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論序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彌陀寶界。凡聖同欣。然則二八弘規。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遲東夏。餘每披閱群典。詳撿聖言。此之一宗。竊為要路矣。其達之者。觖之稽頴。未悟者。矚而躊躇。若不馮此棲神。終恐沉淪永夜。今者總閱群經。披諸異論。撮其機要。撰為一部。名淨土論。然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一卷。雖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溷淆。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今乃搜撿群籍。備引道理。勒為九章。令文義區分。品目殊位。使覽之者。宛如掌中耳。所願三福之教長弘。四誓之經永范。二八之觀齊闊。一九之生同歸。庶令六道孜孜長辭穢剎。四生擾擾。永處蓮台。未及餘輝。俱游淨域矣。

 稽首西方極樂界  阿彌陀仙佛世尊
 巧立弘誓救群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端處蓮華台王座  身放八方妙光明
 五眼遍視無餘界  我願往生頭面禮
 五分圓明性常住  大悲應接壽無量
 以無緣慈攝眾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寶界莊嚴含萬色  皆從如意珠玉生
 見聞甞嗅觸滅罪  我願往生頭面禮
 水鳥林管發清歌  其音演說甚深法
 眾生聞者獲不退  我願往生頭面禮
 觀音菩薩大慈悲  等視眾生同一子
 寶手接引如慈母  我願往生頭面禮
 勢至菩薩大自在  行坐傾動大千界
 化佛菩薩皆云集  我願往生頭面禮
 佛子眾集量如海  猶如眾星拱北辰
 等觀三界救諸苦  我願往生頭面禮
 我今披閱佛大藏  總集句義為九章
 讀者皆發菩提心  普願往生安樂國

淨土論卷上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有滯俗公子。問淨土先生曰。蓋聞佛教沖虛。語言路斷。法門幽簡。心行處滅。此則言語出自妄情。心行無非倒想。今乃欲寄西境專讚彌陀。路斷之語容非。處滅之言罕是。但情近滯未達大方。請扣雷門。發斯蟄戶。然域內非穢。淨自是心。注想西方。曉所未曉。十方咸淨。偏觖一隅。用此纏情。願為開決。

先生曰。快哉子之問也。非夫哲士熟能示乎。然法門幽[阜*責]。誠如來旨。終慚不敏。試復論之。夫達人利見。寓目皆是。凡夫智淺。觸途生滯。但聖教弘規。位階八萬。要而論之。無過理事。此之二門。其猶車有兩輪鳥有二翼。若闕其一則不能沖虛遠逝。如起信論。有止觀二門。止則緣理。觀則緣事。如未達此二。則搆虛生滯耳。而語斷心滅者理也。期西念佛者事也。然三界唯心。域內非穢。若未階十地。且將境淨心。雖十方咸淨。而境界普散。欲令專想往生。所以偏觖一隅矣。

第一定土體性(一明體性二明三界攝不攝)

問曰。其土之門。凡聖同踐。彌陀寶界。十念可登。既許大小俱游庶類齊往。未知土之體性狀類如何。

答曰。夫綺色眩目。巧言翳理。今欲令愚智同解。所以且消去浮辭。指陳而說也。一明體性者。自有三門。一法身淨土。二報身淨土。三化身淨土。法身淨土者。有其二義。一出能住人體。二出所住土體。能住人者。依起信論。釋如來藏。體具三大義。一者體大義。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此即是一味真如。此體何但非包含內外。亦乃貫通凡聖也。二者相大義。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此即是恆沙萬德差別義也。此即有情處有。無情處無也。故涅槃經云。非佛性者。謂牆壁瓦礫無情之物也。三者用大義。謂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此即是前相處用也。今既相用二大義為能住人體。論差別。依一味而存故也。二出所住土體者。即取前一味真如體大義。為所住土體。謂與恆沙萬德。為依止故。此即人土同體義分二也。報身淨土者。有其二種。一者實報土。二者事用土。實報土者。亦人土同體。謂始起萬德。為其土體。如攝大乘論十八圓淨中雲。大空無相等為門。三慧為路也。及維摩經中。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等也。若論能住人者。即總攬萬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剛心菩薩。亦不得見。唯佛與佛自相見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別體。謂頗梨柯蓮華藏世界等。為所住土體。故攝大乘論雲。淨土以蓮華王。為依止也。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為能住人體。故攝大乘論雲。應身以大定大悲。為體也。此人及土。初地已上菩薩。隨分得見。乃至十地。見皆不同。謂地即上下之別。見亦麁妙之異也。故攝論雲。若離應身初地已上菩薩。菩提資糧即不具足。此或名報身。或名受用身。或名應身。酬還曰報。答理名應。為他飡味。稱為受用。或名食身。與受用相似。化身淨土者。亦有二種。一者將三大僧祇利他行。盛即是常隨之化。此身及土。此界他方恆現不絕。或一劫或百年。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謂新新生世。數數涅槃也。二者無而忽有化。謂依此化身。更起多化。如釋迦如來。即是常隨化。更起分身。即是無而忽有化也。或現猨猴鹿馬等形。不必唯現佛也。身既有二。土亦然也。如妙喜世界諸妙蓮華。即是常隨化淨土。如維摩經中。如來足指桉地。三千皆淨。即是無而忽有化淨土也。此兩身二土。唯是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見。故攝大乘論雲。若離化身。聲聞瘦澁。及願樂位初發心修行。皆不成就也。法身及土。即五眼中慧眼法眼佛眼得見。報化身土。即肉眼天眼見也。

問曰。土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

答曰。亦具三種。若入初地已去菩薩正體智見者。即是法身淨土。若加行後得智見者。即是報身淨土。若是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見者。即是化身淨土也。如龍樹等菩薩往生。具見法報化三種淨土。由上得見下故。由此義故。諸經論中。或判為報。或判為化。皆不失旨也。

問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佛願生得何土也。

答曰。依如攝論。唯生化土。不見法報土也。就化土中有其二種。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生土者。復有二種。一狐疑人。生極樂邊城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不見佛。名之為胎。此是(無量壽經說)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為胎。如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說。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等。經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攬光。神足弟子名主化。魔名無勝。提婆達多名寂也(此自別化一切眾生。非今念佛往生者也。此即處一。見有異也)化生土者。依如經論。具有三種。一者純是大乘土。二者純是小乘土。三者大小乘雜土。純大乘土者。此處眾生。純學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輩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論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謙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也。純小乘土者。此處眾生。純學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輩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論中雲。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大小乘雜土者。此處眾生。雜學大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中輩下生。及下輩三品生者是也。如中品下生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善知識。為說四十八大願等。於此願中。雜聞大小乘。至彼雖悟阿羅漢果。後乃迴心向大乘也。下輩三人。亦聞四十八大願。或聞十二部經。或念阿彌陀佛。生到彼土。皆發菩提心也。麁論有此三土。若委曲分別者。眾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見土。亦有萬別也。若作此解者。諸經論中。或判為報。或判為化。皆無妨難也。但知諸佛修行。具感報化二土也。如攝論。加行感化。正體感報。若報若化。皆欲成就眾生。此則土不虛設。行不空修。但信佛語。依經專念。即得往生。亦不須圖度報之與化也。

問曰。法身淨土。理遍可知。報化二土。應有封疆。西方既具有報化土。據何文證。

答曰。報化二土。或有封疆。或無封疆。如報土中實報土者。即無封疆。謂如來行圓八萬。時滿三僧祇。二教獨備。五分明顯。相窮海渧。好盡岳塵。三明既朗。二智雙照。其猶龍吟雲應虎嘯風隨。寧得以殊寶飾。不可以封疆限。此土唯佛自矚其美。菩薩未之寓目也。事報土者。謂下擎金剛之柱。上瑩瑠璃之地。外圍七寶欄楯。內盈八德清池。珠寶筏於翠林。寶網絡於綺殿。既是身充萬德。亦乃土盈眾美。如此土者。即有封疆也。化土之中。據大悲願力。等眾生界。無所不遍。則無封疆。若據身為化眾生。新新生世。數數涅槃。則有封疆也。而西方是報土者。出大乘同性經。經云。智通菩薩問佛世尊。何等是如來報身。佛言。如汝現見我者。此是如來報身。復有清淨剎中。取正覺。及當成正覺者。彼等一切皆是報身。釋曰。淨土中成佛。作判為報者。是受用身。非實報身也。若作化身。即是細化身也。經云。汝現見我者。是報身者。即穢土中亦見報也。即此經云。五濁中成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是應化身也。經判穢土中成佛皆是化身。而復言汝現見我者。是報身。既穢土中得見報身者。何故淨土中不得見化身也。故知淨穢二土皆具兩身也。言是化土者。出觀世音受記經。經云。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其佛國土號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如來涅槃正法滅後。大勢至菩薩。即於其國成佛。號善住寶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乃至法住。等無有異。又出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有父母子。及舍利目連提婆達多等也。

二明三界攝不攝者。

問曰。報土淳淨妙絕三有。所化眾生已超分段。此土出乎三界。理亦易信。而化土雖淨。其淨未妙。所化眾生復在地前。此土為當在三界攝。為當不攝耶。

答曰。若就佛論。則妙絕三界。若從眾生。具有二義。或攝不攝。初明攝者。若據凡夫及三果學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攝。以此等眾生未出三界故。

問曰。此義云何可知。

答曰。如無量壽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土既無須彌山等。四天王忉利天。依何而住。佛答曰。依業力而住。既有人後有四天王等。當知。即有欲界也。即此經復雲。告彌勒。汝見從地已上。乃至淨居天。所有莊嚴事不。答曰。已見也。當知。即有欲色二界。但不論無色界也。

問曰。何故不論無色界耶。

答曰。意欲讚歎淨土妙色莊嚴。引物往生。所以不論也。而體則有也。

問曰。此身彼土。同是欲界者。何故大聖勸人往生也。

答曰。雖欲界名同。義即別也。此處欲界。具有二義。一有上心欲。二有種子欲。由具二義。則有男女雜染。貪遂色聲。樂住三有火宅中也。西方欲界者。唯有種子欲。無有上心欲。既無上心欲。即無前等過失。亦無恶心及無記心。唯有善心也。故攝論十八圓淨中雲。淨土唯有樂受。無苦及捨受也。如大法鼓經云。苦受是不善。樂受是善。捨受是無記。既唯有善心。則無起惡之地也。故無量壽經云。彌陀國中。無毛髮許造惡之地。雖云欲界。豈得同乎。如欲界。色界亦爾也。

問曰。淨土殊妙。物咸欣仰。既欲勸人往生。何故須判是三界攝耶。

答曰。此是經判。非關人也。又若是三界攝者。未斷三界惑眾生即得生。若出三界者。凡夫學人。此則絕分也。不可將在三界中眾生。皆具足煩惱。令生三界外報土中也。由在三界。故往生則易。仍無上心欲。故畢竟不退。

問曰。既是三界攝者。此則應退。何名不退耶。

答曰。三界名通。非唯一種。如東方妙喜世界。有閻浮提忉利天。有男有女。而名淨土。豈出三界。既在三界有女人。故亦是欲界。可與娑婆欲界同耶。彼名淨土此名穢剎也。今判但化淨土。化界內眾生者。並在三界中。若是報淨土。化界外眾生者。則出三界。由淨土有三品優劣故耳。如東方妙喜世界。是下淨土。雜男女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中淨土。雜二乘故。上方眾香世界。是上淨土。無二乘故。此三品淨土。並在欲界中。由在人天別住處故。妙喜世界有人天者。如維摩經云。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也。極樂世界有人天者。如無量壽經云。佛告彌勒。汝見從地已上乃至五淨居天所有莊嚴事不也。眾香世界。有人天者。如維摩經云。令諸天人得入律行也。此等既有人天別住處。當知則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雖有天。則住處。當知則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雖有天。則無人。由色界在上。人不能上故。若出三界外。則無人天別住處也。如淨土有三品。穢土亦有三品。如經說。從此東方有一世界。名曰斯訶。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二雨。濕潤不過五寸。其土眾生唯食草子。樹皮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此是中穢土也。復有一世界。虎狼毒狩。乃至蛇蠍。悉能飛行。遇輒相食。不簡善惡。此是下穢土也。娑婆世界。恆有諸佛出世。有發菩提心眾生。地出粳糧。人有禮義。此則是上穢土也。淨土雖有三品。但得生者悉皆不退。穢土亦有三品。但生之者普皆退也。又西方淨土。有四因緣。唯進不退。一由長命故不退。如經言。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故。直然三大僧祇修道。則得成佛。況復無量僧祇也。穢土由短命故退也。二者有諸佛菩薩。為善知識故不退。如經云。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穢土由多惡知識故退也。三者無有女人。六根境界。並是進道緣。故不退。如無量壽經云。眼見色即發菩提心。乃至意緣法亦發菩提心也。穢土由有女人。六根境界。普是退道緣故退也。四者唯有善心故不退。如經云。無毛髮許造惡之地。穢土由有恶心無記心故退也。

二明不攝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薩。及羅漢辟支無學人生者。此即不攝。由已斷正使。出三界故也。如大智度論雲。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也。論中既雲羅漢。不論學人。故知。學人生者在三界內也。

第二定往生人(何位人得往生)

問曰。已知。土體通於報化。未知何位人得往生。

答曰。今依經論。乃以佛意。但依經論修行者。不問凡聖男女。乃至十惡五逆。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心不亂者。並得往生。唯除謗大乘者不得往生。此依觀經。若依無量壽經。並除五逆人。

問曰。此之二經。俱是一佛所說。何故大經除二。觀經除一也。

答曰。先制後開。是諸佛常法。無量壽經先說。以廣說法藏比丘因緣。及明往生事故也。觀經後說。以但論往生事故也。

問曰。如無量壽經云。眾生生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又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據此二經。十解已上。始得往生。何故言乃至十惡五逆並得往生。

答曰。正定阿毘跋致並云不退。不退言通。非局十解。今依經論。釋有四種。一是念不退。謂在八地已上。二是行不退。謂在初地已上。三是位不退。謂在十解已上。四是處不退。謂西方淨土也。故無量壽經云。彼土無有邪定及不定聚名。又四十八大願中雲。設我得佛。國中之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既不退之言位該四種。寧得舉一不退以定除三也。

問曰。夫論不退。須據行位。云何依處得不退耶。

答曰。行位不退。由內無煩惱。處所不退由外無境界。各據一義。奚足怪乎。

問曰。前三不退。經論明證。此則可信。處所不退既無文證。若為取信。

答曰。今引毘婆沙論為證。如彼論中出六種種性人。一是退。二是思。三是護。四是位。五是昇進。六是不動。如退種性人。縱得羅漢。亦還起退。乃至起三界修道煩惱由。根性軟弱故。此人雖體是退根。此人若在欲界人中。逢五退具即退。若生六欲天及色無色界中。無五退具。即不退。由處所無退緣。故永不退也。五退具者。一長病。二遠行。三誦經。四瑩事。五和諍。此之五種。唯人中有。天等中無。誦經等三。雖是善事。廢入觀。故退也。准此例彼。亦可同然。如一切凡夫。雖復念佛。未至十解位。由在外凡。故體是退人。此人若在娑婆穢土中。由逢五退緣故即退。若生西方。由無五退緣故不退也。五退緣者。一短命多病。二有女人及生染六塵。三是惡行人謂惡知識。四是不善及無記心。五常不值佛也。淨土中無此五退緣。故畢竟不退也。此引聖教。證處所不退明矣。又據二經。皆云往生者得不退。不云不退人得往生也。故無量壽經云。生彼土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土無有邪定及不定聚名也。小經亦云。眾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不雲阿毘跋致人得往生也。猶如此間具三受人。若生彼土則無苦捨。唯有樂受也。由彼處所無二受故。

問曰。如觀經云。上品上生人。生致彼土。即悟無生法忍。此乃是八地。當知。下品生者。故在十解已上。若在十解已前。非但近違聖教。亦乃位太懸殊。

答曰。不然。無生法忍。亦有四種。一緣教故。得無生法忍。謂一切凡夫。及十信位人。讀大乘經論。作無生解。即是聞慧。二緣觀得無生法忍。謂十解已上乃至十迴向。謂作三無性觀。解萬法無生。即是思慧。三證理得無生法忍。謂初地已上。由證遍滿法界二空真如。即是修慧。四約位得無生法忍。謂八地已上。由得真俗雙行。即是無功用智。是修慧也。無生法忍。既通此四。寧得執一。高判餘者。如遠法師判上品上生。從四地至八地。若如攝大乘論。四地菩薩。變易中因緣生死。西方是分段生死。云何令受變易菩薩卻受分段也。故觀世音受記經云。阿彌陀佛壽命無量。要般涅槃。當知。眾生壽雖無量。而必有死。以小阿彌陀經云。眾生亦名阿彌陀也。今依觀經。判九品生人。如古來大德遠法師等。觀果判人。位則太高。今據因判人。位即稍下。如上品上生人。發三種心。即得往生。其三種心者。一是至誠心。二者是深心。三是迴向發願心。此之三心。依起信論。判在十解初心。如起信論雲。信成就發心。在十信終心也。發三種心。始入十解位中。三心者。一是直心。謂正念真如法故。即是觀經中至誠心。至誠與直心。義同名異耳。如維摩經明。淨土道場二行之初。並有三心。同觀經也。觀諸經論。但明一切行初必發此三心。當知。此三心是萬行之始。既是萬行之初。故寧得生彼即悟無生到八地也。二是深心。觀經亦名深心。三是大悲心。觀經名迴向發願心。若無大悲。即不能發願迴向。此亦義同名異也。起信論三心。既在十信終發。當知。觀經上品上生。即在十解初心明矣。言至彼得無生法忍者。此是緣觀。得無生法忍也。若如遠法師判四地菩薩是上品上生人者。寧得至彼不經時節即悟無生法忍也。四地至八地。由經半阿僧祇故。上品中生者。在十信初心。經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故。若未至十信。在邪定聚中。即不信因果。及謗大乘也。又信位有十心。初是信心也。言生到彼土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者。此是緣理。得無生法忍也。由彼日月長故。經云。極樂世界。一日一夜。如娑婆世界一劫也。若如遠法師判初地菩薩是者。云何經一小劫。即至八地。初地至八地。一大僧祇也。上品下生者。總是十信前一切趣善凡夫。但能歸依三寶。受菩薩戒已去並是也。經云。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也。謂發十信位初菩提心。得入不定位也。生到彼土。經三小劫。得至初地者。謂數取彼處劫。不取數此間劫也。如娑婆世界一劫。當安樂界一日一夜。既經三小劫。理則初地也。若如遠法師判十解是者。云何經三小劫。即到初地。從十解至初地。是第一阿僧祇劫也。前之三品。並是大乘人。其中輩三品。多是小乘人也。中品上生者。謂是小乘七方便中。後四方便。謂燸頂忍世第一法位中也。經云。受持五戒。乃至無諸過惡也。此人由得四達分。及未來禪。伏欲界惑。故不起破戒煩惱及惡業也。由破戒煩惱惡業在欲界中也。生到彼土即得羅漢者。一身獲得四沙門果。即是現般人也。如遠法師判。是須陀洹等三果學人。小乘得果。雖無定時節。終判太高也。中品中生者。在五停心觀已去。前三方便中也。經云。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乃至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由此人在散心位中。未得定故。破戒煩惱無有對治。不能長時持戒。威儀無缺極小須經一日一夜。後時縱犯小戒。亦得往生也。生到彼土經半劫。得阿羅漢。此亦是現般人。由彼壽命長故也。如遠法師釋。是燸等四位中。此四中。此四位人。得未來禪。伏欲界惑。云何持戒。唯得一日一夜不犯。此亦太高也。中品下生者。在小乘五停心觀前。受五戒已去。一切趣善凡夫。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既未有入道觀行。正可行世仁慈也。餘如前判。如遠法師判。是五停心觀。至總相念處。此三位人。或得聞慧。或得思慧。或得修慧。云何但行世仁慈。孝養父母。此亦太高也。若論下輩三品。總是一切起惡凡夫。唯造十惡五逆。乃至用常住僧物。無有慚愧。縱令學他受戒。隨受即破。此等臨終若遇善知識。極發菩提心。正念相續現前。即得往生。若不遇善知識。不能極發菩提心。定墮地獄也。故觀經云。此人應墮地獄經歷多劫受苦無窮也。然眾生報盡之時。惡業怨家。眾苦競集。十念極難成就。若成就。定得往生淨土也。又善惡兩道。峻如轉掌。仰即得往生。覆即入地獄。於此時中。唯須善知識力也。若人破戒。心生慚愧。依大乘經懺悔。得滅罪相。專心念佛。及作觀行者。並在前二輩中生。不入下輩中論也。如遠法師判。是常俗凡夫也。

問曰。淨土之門。凡聖齊往。未知宗意。正是何人。

答曰。觀韋提希請及如來答意。唯言為未來世一切凡夫。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處。勸人往生。不論菩薩。若論菩薩發心。願生惡道。不願生淨土中也。如十解已上菩薩。尚自留惑受生。願生惡道救苦眾生。不願生淨土也。留惑文者。如維摩經云。是有疾菩薩。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此是菩薩留惑受生文。又地持論。攝大乘論。並有留惑受生文。舉要言之。三乘聖人及三乘七方便中人。乃至方便道前。若男若女。無根二根。至於龍鬼八部。但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厭惡穢剎。欣樂淨土。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者。皆得往生也。若勇勐精進。觀行分明。臨終最後心不亂者。並得上生。乃至臨終。最後十念相續。現在前者。得下品下生。此中菩薩往生自有三輩九品。二乘往生。自有上中下。凡夫往生自有上中下。各有九品。但經中不能委細分別。大小凡夫。合論九品。實即有無量差別也。詳四十八願及觀經。論大旨。凡夫是正生人。聖人是兼生人。以凡夫墮惡道故。於穢土中。不能修道發心也。唯凡夫中。謗大乘人。不得往生。以斷善根故。二乘人中。愚法學人。不得往生。以不信有十方淨土故。菩薩人中。不發願求生者。不得往生。無愛樂心故。若二乘無學人。不問愚法不愚法。求與不求。皆得往生。以三界穢土中無受生處故也。智度論雲。有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不論學人也。

第三定往生因(修何行業得生淨土)

問曰。已知。凡聖皆得往生。未知。此等人修何行業。而得生乎。

答曰。今依經論。出二種因。一初引經論。廣明其因。二削煩就約。略明其因。初引經論者。如無量壽經云。生彼國者。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有三種因。一鬚髮菩提心。二須出家。三須專念佛名。兼修餘福。迴向發願即得往生。觀此經意。上品三生者。唯是出家人也。其中輩生者。亦有三種因。一鬚髮菩提心。二須專念佛名。三須受戒持齋。起塔造像。飲食眾僧。燒香散花。燈幡供養。餘如前說。此唯是俗人也。經云。雖不能捨家行作沙門故也。其下輩者。亦有三種因。一鬚髮菩提心。二須專念佛名。乃至十念。三須聞甚深義信樂不疑(此通道俗。無量壽經意也)又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云。欲生無量清淨平等寶國中。有其三輩。第一輩者。去妻子斷愛慾。作沙門。不與女人交通。行六波羅蜜。齋戒清淨。至心不斷。夢中見佛。則得往生也。其中輩者。持經受戒。佈施飲食沙門。慈心不瞋。幡華供養。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往生其土。其下輩者。當斷愛慾慈心不瞋。齋戒清淨。一心念佛。十日十夜不斷絕。便得往生(此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與無量壽經大同也)又如阿彌陀鼓音聲王經云。若有受持阿彌陀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集念佛三昧。知彼如來常住安樂世界。相續憶念。勿令斷絕。受持讀誦此鼓音聲王經。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敬禮彼佛。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見彼佛。唯除重障(此是鼓音聲王經。此明現在未死時則得見佛也)又如觀經說。一須三福清淨業。二須十六觀。此是觀經中因。廣不可具引。且總舉耳也。又如小阿彌陀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其人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此是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即得往生也)又如大集經說。佛告賢護。云何名現前三昧。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清淨。獨處空閑。隨何方面。若聞西方阿彌陀佛。是人聞已。作如是念。如我所聞。阿彌陀佛。今在西方。為諸菩薩說法。是人依所聞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佛。譬如若男若女。於其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珍寶。是人夢中所見。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是人寤已為他廣說。追憶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想彼阿彌陀佛。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繫念思惟。或一日。或一夜。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彌陀佛。若於晝時不能見者。於睡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此是大集賢護菩薩經。此經中教人想佛必得見也)又如往生論說。修五念門。即得往生。何等五念。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此是往生論中。教人修行五念門即得往生。是天親菩薩造也)。又如大乘起信說。復次眾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心念佛因緣。隨願得往生他方佛土。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此是起信論。馬鳴菩薩造此論。教人念佛。發願廻向。即得往生也)又如大乘十住毘婆娑。龍樹菩薩教人禮讚阿彌陀佛。即得往生(此禮讚文。第五引聖教。門中具顯。此略引三五。初門意也)。

問曰。如上所引經論。其文浩博。難以究尋。今請撮其機要。略明其因。令諸行者易修易學。

答曰。實然。如上所引經論。對機設教。難可究尋。今削煩就約。略出其因。自在二種。一是通因。二是別因。通因者。如無量壽經中三輩生人。皆鬚髮菩提心。及觀經中。具修三福淨業。始得往生。此等並是通因。通因有二種。一通感十方淨土。二通感三世淨土。故觀經云。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別因者乃有無量。要唯有二。一是所求。二是能求。所求者復有二種。一須別舉一方標心有在。如別標西方極樂世界求彼往生。即是器世間淨也。二別念一佛。以為師範。求為弟子。親承供養。即是眾生世間淨也。二能求者。正是其因。復有六種。一須別念阿彌陀佛名號。二須禮拜。三須讚歎。四鬚髮願。五須觀察。六須迴向。念佛者復有二種。一是心念。二是口念。心念者。復有二種。一念佛色身。謂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好有八萬四千光明等。二念佛智身。謂阿彌陀佛。有五分法身大慈大悲力無畏等也。二口念者。若心無力。須將口來扶。將口引心。令不散亂。如經說。若人念阿彌陀佛。得百萬遍已去。決定得生極樂世界。綽禪師撿得此經。若能七日專心念佛。即得百萬遍也。由此義故。經中多噵七日念佛也。二禮拜者。須正面西方。想阿彌陀佛如對目前。嚴持香花。口稱佛名。五體投地。再三扣頭。願生彼土。可誦取龍樹菩薩十二禮。謂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彌陀佛仙兩足尊。在彼微妙安樂國。無量佛子眾圍繞等。此是禪那三藏別譯出也。三讚歎者。須別讚阿彌陀佛。或色或心。或依報或正報。或立或坐。直視西方。如對目前。一心讚歎。願生淨土。可誦取大乘十住毘婆娑中。龍樹菩薩偈頌。及往生論中讚文也。四發願者。須別發願求生極樂。或願自身往生。或願眾生往生。或願釋迦遣送。或願彌陀來迎。或願常游淨土。或願永離胎形。或願臨終安隱。或願正念現前。如是種種隨心發願。如寶性論偈曰。依此諸功德。願於命終時。得見彌陀佛無邊功德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證無上菩提也。五觀察者。須別標西方依正兩報。種種觀察。如觀經十六觀中。前七是依報。後九是正報。又如往生論。依報有十七種莊嚴事。正報中。佛有八種莊嚴事。菩薩有四種莊嚴事。於此等中。一一觀察。隨得一觀成就。定得往生也。六迴向者。此中有二。一將己功德迴向。與眾生同生淨土。二將已無始已來所有功德。及一生已來所有功德。若多若少。若福若智。總願迴向。求生極樂也。

問曰。如上所明通別二因。難具造修。凡夫智淺力薄。恐心生絕分。今願撮其樞要。梗概而說。

答曰。上明通別二因。備上根者。若就中下之人。要唯有五。一先須懺悔。無始已來。障道惡業。恐與淨土。作留難也。如方等經佛名經中所說也。二鬚髮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直自避苦逐樂。恐不得往生也。菩提心者。略有三種。一斷一切恶心。二修一切善心。三化度一切眾生心也(此依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並雲發菩提心也)三者須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須別莊嚴一道場。燒香散花幡燈具足。請一阿彌陀佛。安道場內。像面向東。人面向西。或七日(小阿彌陀經中明七日)或十日(鼓音聲王經清淨平等覺經明十日)咸省睡眠。除去散亂。唯除大小便利及與食時。一心專念。悶即立念。不須禮拜旋遶。但唯念佛七日滿。出道場後。行住坐臥。閑時即念。常念佛名。有三種益。一由常念故。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得消於業障。二者由常念故。善根增長。亦得種於見佛因緣。三者由常念故。熏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也。四者須總相觀察極樂世界。如是地。如是池。如是樓閣。如是林樹。阿彌陀佛。如是花坐。如是相好。如是徒眾。如是說法也(此是大集賢護經中教化眾生)如是總觀。定得往生。由三界唯心故也。五者所作功德。若過去若今生。並願迴向生安樂國。若能具前五種行者。必得往生。幸勿疑也。如法華經云。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餘亦如是。誓能保任終不虛也。

淨土論卷上

淨土論卷中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四出道理(依何道理得生淨土二問答分別釋妨難)

問曰。夫業行紛綸。凡夫莫識其緒。苦樂差別。二乘未達其源。在世則業分六趣。出世則道別三乘。據理則萬法同規。就教則有了不了說。今西方淨土者。乃是法藏弘誓所剋。法王跨以據神。世界瑩以千珍。聖主題之萬相。此人及土。俱非下地窺游。經論雖說得往生。恐是別時意語。今依何道理。判得往生。此則道俗僉疑。願聞厥旨也。

答曰。但聖教綸披。實難究覽。業行縈結。誰可窺尋。今還撿之聖教。究以道理。使往生之路決如掌中(聖教者後說。道理者今論)如攝大乘論雲。夫為證者。必須經論二教。阿毘達磨。以理為勝。修多羅。以教為勝。教必有理。理必順教。今且究理。後引其教。究理者撿諸經藏。有隱顯二說。謂了義經不了義經。了義經者。畢竟不破。不了義經。至涅槃會上。並引未決破。唯淨土一教。不入破限。當知。即是了義經也。又菩薩造論。解釋佛經。其不了義經即破。了義經之即讚。此土一教。於論中讚。無有破處。故知。是了義經也。

問曰。如攝大乘論釋。作別時意。豈不是破耶。

答曰。彼論所明。有別時有不別時。若唯空發願。即是別時。若行願兼修。非是別時。若天親菩薩判。作別時意者何故。攝論後文。將造論功德。迴向眾生。願往生淨土也。又何故更造往生論。勸人往生也。復次如觀經教興意者。緣韋提希生阿闍世五逆之子。因厭五濁。願生極樂。佛遂為說三福淨業十六觀門。勸眾生往生。乃至十惡五逆。悉勸往生。即既淨土請主。身居五濁。復生逆子。佛說皆得往生。即知。現居五濁。凡夫悉得往生。此理明矣。

問曰。韋提希是大菩薩。為化眾生。現受女身。生於逆子。豈實是凡夫耶。

答曰。縱令實是菩薩。現受女身化眾生者。必須隱其實德。現同凡夫攝化同類。如五百侍女佛記得往生。並未來一切女人。及諸男子。悉是凡夫。並是所攝。亦得往生。如諸菩薩。或現地獄身。即引地獄眾生也。如方等經中婆藪仙人等。或現畜生身。即引畜生眾生。如涅槃經中蜂王鵝王蟻王等。或現作五逆。即引五逆眾生。如阿闍世王提婆達多等。此並能化者是假。所化者實也。韋提希既現在凡夫身。居五濁。當知。即引五濁凡夫。往生極樂也。故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未得天眼。不能遠觀。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也。復次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始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復次如十解已上菩薩。留惑受生惡道。願救苦眾生。不生淨土。以任自業力更不墮惡道中故。即知凡夫由未勉惡道故。鬚生淨土中。十解已去。不畏生惡道故。不願生淨土也。故知。淨土興意。本為凡夫。非為菩薩也。又此淨土一門。經經中說。論論中明。若是不了說者。何故佛及菩薩。作此慇勤也。乃至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證釋迦所說。及勸眾生。此豈是不了說也。復次如上古已來大德名僧及俗中聰明儒士。並修淨土行。謂廬山遠法師。睿法師。劉遺民。謝靈運乃至近世。綽禪師。此等臨終並感得光台異相。聖眾來迎。錄在別傳。此等大德智人。既欣淨土。後之學者。但可逐他先匠不須疑也。又前問雲。土榮千珍。佛題萬相。此之人土。俱非下地窺游者。今答此義。若論實報人土。誠如所說。若是事淨土及化淨土。理則不然。若事土報身。則為上地所見。若跡身化土。則為地前窺游。若俱非下地境界者。則聖無化生之能。生無入聖之分。俱具二義。即得往生。一一切眾生修行。以為因緣。二彌陀本願為增上緣。二義若具。即得往生。故起信論雲。有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也。有已如是等道理故。眾生修行。並得往生也。二問答分別釋妨難者。

問曰。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自非論釋。幽旨難通。如成實論雲。由經論故。義則易解。故無著菩薩玄覽聖心。揣諸經旨。略開四意四依。如淨土一門。判作別時意。乃今雲。眾生修行。即得往生。是義云何。

答曰。如彼論說。自是別時。餘經中說。非是別時。豈得將別時難不別時也。

問曰。云何論說則是別時。餘經中說則非別時也。

答曰。彼論但據空發願。不論修行者。餘經中說。兼論修行。若佛經中。說眾生髮願則得往生者。並是別時意說。不得往生也。如小彌陀經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如此等經。總是別時意說。不得即生也。若如諸淨土經。或明三福業十六觀門。或令發菩提心。七日念佛。或教發願迴向。十念往生。如此等經。並是往生。即非別時也。故彼論雲。由唯發願。是別時意也。既空發願。理是別時也。

問曰。如往生論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云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

答曰。實然。此等三種理不得生。若無三種。定得往生。何三種者。一於此土中。或有男子。或有女人。種於女因。決定招女報者。此人縱修淨土行。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無女人故。此是定業。不可改動。即是業障也。根缺者。若人於此土中。定種盲聾等因。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人。並有三十二大丈夫相故。此亦是業障也。二乘者。若是二乘學人。及二乘方便道中人。種二乘定因。不信有大乘及十方淨土者。亦不得往生。以此人是愚法二乘。不信有十方佛及淨土故。不肯發願迴向也。此即是決定小乘障大乘也。彼論所明種者。定業種也。但無此三定種者。即得往生也。

問曰。若此土中。有三種定業。即不得往生者。何故觀經中雲。受持五戒等即得往生。至彼聞說四諦悟羅漢果等也。此豈不小乘定種。

答曰。此是不愚法人。信有十方諸佛及以淨土。發願迴向。始得往生。若悟果竟。佛為說法華經。並迴心向大也。此是智度論文也。若論二乘無學人。不問愚法不愚法。悉生淨土中。以受變易生死三界中無受生處故也。

問曰。眾生惡業其猶積山。此諸惡業障乎淨土。非小善能除。何故觀經云。臨命終十念即得往生。

答曰。心是業主。牽生之本。臨終之心。猶如眼目。能遵一切諸業。若臨終心惡。能引一切惡業。生惡道中。若臨終心善。能引一切善業。生善道中。譬如龍行。雲則隨之。心若西逝業。亦隨之也。此是經論文也。

問曰。如彌勒所問經說十念中雲。非凡夫念。不雜結使念。今此土眾生。體是凡夫。結使未斷。云何念佛而得往生。

答曰。若如彼經。無結使人。始得往生者。唯佛一人得生。餘皆不得。以十地後心菩薩。猶有二種無明故。今解。彼經言凡夫念者。若不發菩提心。求出三界作佛。直爾念佛求生西方。獨善一身。避苦逐樂者。此是凡夫念亦不得往生。故無量壽經三輩生人。皆鬚髮菩提心也。不雜結使念者。唯須一心相續觀佛相好。若口念佛。心緣五欲者。是雜結使念也。念佛是淳淨心。與結使相違。若能如此。即與彼經相應。

第五引聖教為證(謂引經論二教)

經引十二部。一無量壽經。二觀經。三小彌陀經。四鼓音聲王經。五稱揚諸佛功德經。六發覺淨心經。七大集經。八十方往生經。九藥師經。十般舟經。十一大阿彌陀經。十二無量清淨覺經。論引七部。一往生論。二起信論。三十住毘婆娑論。四一切經中彌陀偈。五寶性論。六龍樹十二禮。七攝大乘論也。

問曰。上出道理。已知。願行相扶。得生淨土。非別時意。未知。有何聖教為證。

答曰。今引經論二教為證。經教者。一如無量壽經第一卷雲。設我得佛。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終之後。復更墮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為復女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釋曰。依此四十八大願中文。二願中皆云。十方人天乃至女人。都不論不退已去諸菩薩也。餘願為菩薩。當知。前者是正。後者兼也。又如無量壽經第二卷雲。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名。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至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成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福慧勇勐。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小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及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妙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第二如觀經云。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逕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相。名第十六觀。釋曰。依九品生因中。皆分前三福淨業。作九品因。亦不獨一人具修三福淨業也。

第三小彌陀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釋曰。依此經。少善根是空發願。廣善根是七日念佛。若能七日念佛。滿百萬遍。即得往生也。

第四鼓音聲王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瞻波大城伽靈池。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廣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至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爾時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與聲聞俱。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攬光。神足弟子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若有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忌。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集念佛三昧。知彼如來常恆住於安樂世界。憶念相續。勿令斷絕。受持讀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令心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並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於今少時。所不能覩。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生安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得往生。釋曰。依此經。十日念佛即見阿彌陀佛。不論命終時也。

第五稱揚諸佛功德經云。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子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受持諷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全使真誠。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忌捨。阿彌陀佛將諸比丘僧。往其人前。魔終不能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興立不悲。誓度一切無量眾生。亦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世界。當於其中具滿如來正覺之慧。舍利弗。其佛世尊。本求誓願。其有求於第二之乘。於其世界。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佛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悉滿。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當相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信不讚嘆稱揚阿彌陀佛名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釋曰。依此經。念佛如憶父母。始得往生也。

第六發覺淨心經云。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嘆彌陀如來。十種發心。於中隨念發願。若念當欲生彼。當即得生彼世界。何者。是十種發心。於彼處生。佛告彌勒言。彼等發心非小智者有。彼發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彌陀如來佛剎中者。一當為一切眾生髮慈心。不生瞋恨。當生阿彌陀如來佛剎。二為一切眾生。生慈悲故。當生彼處。三離於殺生。受持正法。發此心故。當生於彼處。四捨於身命。發心不著一切諸法故。當生於彼處。五發甚深忍行清淨信。發此心故。當生彼處。六不染名聞利養一切財寶。發此心故。當生彼處。七為一切眾生。生貴敬。發心不忌故。當生彼處。八不驚不怖。不受凡言語。發此心故。當生彼處。九入菩提分種種善根。發此心故。當生彼處。十然不離念佛。發此心故。當生彼處。遠離諸相故。彌勒此十種發心。若菩薩各發念。一具足者。當生彼阿彌陀佛剎中。若不生。無有是處。釋曰。此非觀經中十念。此之十念。現在時作。觀經中十念。臨命終時作也。

第七如大集經云。佛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所謂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復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若聞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知是如來今現在彼。為諸菩薩。周匝圍遶。處大眾中。說法教化。然而是人依聞佛故。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也。復次賢護。譬如世間若男若女。於睡夢中見種種事。所謂金銀眾寶。珍財倉庫。或見朋友諸知識輩。或見覺時心不樂者。是人夢中所對境界。或違或順。或憂或喜。有時語言歡喜極樂。有時摻感。盡意悲哀。是人寤已。思惟憶念。如夢所見。為他廣宣。追念夢中。便生憂喜。如是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繫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眾。如是說法。如聞繫念。一心相續。次第不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我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覩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釋曰。依此經。唯須假想。七日念佛。即得現見。非命終時也。

第八如往生經云。普廣菩薩摩訶薩。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不。佛言。普廣。無差別也。普廣又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故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小。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心。亂無志意。十方世界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釋曰。依此經。一向專想西方。即往生也。

第九如藥師經云。佛言。若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常修月六齋年三長齋。或晝夜精勤。一心苦行。願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憶念晝夜。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或復中悔。聞我說是琉璃光佛本願功德。盡其壽命。欲終之日。有八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寶檀華菩薩。無盡意菩薩。藥王菩薩。藥尚菩薩。彌勒菩薩。皆當飛往迎其精神。不逕八難。生蓮華中。自然音樂而相娛樂。釋曰。依此經。七日念佛。縱令生悔。聞藥師佛名。還得生也。

第十般舟經云。佛告跋陀和。菩薩於此間國土。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語是菩薩言。欲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專念佛名。所得功德。諸行之中最為殊勝。釋曰。依此經。亦得念佛往生也。

第十一大阿彌陀經云。當持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愍之。悉令往生阿彌陀佛國。殊使不能爾。自思惟熟校。計欲度脫身者。不當絕念去愛。勿念家事。莫與婦女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慾。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釋曰。依此經。若能念佛持戒。不與女人同床。下乃至一日一夜。亦得生也。

第十二如無量清淨覺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竪。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復有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釋曰。依此經。聞說淨土。生信樂者。普是過去供養佛來。由往昔因。現在乃至十念。悉得往生。

第二引論有七部。一如往生論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釋曰此是因門)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池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釋曰。此是果門也。

二如起信論雲。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釋曰。依此論。此間修信心不成就者。教就西方修習。此豈是十解已去菩薩也。

三如十住毘婆娑論中龍樹菩薩雲。彌陀世尊。行者應以此偈尊重讚歎佛故。論雲。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金色妙光明  普流諸世界
 隨物增其色  是故稽首禮
 若人命終時  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德  是故我歸命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彼國人命終  設應受諸苦
 不墮惡地獄  是故歸命禮
 若人生彼國  終不墮惡趣
 及與阿修羅  我今歸命禮
 人天身相同  猶如金山頂
 諸勝所歸處  是故頭面禮
 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
 十方並無礙  稽首聖中尊
 其國諸眾生  神變及身通
 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生彼國土者  無我無我所
 不生彼此心  是故稽首禮
 超出三界獄  自如蓮華葉
 聲聞眾無量  是故稽首禮
 彼國諸眾生  其性皆柔和
 自然行十善  稽首眾聖王
 從善生淨明  無量無邊所
 二足中第一  是故我歸命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聖法  是故我稽首
 彼土諸菩薩  具足諸相好
 皆自莊嚴身  我今歸命禮
 彼土大菩薩  日日於三時
 供養十方佛  是故稽首禮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嘆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其土具嚴飾  殊彼諸天宮
 功德甚深厚  是故禮佛足
 佛足千輻輪  柔軟蓮華色
 見者皆歡喜  頭面禮佛足
 眉間白豪光  猶如清淨月
 增益面光色  頭面禮佛足
 本求佛道時  行諸奇妙事
 如諸經所說  頭面稽首禮
 彼佛所言說  破除諸罪根
 美言多所益  我今稽首禮
 以此美言說  救諸著樂病
 已度今猶度  是故稽首禮
 人天中最尊  諸天頭面禮
 七寶冠摩尼  是故我歸命
 一切賢聖眾  及諸人天眾
 我皆共歸命  是故我亦禮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讚揚其功德
 猶土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
 我今於先世  福德若大小
 願我於佛所  心常得清淨
 以此福因緣  所獲上妙德
 願諸眾生類  皆亦悉當得

讚觀音勢至二菩薩偈。

 觀音大勢大名稱  功德智慧俱無量
 具足慈悲救世間  遍游一切眾生海
 如是勝人甚難遇  一心恭敬頭面禮
 眾生長寢無明闇  唯此大悲能覺之
 隨緣皆現色身相  猶如慈父念一子
 唯願慈悲救齊我  一心恭敬照世燈
 南無觀音大勢至  恆入世間無暫息
 往生六道濟郡生  色身超絕如紫金
 威儀庠序世無比  寶瓶化佛天冠中
 一心恭敬巧方便  動搖無量三千界
 進止妙華恆承足  常以寶手接眾生
 一心恭敬施無畏  無量無邊無數劫
 廣修願力助彌陀  常處大眾宣法言
 眾生聞者得淨眼  唯願世世恆親覲
 故我一心頭面禮  神通週遍十方國
 普現一切眾生前  眾生若能至心念
 皆悉導令至安樂  哀我世間慈悲父
 故我一心頭面禮  安處出世蓮華座
 猶如須彌照大海  調伏眾生得無畏
 一心恭敬人師子  我已隨順修多羅
 讚歎觀音寶功德  如是功德不可盡
 譬如大海一毛渧  假使十方諸如來
 窮劫讚歎亦不盡  如是無邊無盡藏
 故我一心頭面禮  已讚觀音大勢至
 即讚十方諸菩薩  願此功德遍世間
 迴共眾生生彼國

釋曰。依此論。唯讚歎禮拜。即得往生。

四如一切經中彌陀佛偈云。唯念法藏比丘。乃從世饒王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世世見諸佛。姟數無有量。不廢宿命行。功德遂具成。世界名清淨。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然  豐樂多上人
 寶樹若干種  羅列散相生
 本莖枝葉華  種種各異香
 順風日三動  翕羿如華生
 隨地如毛布  雜廁上普平
 一切無諸山  海水及諸原
 但有河水流  音響如說經
 天人入水戲  在意所慾望
 令齊水額眉  意願隨念得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望
 有疑在胎上  可令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臾則旋還
 惟念彼菩薩  姟劫作功德
 本行如此致  得號增世尊
 佛興難得值  須臾會難聞
 講說土難遇  受覺人難得
 若後遭末世  法欲衰微時
 當共建擁護  行佛無慾法
 佛能說此要  各當勤思行
 受此無量制  世世稽首行
 釋曰一切經  中有此禮文

五如寶性論雲。

 依此諸功德  願於命終時
 得見彌陀佛  無邊功德身
 我及餘信者  既見彼佛已
 願得離垢眼  證無上菩提

六如禪那啒多三藏。別譯龍樹讚禮阿彌陀佛文。有十二禮。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稽首天人所恭敬  阿彌陀仙兩足尊
 在彼微妙安樂國  無量佛子眾圍遶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金色身淨如山王  奢摩他行如像步
 兩目淨若青蓮華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面善圓淨如滿月  威光猶如千日月
 聲如天鼓俱翅羅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觀音頂戴冠中住  種種妙相寶莊嚴
 能伏外道魔憍慢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無比無垢廣清淨  眾德晈潔如虛空
 所作利益得自在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十方名聞菩薩眾  無量諸魔常讚歎
 為諸眾生願力住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金底寶間池生華  善根所成妙高座
 於彼坐上如山王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十方所來諸佛子  顯現神通至安樂
 瞻仰尊顏常恭敬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諸有無常無我等  亦如水月電影露
 為眾說法無名字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彼尊無量方便境  無有諸趣惡知識
 往生不退至菩提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彼尊佛剎無惡名  亦無女人惡道怖
 眾人至心敬彼尊  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我說彼尊功德事  眾善無邊如海水
 所得善根清淨者  迴施眾生生彼國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七如攝大乘論雲。

 眾寶界如覺德業  我說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淨眼成正覺

淨土論卷中

淨土論卷下

大唐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六引現得往生人相貌(謂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諸學者)

道俗得往生淨土者。略有二十人(比丘僧六人。比丘尼四人。優婆塞五人。優婆夷五人)。

問曰。上引經論二教。證往生事。實為良驗。但眾生智淺。不達聖旨。未若引現得往生人相貌。勸進其心。今即日取信。欣其聞進也。

答曰。其得往生人。依經論咸得光台異相者。其數無量。今略引四五。示諸學人。令見取信也。

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

方啟法師者。花蔭人也。貞觀九年。共玄果法師。於藍田縣悟真寺。一夏念阿彌陀佛。乃取一楊枝。著觀世音菩薩手中。誓雲。若我念佛得往生者。願此楊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七日不萎也。此僧復為一切眾生請雲。如攝論中判。作別時意。觀經中言即生。願於夢中見阿彌陀佛。請決此疑。即於其夜。唯在一處。三度作夢。初夢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樓。此僧從樓而下。至池東北岸上。見一寶帳高二丈餘。面東開門。此僧忽爾飛入帳中。半身得入。還出。下至帳西。有大殿宇。中見一大德告雲。但修淨土行。併生此帳中也。遂即睡寤復更作夢。在池北岸。見觀世音菩薩。面向北方。垂腳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薩足。頭上載之。見足下有千輻輪相。其菩薩身作閻浮檀金色也。忽然睡覺。更復作夢。於池南面。向西而立。自池已西。總皆是大水。滿中蓮華。忽見阿彌陀佛從西而來。至此僧前。此僧頭面著地禮拜。禮拜訖。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請雲。娑婆世界眾生。依經修行。得生世尊國不也。佛即答雲。善男子。一切眾生。但修淨土行者。併生我國。勿生疑也。又此僧復於別夜夢見。自身在娑婆世界。迴頭向西而望。見彌陀佛土平坦如鏡。見娑婆世界。唯是山川。東西而別。向南而望。見南坪。川中有十五箇寶帳向西而去。餘者皆是七寶。唯中央一箇。是其白銀帳。帳之下皆有音樂。歌詠讚歎。此僧問雲。此是何帳。帳下人答雲。此是並往生人也。此僧歡喜。踴身在空。飛向西去。少時還住也。又於別夜夢見。在一佛堂中。正當佛前。有一僧。名曰法藏。御一大車。就佛堂內。迎令上車。載向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彌陀佛也。車者。四十八大願也。又於別夜夢見。自身坐百寶蓮花王座。面向南方。垂腳而坐。成正覺也。又於別夜夢見。釋迦如來。共文殊師利。住此僧前。讚法花經也。又於別夜夢見。有三大道。直向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並是俗人。雜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去。雲皆是往生人也。此僧現在未死也。

沙門曇鸞法師者。並洲汶水人也。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步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恆向北禮曇鸞菩薩。註解天親菩薩往生論。裁成兩卷。法師譔集無量壽經。奉讚七言偈百九十五行。並問答一卷。流行於世。勸道俗等。決定往生。得見諸佛。恆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誠如所願。此方報盡。半霄之內。現聖僧像。忽來入室雲。我是龍樹。便為說曰。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白駒過隙。不可暫時留也。已去叵反。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迴。法師妙達言旨。如是告終。即半夜內。發遣使者。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內出家弟子。可三百餘人。一時雨雲集。法師沐浴著新淨衣。手執香爐。正面西坐。教誡門徒。索西方業。日初出時。大眾齊聲。念彌陀佛。便即壽終。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並是門徒。明相出後。集堂食粥。舉眾皆聞空內有微妙音樂西來東去。中有智者告大眾言。法師和上。一生教人修淨土業。今此音聲向東去者。必應多是迎法師來。食訖。相命覲法師去。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間。復聞音樂遠在空中向西而去。尼僧等相與至彼。乃見無常。此依經論。定得生西方也。

隨世燈法師者。住並洲興國寺。幼而出家。精進練行。道心彌固。講涅槃經一部。道俗來者。若幼若長。乃至沙彌已上。終不許立參。即命令坐。與說妙法。口授來者阿彌陀佛名勸共往生西方淨土。又一生行業。清淨燃香。念誦福多。慈悲特甚。飛鳥鳩鴿等。恆就掌食去。隋開皇十二年內。於本寺壽終。時舉眾聞有異香。上路之日。西方香雲來迎。遍一聚落墎下人聞。莫問老少男女已上。普送林所。既有此相。必得往生淨土也。

隋世並洲漢王內道場。主洪法師者。去仁壽四年內人。童子出家。一生精進。手不捉錢。供養三寶。攝化有緣。亦偏註心作見佛業。期見彌陀。臨欲終時。心眼明淨。乃見兜率天上天男天女來迎。遂近法師。執捉袈裟。稱欲上天。法師責曰。我不期彼處。不肯從去。在傍徒眾。念彌陀佛。倏忽之間。即見西方淨土化佛菩薩來迎。還告大眾。所期境界淨土菩薩。今已至來。於即壽終。

僧衍法師者。並洲汶水人也。少而出家。勤心聽學。講涅槃攝論十地地持四部經論。普皆精熟。春秋九十六。去貞觀十六年亡。五六年間。專念阿彌陀佛。初迴心後。一日一夜禮彌陀佛。限五百拜。於後漸加。將終時。日夜千拜。念阿彌陀佛名。日夜七八萬遍。未曾懈墮。臨終之日告弟子曰。阿彌陀佛來授我衣香。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聖眾。遍滿虛空。自此已西。純是淨土。於即壽終。法師已前全不存向。九十已上。逢綽法師講無量壽觀經。聞已方始迴心。四五年間。臨終境界略如前說。

沙門道綽法師者。亦是並洲晉陽人也。乃是前高德大鸞法師。三世已下懸孫弟子。講涅槃經一部。每常讚歎鸞法師智德高遠。自云相去千里懸殊。尚捨講說。修淨土業。已見往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將此為德。從大業五年已來。即捨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相續無間。貞觀已來。為開悟有緣。時時敷演無量壽觀經一卷。示誨並土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七歲已上。並解念彌陀佛。上精進者。用小豆為數。念彌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中精進者。念五十石。下精進者。念二十石。教諸有緣。各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撰安樂集兩卷。見行於世。去貞觀十九年歲次乙巳。四月二十四日。悉與道俗取別。三縣內門徒就別。前後不斷。難可記數。至二十七日。於玄忠寺壽終。時有白雲從西方來。變為三道白光。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燒墳陵時。復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日輪。繞訖乃止。復有紫雲。三度於陵上現。遺終弟子同見斯瑞。若准經斷。並是諸佛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此事。又準華嚴經偈說。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

比丘尼得往生者四人

尼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以元嘉十年。於建福寺出家。道德隆盛。常願生安養。謂同學曇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因即遇疾。稍就綿篤。其月晦夕。初宵假寤。見如來乘虛而下。與二大士共論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訖尋絕。年七十二。豫章大守吳郡張辨。素所尊敬。為之傳述。

吳縣南寺尼法勝傳雲。法勝出家。住寺之後。乃往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素幽隱。訓誘眷屬。不肅而成。於禪寂中念佛為業。終時蒙佛放光來照而卒。

廣陵中寺尼光靜傳雲。光靜。姓胡。吳興人也。幼而出家。少有高行。恆習禪慧。不食甘肥。從學禪者。一百餘人。恆以念佛清淨為業。臨終盛得殊香異相遍滿空迎而卒。

尼大明月者。介洲平遙人也。少出家住度脫寺。年將六十。去貞觀初。逢玄忠寺綽師講無量壽經。教念佛業。彼尼凡念佛時。先著淨衣。口含沉水香。殊燒香淨室念誦。三四年間。相續不斷。終時起居無減。舉眾皆覩光明。於光明內。聞有沉水香氣來迎。於即壽終。妹少明月。時亦同姊。念佛為業。無常時。亦感勝相(云云)難記道俗。聞者皆同念佛。

優婆塞得往生者五人

阿曇遠者。盧江人也。奉佛精進。持菩薩戒。年十八九。宋元嘉年。便歸心淨土。庶祈感應。請僧數人。師主名僧含。遠恆問懺悔業。恐有罪緣。終無感徹。僧含每獎勵。勸以莫怠。至十年二月十六日夜誦經竟。眾僧已眠。四更中。忽自唱言。歌誦歌誦。僧含驚而問之。遠曰。見佛身黃金色。形狀大小如形像。金光週身幡花翼縱。充滿虛空。自西而來。呼其速去。曇遠常曰羸。喘急有氣息。此夕壯厲。悅樂動容。便起請僧。含布香手中。並取華遙以散佛。母謂遠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遠無所言。俄而頓臥。家既信宿。信聞此靈異。既皆欣肅。不堪悲懼。遠至五更。忽然而終。宅中芬馨數日乃歇。

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宣祥記說父子三人往生。奉法精進。兒子遵修。唯婦迷悶。不信佛教。宋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蘇。雲可安施高座。並無量壽經。世子即為具設經座。女先雖齋戒禮拜。而未曾看經。即昇座。轉讀聲章句清利。下啟父言。兒死往生無量壽國。見父兄及兒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後當化生其中。唯母獨無。不勝忍。故歸啟報。語竟復絕。母於是乃敬信佛法。

張元祥者。雍州萬年縣人也。稟性純直。持戒。恆誦無量壽觀經。念彌陀佛。為業去隋開皇二十年五月遇患。至六月三日辰時索食。吾齋持去。急與供給。食竟。素香火正念。於即壽終亡後。停過兩宿。乃至送到林所。儼然與生平顏色不異。眾人莫不嘆善。善力使然也。

次有並洲汾陽縣老翁。傳者不顯姓名。去貞觀五年內。聞說往生淨土功德。遂即齎糧食。依法忍山寺。隨僧借一房居。晝夜專念阿彌陀佛。眼不識睡。三五年間。修念佛業。臨命終時。徒眾遣使喚友得兒來共看。報徒眾雲。比來日日西方有無量師僧從西而來。並向東去。似赴齋僧。又告兒言。明日有光來照我。勿生怪異。明日至時。果如所言。有光來照。週遍屋內。老翁向西。似欲登物。於即命終。

聞有一人。不識姓名。其性庶險。又不信因果。常以殺獵為業。遇疾臨終。備見地獄苦具。及所殺眾生並來債命。其人悔雲。我平生不信師僧語。今日所見。果如經說。遂告家中人曰。汝等救我。婦兒等報雲。若為相救。其人告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寺請一師來救我也。即依其言。請得一僧。其人見僧。悲泣而言。願師慈悲。急救弟子。僧報雲。檀越平生不信三寶。今日垂終。卒救難得也。其人云實爾。師讀佛經。如弟子罪人。垂終之時。有救法不。僧答雲。觀經有文。其人忽然踴躍歡喜雲。佛言有地獄如言即有者。佛言得往生。弟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香火來。家人燃火。香爐授與。其人語曰。我今少時即入地獄。在鑪钁中。何用香爐。可將火來著我手中。遂左手燃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念佛。未滿十念。即告眾雲。佛從西來。大有徒眾。並放光明。授我華坐。言畢即卒(此是十念往生)。

優婆夷得往生者五人

縣尉溫靜文婦者。不知何姓。並洲晉陽人也。早患半身不隨。恆臥床枕。夫告婦言。終日臥地。何不念佛。婦謂夫曰。念何佛耶。夫曰。念彌陀佛。二年之中。口恆念佛。忽爾罪障消除。現見彌陀佛國。慶謝夫言。長病多時。甚相惱亂。今蒙教念阿般陀佛。後日即去。請告父母兄弟。設一齋取別。夫曰。豈有凡夫得見佛國。非是風邪狂見不。婦曰。決然非是風也。遂告父母眷屬。設齋時到。令於凡僧之上鋪五領[賈*毛]。擬聖眾坐。至時。遙見聖眾在空不下。即言嫌僧雜穢不肯同坐。遂遣將[賈*毛]。於平頭屋上。鋪設令坐。又將食就獻。總僧食竟。催閤家集。說法示誨。我今倍從聖後。往生西方。志願耶。孃眷屬等。悉皆念佛。於後生來。西方淨土不可思議。正面向西。合眾念佛。即便壽終。如此之流。實不可攀及。

又隋大業內。並洲汶水縣絇山有村。村有老翁老婆兩人。更無男女。家人三五口。恆有兼年糧食。以自存養。識達苦空。每月二十九日。請山僧二人。一宿行道。合村六十許家。並來隨喜聽法受戒。月盡日設齋。尋常如此。凡造齋時者。老母潔淨。自手營作。老父謂老婆曰。身力劣弱。但用口教。何假手為。母對父曰。恐朝夕亡不能更作。若用口教。但是他福。凡所營齋。必恆自作。二三年間。相續不斷。所修功德。念誦業行。迴向淨土。臨終之日。村人普共同者。初夜以去。忽有光入屋。燈火不現。猶如白日。齊聲念佛。尋後即見眾多。菩薩捧一寶蓋。莊嚴微妙。遍覆中庭。婆即捨壽。有此勝相。

又大唐貞觀已來。不記年月。洛洲永安縣東八里有村。名曰般龍村。內有盲老母。姓梁。因師勸念阿彌陀佛。其老母宿有善根。一教以後。相續念佛。三年之後。雙眼得開。既得眼已。倍加誦念。更滿四年。閻浮報盡。捨命之時。合村共見諸佛菩薩幢幡寶蓋下來迎之。便即壽終。合村敬仰。將用非凡。遂不許令葬。於村西共為起塔。塔今現在路露。塔前村人往來。莫不致敬。合村大小皆稱誦佛。

婦女裴婆者。並洲晉陽人也。去貞觀已來。逢師教用小豆為數。念彌陀佛得十三石小豆。報盡。自知生處。遍辭道俗。告稱大別。後日齋時。語家內人。取火燒香。阿彌陀佛將二蓮花台來至。與吾一箇花台。語訖即便壽終。

婦女姚婆者。雍洲醴泉縣人也。蒙師教念阿彌陀佛為業。去貞觀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無常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菩薩來迎。為不得與本善知識范婆取別。請佛暫時相待。佛便許之。須臾范婆到來。向范婆說已。取別而卒。

第七將西方兜率。相對挍量優劣

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俱是佛所讚經。未知此二何優何劣。

答曰。此之二處。各有三義。未知問何。三義者。一是化主。謂佛。二是處所。謂世界。三是所化眾生。謂往生者。若於化主。乃齊是法王。俱稱善逝。身充萬德。土盈眾美。俱為化眾生。或居穢土。則丘墟滿野。或處淨剎。則奇寶盈邦。如欲挍其佛德。則無優劣也。若論其處則互有優劣。且如兜率天宮。則搆空而立。極樂世界。則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若據此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穢者。兜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為穢。極樂雖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為淨。然此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慾異。兜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處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歲。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中夭壽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故恶心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惡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內蓮花中生。九說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說法。極樂水鳥樹木皆能說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若論往生之人。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有七種差別。一處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觀經。兜率具施戒修三種。始得上生(出彌勒經)四自力他力別。極樂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他力往生。兜率無願可憑。唯自力上生。五有善知識無善知識別。極樂有觀世音大勢至。常來此土。勸進往生臨命終時。擎金剛台。來迎行者。種種讚歎。勸進其心。即得往生。兜率無此二菩薩故。但自進上生。六經論勸生處多少別。極樂說處。經經中讚。論論中勸。兜率說處。何但經讚處稀。亦論勸處少。七觀古來大德。趣向者多少別。極樂上古已來大智名僧趣向者。多兜率上古已來大德願樂者少。由此義故。往生西方則易。上生兜率稍難也。

第八明教興時節(謂今正是懺悔念佛時也)

問曰。佛道沖虛。要由慧剋。涅槃幽簡。必藉定生。此則定慧為萬行之基。萬行是大道之本。今乃專崇念佛。注想西方。於此躊躇。願為解釋。

答曰。佛教綸披。端緒匪一。眾生不等。根性萬差。何但法遂人分。則教有淺深之異。亦乃人隨時別。則根有利鈍之殊。是以教開八萬四千。時分五種差別。若作此說。行者修道。要須觀時。若時教符契。則佛道易證。若時教乖錯。則菩薩叵證。故正法念經雲。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五時者。如大集月藏分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兼修餘行。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兼修餘行。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兼修餘行。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兼修餘行。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也。若據此經。今是第四五百年餘。既無定慧之分。唯須修福懺悔。修福懺悔最為要者。觀諸經論。禮佛念佛。觀佛相好。此最為勝也。故觀經云。若能至心念阿彌陀佛。一一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今既約時約根。行者無定慧分者。唯須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此為要路也。若自知有定慧分者則於此方修道。求無上菩提。若自知無定慧分者。則須修淨土行。就淨土中求無上菩提。故智度論雲。行者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如水陸兩路。此方修道則難。猶如陸路。生淨土修道則易。猶如水路也。又佛度眾生。自有四種。如正法念經說。一以說法度眾生。二以光明相好度眾生。三以神通道力度眾生。四以名號度眾生。此四之中。相好名號。正當今時。觀察阿彌陀佛相好。及稱佛名號也。如無量壽經說。為未來眾生受五苦五痛五燒故。欲令眾生修淨土行。又如觀經說。我為未來一切凡夫。為煩惱賊之所惱者。說淨土行。如小彌陀經說。為五濁眾生。說淨土行。清淨覺經。鼓音聲王經。大集經。皆作此說。據此等經。皆為未來。故知。今時正是念佛。修淨土行時也。若生淨土。何但永離惡道。亦疾得無上菩提(此是經論大意)。

第九教人欣厭勸進其心(謂令厭穢欣淨)

問曰。今既是第四五百年。眾生無定慧分。唯懺悔念佛。得堅固者。云何教人欣厭。勸進其心。普令一切眾生悉厭惡娑婆。得往生淨土。

答曰。今引經論及道理。教其欣厭。若眾生受佛勸者。於娑婆世界極厭。於極樂世界生欣。故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普得往生淨土。若眾生於此法門。不生信樂。難教難悟。難濟難脫者。則不可救也。故無量清淨覺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竪。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若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生信樂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今依涅槃經等。勸進後學。智者於靜夜中。結加趺坐應自思惟。我今此身危脆如泡。念念不停。復居在火宅不安隱處。寧得安然。不自覺察。不驚不懼。都無怖心。又復思惟。我今此身在何位地。身口意業。恆作何事。無常忽至。生何道中。無始惡業。爭受生處。朝暮即是地獄中人。得幾時安隱。在床上眠。過去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出現於世。度脫眾生。我何處去來。不蒙佛化。都由我無始已來。不敬三寶。不近善人。不用善知識語。常在三惡道中。恆與諸佛。不相值遇。十方淨土無苦無惱。我何為不生。常在此穢土多苦惱處。我今此身難得易失。如涅槃說。人身難得如爪上土。三惡道身如大地土。無始已來受身。劫不可數。於一一劫中。身不可數。於一一身。造業如塵。業不可數。一一惡業感報。報不可數。一一報中受苦萬端。則苦不可數。如此等若。皆由無智不用善知識語。常處地獄。過去已受。現在今受。未來當受。未有息時。又今此身從受生已來。為求衣食。若是俗人。養婦活兒。若是出家。求名覓利。恆造種種惡業。如此諸業輕微之者。猶感五百生。重者數劫。如此惡業。若不發菩提心慚愧懺悔。一入惡道。無有出期。朝暮之間。即入爐鑊鋒林劒樹。百劫千劫。受於一切深苦重苦長遠等苦。過去已受身心等苦。未來所可苦。亦無分齊。難捨難離。而不覺知。凡夫如此。甚為可愍。智者作此思惟。應可碎心。寧得安然。故縱身心。不自覺察。又更思惟。我今此身薄福鈍根。生在釋迦後。復在彌勒前。豈不由我過去憍慢懈怠。不敬三寶輕慢善人。不受善知識教誨。恆在三惡八難中。生愚癡無智。於此身上。復更輕慢三寶。欺蔑善人。不受善知識語。於未來世。云何更得值遇三寶。得生善處。又復此身縱欲修道。亦不得安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人命短促。多惡知識。終故孜孜。或衣食不足。或王臣所迫。或為他所欺。或為他所謗。恆被惱亂。不得安隱。始起善心。尋即退失。又復此身。唯是三十六物不淨所成。九孔之中。不淨恆流。猶如行廁。不可愛樂。復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之所隨逐。智者應當觀察此身。作怨家想。作糞聚想。於舍宅臥具。作塚墓想。作人皮想。於飲食中。作蟲蛆想。作下汁想。於婦兒眷屬。作羅剎想。作惡鬼想。若心能如是觀察思惟。應於此身極大生厭。願生生世世。永不受此身。更莫與此身同住。此身是我怨家。常將我向三惡道中。何有智者樂著此身。如遺教經說。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而不歡喜(厭門竟)。

次明欣門智者。復作此念。我今此身生在第四五百年中。一切聖人隱不現時。雖欲修道。無定慧分。正是懺悔念佛之時。如經中說。阿彌陀佛。舉慈悲棹。乘大願船。運度一切苦惱眾生。若人至心念阿彌陀佛。於一一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定得生於淨土中。受諸快樂。獲得五通。位階不退。花林寶剎隨意遨遊。實相圓音任情聽受。蓮花台內。輝紫磨金色之身。金剛坐上。敞三十二大丈夫相。七寶階側。長跪問不二之言。八德池中。洗浴蕩無明之垢。衣則綺羅稱體。食則百味盈盂。行則足踏青蓮。坐即寶花承體。樹動瑠璃之葉。林搖瑪瑙之花。素薰郁氛氳之香。實散輕覆之彩。欄凋四寶。地瑩七珍。管發千聲。樓含萬色。白鵠孔雀。常演五根。鸚鵡舍利。恆宣八正。阿彌陀佛則相相分明。觀音菩薩則好好具足。如斯等事。不可思議。孰聞此說而不不生欣(欣門竟)。

問曰。既教其欣厭。智者已悟。其鈍根之儔。執迷未返。若為勸進其心。亦令得往生淨土。

答曰。如下阿彌陀經說。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皆勸一切眾生。往生淨土。然有眾生不受佛勸。難教難悟。難濟難脫。知復奈何。此等眾生。依無量清淨覺經說。始從地獄中來。殃咎未盡。故彼經云。若善男子若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竪。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已作佛道來。若復有人。聞說淨土法門。都不生信樂。當知。此人始從三惡中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故無量壽經云。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也。又無量清淨覺經。及無量壽經。二處皆云。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也。西方是無極勝道。若人能於七日。專心念佛。所作善根。並皆迴向。即得往生。永離三塗。入不退位。此是易往也。然有眾生。不肯信受。昏諸五欲。樂入惡道。如廁中蟲。此是無人也。又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送著西方。若眾生有上大願船者。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釋迦如來。及十方諸佛。普賢文殊天親龍樹或出廣長舌相。或放白毫光明。或說五念玄門。或教十二讚禮。慇勤敦勵。令生淨土。而眾生不生信樂。而不肯去。此是無人也。又眾生無始已來。造諸惡業。過於恆沙。一一惡業。感於苦報。亦過恆沙。若人能七日。或十日。專心念佛。於一一念中。滅卻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橫截苦流。直生淨土。此是易往。然眾生追逐財色。貪著名利。不早發心。無常忽至。墮落三途。百千萬劫。無有出期。此是無人也。又眾生信佛語諸菩薩語善知識語。不隨惡知識語。乃至信十惡五逆眾生。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此是易往。若有眾生。不信佛語諸菩薩語善知識語。隨須不學問僧無智俗人。詐解大乘。猥引經論。殆亂佛法。誑惑眾生。癡念佛行。退失善根。墮落三塗。不得往生。此是無人也。若人聞說專念阿彌陀佛。得生淨土。即須懺悔惡業。修習善根。持戒清淨。專念佛名。一心不亂。至百萬遍者。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即來迎。此是即易往。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仍故造罪。雖念佛名。心緣五欲。此是雜結使念。臨命終時。心即顛倒。佛不來迎。此是無人也。

問曰。經雖說七日念佛即得往生。未知念幾許佛名。得往生也。

答曰。如綽禪師。撿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遍已去者。定得往生。又綽禪師。依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撿得百萬遍也。是故大集經。藥師經。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明矣。

問曰。眾生罪業甚久積山。云何十念。得滅爾所許惡業。縱令至百萬遍。終是太少。若不滅盡。云何惡業不滅。而得生淨土。

答曰。此有三義。一者不須滅爾許惡業。但臨命終時。淨土受生者。若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者。此心能引無始已來及一生已來所作善業。共相資助。即得往生也。二者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者。即一念之中。總念萬德。故維摩經云。此三句義。三千世界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以劫之壽。亦不能受也。三者無始惡業從忘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生。真心如日。忘心如闇。真心暫起。忘心即除。如日始出。眾闇悉除。由此三義。乃至臨終十念成就者。定得往生。

問曰。淨土殊妙。是法王所居。蓮華台藏。非凡夫行處。理須凡行凡地。聖踐聖場。寧得底下凡夫。生斯妙處。

答曰。據四十八大願。淨土雖妙。本擬成就凡夫。蓮花台藏。元是託生之處。若是凡夫即不得游於淨土。既是法王。何得踐於五濁。雖是法王。為化眾生。故來游於五濁。亦雖是凡夫。為供養佛故。生於淨土。此理明矣。又彼淨土。只是諸佛慈悲方便。別料理一方處。所除卻女人及五欲境界。令眾生於中修道。於四生中是化生之處。非極妙也。猶如於城邑之中。別斷理一所。用作伽藍。除去俗事。令僧修道。但有眾生入伽藍者。悉發善心。彼亦如是。縱就此方。如六天宮殿。四禪妙宅。依報並是異寶奇珍。正報即是殊光妙相。衣裳輕殊之服。食飡百味餚。坐臥即俱華寶宮。遨遊即起趣綺苑。如斯之處。豈是法王所居。皆是凡夫善因所感。此類顯矣。

問曰。如大乘經論。皆說無相無生。何故此經勸令眾生。觀於相生求乎淨土。

答曰。此問並是不順理問。應用置答。若欲答者。應反問雲。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汝問何者。西方淨土是何收。無相無生是何門攝。彼若答雲。但是一門。此即是愚癡人。不可與語也。彼答雲。無相無生是理。有相有生是事者。即應答我。汝自解竟。何須問我。故欲令我答者。應雲。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各各差別。不相雜亂。若總攝之。即為真俗二諦。此之二諦。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非人造也。故中論雲。諸佛說法。常依二諦。又云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即於深佛法。不得真實義。今西方淨土者。通有三種。一是法身淨土。此即無相無生。二是報身淨土。據實亦無相無生。就事即有相有生。三是化身淨土。亦是有相有生。故攝論雲。化身新新出世。數數涅槃。即王宮生。雙林滅也。而今勸眾生生者。謂生化身土中。若眾生欲往生者。唯須作相生觀。就相生觀中。有假有實。先須作假想觀。使了了分明。然後始得作實觀。如十六觀中。日水二觀。是其假想。地觀已去依三昧成。名為實觀。所以然者。此是眾生受生處故。是事法故。是俗諦故。是行法故。是受處故。是分段身故。是此死彼生故。是有漏法故。是有為法故。是三界攝故。有往來故。於四生中是化生攝故。若作無相無生觀者。即不得往生。以理法身無生也。若欲為教者說。亦為說有生。亦說無生。若理事兼修。即得上品上生。

問曰。如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佛藏經云。見佛者是大邪見。今云何教人觀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耶。

答曰。此事前已答竟。此等諸經。皆就法身理說。故金剛般若經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也。今觀八萬四千相好者。此是應化色身觀也。若作此觀者。即須相相分明。好好別異。不得溷為一也。若有人言萬法皆空。有何理事者。此是大邪見人。是愚癡人。是不學問人。是誑惑世間人。莫共語也。故中論雲。若見有如來。是輕邪見人。若言無如來是。麁重邪見人。是有二種過失。一破世間樂。二破涅槃道。此論並就理說。若就事說者。見有如來。是正見。定得往生也又地持論雲。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也。

問曰。前雲念佛橫截苦流。得生淨土。出何經文。

答出無量壽經云。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也。

問曰。前雲念佛不入三惡道。出何經文。

答曰。如度諸佛境界經說。若諸眾生。緣於如來。生諸行者。斷無數劫地獄畜生餓鬼。若有眾生。一念作意。緣如來者。所得功德不可稱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菩薩。不能計挍知其邊際。

問曰。前雲念佛滅罪。出何經文。

答如觀佛三昧經說。若我弟子捨離憒鬧。晝夜六時。於一時中。分為少分。小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相。令心了了。無謬亂相。正住注意。若見相好。若不得見。此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又如大悲經說。阿難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若減一劫。以諸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難言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福德。比前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諸佛如來諸福田中為最無上。又如地藏菩薩經說。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土。應隨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決定得生彼佛淨土。善根增長速成不退。

問曰。淨土者。乃是法藏巧誘之要歸。釋迦懷中之妙術。六道賴之蘇息。四生託以棲神。居淨剎而永安。望娑婆而長揖。寧止修三福。蹬乎上品。亦乃發十念而得下生。此則庶類同歸不遺一人矣。而今論者。悟我以要術。救我以焚灼。自今以後奉而行之。為頌讚曰。

 渾渾三界  浩浩四生  俱稱火宅
 齊號群盲  昏茲永夜  長寐未驚
 聊裁短付  燭此幽明  法藏大願
 志存弘誘  孤標淨剎  號無量壽
 觀開二八  生歸一九  影響長弘
 千齡不朽

淨土論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