設令暫起尋復除遣。是世間修。若於聖諦已得現觀。由失念故或生適意或不適意。或兼二意。而心不為纏縛堅住。速於雜染能得解脫。是有學修。若即此心堅固安住。如前於內無有隘迮。善脫善修。都無一切下至失念。於諸可意不可意等。發心親近。計彼有德而趣向之。是名無學善淨修根。當知修戒修心修慧三種亦爾。此中最初是初修根所引。第二是第二所引。第三是第三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種所引。當知亦爾。此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有恩有怨有情差別故。功德過失相應有情差別故。所愛非所愛有情差別故。當知一向適意一向不適意。適意不適意相雜差別。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故者。自有境界一向可意。自有境界一向不可意。自有境界其類相雜少分可意少分不可意。如是有情或一向有恩。或一向有怨。或恩怨相雜。或一向有得。或一向有失。或得失俱備。若於有情愛復生愛。當知一向是其所愛。若於有情恚復生恚。當知一向非其所愛。若於有情愛已生恚。或於有情恚已生愛。當知是名所愛非所愛。由如是等差別因緣。適意等三有其差別。又於惡行隨觀現法所有過患。隨觀當來所有過患。是故遠離修習妙行。若於六處由一切門皆被誹毀。是名現法所有過患。由是因緣。墮於惡趣。是名當來所有過患。此中為他所誹毀者。謂為外道及餘世間有聰敏者。聞其鄙惡名稱聲頌。咸共誹毀。當知其餘即如所說。又此中言修念住者。謂念覺分創始發起。在異生地。數修習者。在有學地。修圓滿者。在無學地。修習覺分未得斷界。於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慾界。於無慾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於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於滅。棄舍下劣修覺分故。迴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捨迴向。又諸苾芻守護諸根有慚有愧。由是因緣。恥於惡行。修習妙行。修妙行故。無有變悔。無變悔故。發生歡喜。此為先故心得正定。心正定故。能見如實。見如實故。明及解脫皆悉圓滿。當知是名修行次第。

復次有一沙門若婆羅門。自既不能善修諸根。而不如理為他施設善修根法。見唯棄背所有境界。名護諸根。然其自於諸弟子眾深生染著。一分起愛。一分生憎。謂於其教順逆因緣適不適意常現行故。於此微細自己雜染。不能以慧如實悟入。而謂自能善修諸根起增上慢。諸有隨順如是見者。彼雖令根離諸境界。獨處空閑。而緣彼境發起種種尋思雜染。然無智慧而自悟入。是亦不名善修諸根。又亦不為善修根故。勤修正行。但信他言起邪勝解及以邪慢。諸佛如來。為諸弟子如理施設煩惱斷故。名善修根。非唯一向背諸境界。又諸如來於其三種不共念住。善住其心故。不染著諸弟子眾。於正行眾悅意現行。於邪行眾行不悅意。由此所生貪慾雜染。瞋恚雜染。都無所有。由是因緣。雖與弟子等煩惱斷。而名無上善修諸根。又此修根依五品眾有差別故。當知亦有五轉差別。謂佛世尊或有弟子一向正行而亦畢竟。或有弟子一向放逸而亦畢竟。或有弟子修行正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行於邪行而不畢竟。或有弟子多種品類一行正行。一行放逸。一行一分或時放逸。或不放逸。如是名為第五品眾。此中如來稱可意者。謂諸弟子於善說法毘柰耶中。為修諸根得圓滿故。修行正行。復有一類不可意者。謂行邪行或不修行。是故如來觀第一眾生。起悅意。觀第二眾生。不悅意。觀第三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觀第四眾生。不悅意。生起悅意。觀第五眾生。起悅意。生不悅意。亦復生起悅不悅意。如來雖復於此五眾發起如是五轉差別悅不悅意。然諸如來終不為彼愛恚行相之所染污。由諸煩惱並其習氣永離系故。善修根故。是故如來一切煩惱並習永斷。為所依止。能善住念。於弟子眾無諸雜染。說名五轉無上修根。又於如是一切五轉。隨其所應。當正思惟三種對治。一無常想。二者慈心。三無想定。如是三種。隨其所應當知其相。又佛世尊所作已辦無學弟子。名已修根。由彼長夜樂涅槃故。雖遇如前諸有情數境相現前。或純可愛。或純非愛。或多雜類通愛非愛。由貪瞋癡永遠離故。由心解脫及慧解脫增上力故。即由無相令心於彼速疾棄捨。由意樂故。於諸境界起厭逆想。又於涅槃見寂靜德。如是速能安住於捨。由此因緣。一剎那頃失念所作雜染污心。亦不得起。當知齊此善修習故。名善修根。若諸有學未能速疾安住於捨。有餘煩惱熏彼相續成雜穢故。又於一切三轉境中。憎惡所起諸煩惱故。現行煩惱所逼迫時。則能方便住厭逆想及過患想。如是修行能令修根速得圓滿。是故說彼名正行者。如是當知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大師美妙諸弟子眾。得所得義。能修正行。

復次無我論師略有三種正所作事。何等為三。謂於苦集諦所攝行自相共相。應正顯了安立無我。當知此中顯各各別眾多性故。顯了自相。開示生滅相似性故。顯了共相。是名第一正所作事。復於無我唯有因行。如其所有雜染清淨如實顯了。當知此中於三種受緣。生三種煩惱隨眠。未能永斷。於其見道我見隨眠。未能除遣。於其修道我慢隨眠。未能除遣。於見慢品能起無明。亦未永斷。未能生起彼對治明。是故不能作苦邊際。如是名為顯示雜染。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顯示清淨。是名第二正所作事。復於諸行斷增益我薩迦耶見。依能取實無我正見。如清淨相應。實顯了此無我見。在異生位。能正攝受聖諦現觀。又能證得諸聖慧眼。在有學位。能得上位盡無生智。在無學位。能令一切學與無學見修所斷所有煩惱無餘永斷。是故當知。此無我見能令清淨故。應顯了。是名第三正所作事。

復次於其成就世間正見多聞。不定住正法者。即成就此世間正見多聞。得定住正法者。當知略有五種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何等為五。謂彼第一住正法者。先由其心未得定故。奢摩他支戒未清淨。亦未鮮白。即此第二住正法者。心得定故。清淨鮮白。當知是名第一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又彼第一心未得定補特伽羅。於一切受。並其所依。並其所緣。並其助伴。並其隨轉。不如實知。由不知故。便為三種無智為因過患所觸。何等為三。一受雜染所作過患。二世雜染所作過患。三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當知此中受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者於其樂受並彼隨轉並所隨染有貪愛縛。於苦受等。有瞋恚縛。於其不苦不樂受等。有愚愛縛及隨眠縛。由有愚癡所隨眠故。世雜染所作過患者。謂愚癡者於現在世有貪染縛。於過去世有顧戀縛。於未來世有繫心縛。現法後法雜染所作過患者。謂彼如是雜染心者。於世於受有雜染故。便能生長感後有業。由此增益後有諸蘊。令當得生。又能增長所有貪愛。謂後有愛及資財愛。後有愛故。能生當來所有自體。資財愛故。於追求時。極生疲怠。若得境界便生染惱。若不獲得所欲不遂。便自燒然。若得已失便為愁惱之所損害。如是名為現法過患。若即由彼作及增長。能感後有。諸業煩惱增上力故。起於當來生老死等眾苦差別。如是名為後法過患。第二心定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當知是名第二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一補特伽羅。心未定故。於其無智所作過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第二心定補特伽羅。於彼皆能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第三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補特伽羅。於諸過患如實了知。已入修地。即前所得無我相應所有正見。由此修故。於二時中。依其斷界及無慾界與彼一切菩提分法。皆共圓滿。初未得定補特伽羅。心未定故。於彼一切皆未圓滿。當知是名第四殊勝。餘如前說。又彼第二心已得定補特伽羅。所有多聞毘缽舍那助伴支分。彼能攝受勝三摩地。能淨修治毘缽舍那。由是因緣。止觀二種平等雙轉。心未得定補特伽羅。應知多聞與彼俱闕。如是於成世間正見多聞。不定住於正法補特伽羅。即此成就世間正見多聞。得定住於正法補特伽羅。當知有此第五殊勝正加行果稱讚利益。如是即彼由已獲得勝奢摩他毘缽舍那。依於斷界。應遍知者。能正遍知。應永斷者。能正永斷。應作證者。能正作證。應修習者。能正修習。依無慾界於彼一切已知已斷已證已修。於所依色及能依名。正知已知。於所依無明及能依有愛。正斷已斷。於所依明淨智及能依解脫。煩惱斷正證已證。於所依奢摩他及能依毘缽舍那。正修已修。

復次有二法見。一有為法見。二無為法見。有為法見者。謂如有一。於諦依處及諦自性。皆如實知。云何名為諦所依處。謂名色及人天等有情數物。云何為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云何世俗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假想安立我或有情乃至命者及生者等。又自稱言我眼見色乃至我意知法。又起言說。謂如是名乃至如是壽量邊際。廣說如前。當知此中唯有假想。唯假自稱。唯假言說所有性相作用差別。名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即於彼諦所依處。有無常性。廣說乃至。有緣生性。如前廣說。如無常性有苦性等。當知亦爾。若於如是世俗勝義諦所依處。其世俗諦如實了知是世俗諦。其勝義諦如實了知是勝義諦。如是名為有為法見。若有成就有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云何名為無為法見。謂即於彼諦所依處。已得二種諦善巧者。由此善巧增上力故。於一切依等盡涅槃。深見寂靜。其心趣入。如前廣說。乃至解脫。如是名為無為法見。若有成就無為法見。苾芻齊此言說滿足。又此法見當知三種補特伽羅皆得成就。一者異生法隨法行已得定心。博識聰敏能如正理觀察諸法。二者有學已見諦跡。三者無學諸漏永盡。

復次若有希求人天盛事自發誓願行梵行者當知彼為稱讚人天二種過患。何等為二。一者煩惱所生眾苦。二者無常所生眾苦。云何煩惱所生眾苦。謂於人天住境界愛。依現在世故住境界樂。依過去世故住境界欣。於現在世依過去境生愛樂故住境界喜。於未來世依現在境生愛樂故。若於如是三世境中住染污者。當知彼為稱讚所欲有匱乏苦。及生老等所有眾苦。是名生起煩惱所作眾苦過患。云何無常所作眾苦。謂順樂處有背失故。起變壞苦。隨順苦處現在前故。起厭離苦。一切自體於終沒時皆滅壞故。有滅壞苦。當知是名三種無常所作眾苦。此中如來超過如是二種過患。住一向樂。即於此樂應如實知由此故樂。復應如實知樂方便。云何為樂。謂一切境相應永盡無上安隱。即有餘依般涅槃界。云何方便。謂如前說。於五種受發起五轉如實妙智。若諸聲聞棄捨大師所證超過人天妙樂。希求下劣人天樂者。當知彼於諸智者所。多受毀辱。亦自欺誑。

復次嗢拕南曰。

 一住遠涅槃  略說內所證
 辯一切智相  捨所學業等
 空隨行恆住  師弟二圓滿

由二因緣。當知名為有第二住。謂有愛故。為欲生起第二自體。受習其因。此自體滅第二自體次生起故。云何有愛。謂諸可愛所緣境界將得現前。最初生起染污欣悅。名有憙樂。從此已後乃至未得於彼。多住作意思惟。設復已得而未受用。於其中間。即由憙樂增上力故。住染欣悅。名有歡喜。於受用時多生貪愛。名有染著故名有愛。又於未來起希求故。及於已得生領納故。名有憙樂。於過去世隨憶念故。名有歡喜。於已獲得正受用時。生貪愛故。名有染著。如是名為第二差別。云何生起第二自體。謂憙樂等為集因故。於當來世生老為根眾苦生起。與此相違。當知是名無第二住。

復次有二種法。更互相違。一者煩惱。二者涅槃。是故安住雜染法已。即便隨順後有而轉。若於後有隨順轉時。當知說名去涅槃遠。復有六種鄙碎士夫補特伽羅鄙碎行相。一者性多忿恚。二者所作不思。三者樂逼惱他。四者若苦所觸便發不實麁惡語言。五者或發真實能引無義麁惡語言。六者因此展轉發起無量差別惡言。非但少詞而生喜足。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疾能證沙門義利。諸未信者令生淨信。其已信者倍令增長。何等為二。一者忍辱。二者柔和。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言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復次以要言之。如來略依二種處所。說無界教。一者說有餘依涅槃界教。二者說無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煩惱斷故。名成就斷。補特伽羅不成煩惱。即由如是不住彼果後有眾苦。當知是名說有餘依涅槃界教。若由如是不住煩惱後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壽盡既滅沒已。一切餘依都無所有。不住此身。不住餘身。不住中有。證得一切眾苦邊際。當知是名說無餘依涅槃界教。略有三種念力強因。一由其年少壯。二由前生串習。三由現法數習。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涅槃是內證法。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如前應知。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復次由三因緣。顯示諸佛無上菩提。一者覺了一切境故。二者覺了有及非有如實事故。三者覺了染淨二品一切法故。是故他於如是三處。請問世尊。

復次諸有為法俱有轉時。令心迷亂。能令於相邪取分別。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分別開示。令於彼相決定悟入。為欲了知真實相故。又為於自無欺誑故。又為於他坦然無畏正記別故。

復次諸出家者。棄捨所學增上力故。當知安立顧戀境界。又出家者。毀犯尸羅增上力故。當知安立未出家者棄背趣入心株覆事。遠離慚愧故。一向愛味故。若堅執取所緣境界。當知彼名最極愛味。由是因緣。於修上品諸善業中。為心株杌是不調柔。無堪能義。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行諸惡行。內懷隱匿所造眾惡故。生其覆。如是一切略攝為一。說名於境最極愛味心株覆事。

復次若於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污作意。即此作意增上力故。於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造作增長相應業故。於當來世六處生起。如是名為順次道理。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愛為因。愛複用彼無明為因。無明複用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不正作意複用無明觸為其因。又於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是後受六處由藉。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復次由二因緣。後有生起。一後有業。二後有愛。而但說言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何以故。略有三愛。一者欲愛。二者色愛。三無色愛。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若欲界愛。於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於可愛境發生貪慾。於可憎境發生瞋恚。於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三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生諸惡趣。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惡趣。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又由希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為因。得生善趣。此中可愛諸異熟果。但應用業為引生因。非染性愛。又若此愛色無色系。雖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異熟果。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有愛者。彼由聽聞正法因故。於其欲界觀麁鄙相證得明觸而生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由於此間造彼業故。當得生彼。不由於彼染污性愛。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復次於外事中。世間假名增上力故。亦說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時空世現可得。或時不空。如果受者。因與作者。當知亦爾。如是名為世俗諦空。非勝義空。若說恆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空。應知此空復有七種。一後際空。二前際空。三中際空。四常空。五我空。六受者空。七作者空。當知此中無有諸行於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若有是事彼不應生。於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故。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是名後際空。又無諸行於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有滅。過去行聚自性儼然常安住故。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於正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餘因。自然滅壞。是名前際空。又於剎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餘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當知亦是常空我空。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但唯於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

復次由五種相。於能順喜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喜樂。不如正理。執取其相。發生貪慾。多起尋思。方便求覓。因此廣行福非福行。如能順喜所緣境界。順憂順捨所緣境界。如其所應當知亦爾。其差別者。於能順憂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厭惡發生瞋恚。於能順捨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愚昧發生愚癡。餘如前說。

復次有諸苾芻。證阿羅漢諸漏永盡。於一切境隨順而行。恆時不堪。乃至失念生諸煩惱。是故恆住無雜染住。由是因緣。說名恆住。彼隨行品若喜若憂。若欣若慼。諸阿羅漢皆無所有。乃至善中亦無是事。又彼恆住極難行故。及無罪故。名為最勝。能成就者極難得故。說名第一真實福田。應當奉請。乃至廣說。當知如前攝異門分。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應知大師及弟子眾。各由二相其德圓滿。云何二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依利他行。欲令悟入諸所有受皆是苦故。說受所依。說彼因緣。說能雜染所有隨行。說所對治及能對治師句安立。說一切種究竟出離是名第一師德圓滿。又依自利行。宣說不共三種念住無雜染住。是名第二師德圓滿。云何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謂於如來無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聞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為修行法隨法行。證得出離。非為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非但隨說音聲語言以為究竟。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如是修行法隨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當往趣賢敏丈夫所趣之地。定當獲得彼所應得。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復次於善說法毘柰耶中。復由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又由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云何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謂佛世尊。為諸弟子。最初施設遠離二邊中道正行。是名第一師德圓滿。又於聖教未生信者。有毀犯者。以正方便令入聖教離諸毀犯。是名第二師德圓滿。又於聖教已得入者。由四法攝正攝受之。是名第三師德圓滿。云何名為四種法攝。一於秘密以其如法閑靜教授。而教授之不以非法。二於違犯以其如法苦切語言。現前呵擯。非不如法。三於尋思依止耽嗜。教令於內勤修寂靜。四令時時聽聞正法。常無懈廢。又令遠離相似正法。及令對治棄捨正行。當知即是於其秘密。能引如法閑靜教授。於實毀犯若正了知。要當呵擯。方調伏者。以如法言現前呵擯。心無雜染。於尋思者。方便令其易得決了。於諸流蕩五妙欲者。示其過患令生厭離。漸次修學乃至證入第四靜慮。所有尋思依止耽嗜方能於內究竟寂靜。自令無惱。令他攝取。當知是名於時時間聽聞正法常無懈廢。云何二相諸弟子眾其德圓滿。謂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於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不毀壞世俗道理。勝意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又彼於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如是大師及弟子眾之所攝受諸佛聖教。當知一向無染清淨。諸聰慧者之所歸趣。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