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印光大師校印本)...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整理並註音。句讀及註音僅供參考。特此說明。...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佛說寶生陀羅尼經...十二佛名神咒...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緣起經...思益梵天所問經...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入法界體性經...佛說四輩經...佛說菩薩睒子經 安公錄中闕譯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比羅勒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及眾菩薩、國王、大臣、人民...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欝鞞羅(摩竭附邊)水岸上,獨在樹下初成等覺。彼時,有計...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華嚴經關脈義記 夫以三乘漸次究之者可測其津涯。一乘圓融尋之者莫知其源底。良以稱性之說窮法界而遍十方。無盡之談周...虛空孕菩薩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佉羅坻迦山古昔神仙所居之處,與大一切比丘眾俱,度...淨業知津 靈岩山下寶藏僧 悟開 述 世間稱為苦海者。因其苦處多而樂處少也。雖有樂處。終不免苦。其實世間。純是一...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佛說興起行經序 所謂崑崙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山皆寶石,周匝有五百窟,窟皆黃金,常五百羅漢居之。阿耨大泉,...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國伽耶山祠,與大比丘...【三災之頂】 p0186 瑜伽二卷五頁云:復有三災之頂。謂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從義撰。又作四教儀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儀科解。闡解諦觀之天台四教儀。今收於卍續藏第一...
問: 經常有人講,念佛或誦經,功夫成片才能有作用,請問一下,怎樣做才能夠功夫成片? 仁淸法師答: 功夫成片可以說...
每一個因緣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順境才修學。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順境有順境的修法,叫順逆皆方便。每一個因緣都...人的一生,不論是誰都會遇到許多挫折,但是不管怎樣,你都要善於用微笑營造讓人心情愉快的環境,千萬不要擺出一幅冷...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恐怖是怎麼招感來的?恐怖是業,貪求名利,貪求財富,患得患失恐怕得不到,得到又怕失掉。 你的...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為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始...
感應的事相、事蹟,可能我們還多多少少會感受到,叫感應之跡。一般感應之跡會談到六種形態的感應。 顯感顯應。這個顯...
無論出現何種心境快樂或不快樂,都別在意,我們應經常提醒自己:這是不確定的。 人們通常不太考慮這是不確定的,但唯...
問: 師父,在佛學的講座裡面經常有這樣的詞不要執著,那麼年輕人在學業、事業上,都有很多的想法,進取的心,所以我...
美國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把生氣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質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觀察其反應。剛開始時小老鼠表現...
經文: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
中國向有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之說,側面反映出中國所有佛教宗派中,就普通老百姓來說,淨土宗影響最廣泛。很多老...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會走,又沒人教養他們,三四十年來東跑西奔,沒有...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宋北印度三藏沙門施護
上篇:【註音版】佛說八大菩薩經 | 下篇:【註音版】佛說八佛名號經 |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耶離國獼猴林中青蓮池精舍。與大比丘...
【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佛說十善業道經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註音版】佛說寶生陀羅尼經
【註音版】十二佛名神咒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註音版】佛說護諸童子陀羅尼咒經
【註音版】緣起經
【註音版】思益梵天所問經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說隨願陀羅尼咒(白衣大士咒)
【註音版】入法界體性經
【註音版】佛說四輩經
佛說菩薩睒子經
佛說梵志計水淨經
【註音版】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
華嚴經關脈義記
虛空孕菩薩經
淨業知津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興起行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佛教詞典】三災之頂
【佛教詞典】天台四教儀集解

怎樣做才能夠功夫成片

三個方面檢驗是否已離開妄想
微笑就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害怕恐怖是如何招感來的
出家人姓「釋」的由來

佛陀的感應之道

快樂或不快樂,這都是不確定的

既不執著又能精進,這個矛盾怎麼處理
【推薦】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份暴躁與氣惱

百喻經·認人為兄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