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整理並註音。句讀及註音僅供參考。特此說明。...普賢行願品...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莫(mo)悉(xi)怛(da)哩(li)野(ye)地(di)尾(wei)迦(jia)南(nan)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耶ye 2)南na 無mo 阿a 唎li 耶ye 3)婆po 廬lu 羯jie 帝di 爍shu...普庵咒...六字神咒經...佛說解憂經...六字神咒經...觀虛空藏菩薩經...善生經...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捨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毘耶離大林樓閣上,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八萬四千諸大菩薩,...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共摩訶比丘僧大...中阿含經卷第一 東晉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六月了於東亭寺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道祖筆受 中阿含七法品...佛說佛印三昧經一卷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摩訶比丘僧萬二千人皆阿羅漢,時諸菩薩有四百...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第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天宮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伽毘羅婆兜釋翅授城北雙...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 兼授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 惠能大師於大...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留國留國聚會法議思惟。是時,佛告比丘:「比丘!...境界差別者,謂緣方廣大乘為境故。...(傳說)五百幼童相結為伴,日日遊戲,但至江水,聚砂興塔,各言塔好,雖有善心,而宿命福薄,時天卒雨,江水暴漲,...
獨在教室,掩卷遐思,倏爾一陣臘梅花的幽香飄入鼻中。臨窗而望,夕陽的餘暉含笑籠在一株臘梅花樹上,籠的臘梅微醺似...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起來,叫做思量能變。 思量能變就是第七意識,老是以第八意識的...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癡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
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 前面是講因地的隨順,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的妙用。當我們跟真如的體大、相大相應以後,...
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我們沒...
1、大道至簡 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簡單,簡單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單...觀世音菩薩宛然是與娑婆有情,別具深刻因緣的菩薩。人們在感到恐懼、駭怕的時候,總喜歡持誦經典、經偈或佛號;但是...
早晚課是出家人在寺院裡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覺得,對出家人的生活來說,早晚課是必要的,必須的。在家學佛的...鳳凰網: 剛才宗舜法師也解釋了在從佛教當中如何來去理解災難,一個劫這個詞語,剛才也說到近期發生的日本大地震,讓...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口氣難聞,口氣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交際。那口氣重該怎麼辦呢?有哪些去除的方法?下面就來具體的了解一下。 1、茶葉...
佛在世的時候領上比丘們去乞食,乞食不能超過七家。有時候乞到了,有時候甚至沒有。沒有乞到飲食,回來怎麼辦?那只...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宋西天譯經三藏法賢
上篇:【註音版】六字神咒經 | 下篇:【註音版】佛說分別佈施經 |
佛說出家功德經...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註音版】朝時課誦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大悲咒註音版
【註音版】普庵咒
【註音版】六字神咒經
【註音版】佛說解憂經
【註音版】六字神咒經
【註音版】觀虛空藏菩薩經
【註音版】善生經
六度集經
佛語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中阿含經
佛說佛印三昧經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菩薩處胎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佛教詞典】境界差別
【佛教詞典】五百幼童聚沙興塔

找回那份迷失的心與愛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愚人與智者之區別

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推薦】把快樂的果報迴向淨土

中國人的四大傳統智慧
聖嚴法師《聞聲救難,度一切苦厄》

【推薦】為什麼要做早晚課?能得到什麼利益
宗舜法師:佛教相信2012會到來嗎

四十八大願——(第22願)菩薩一生補處
五種食物助你去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