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無量壽經》云:‘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請問‘若欲’是動了妄念嗎?若真有起心動念,五欲的其他四欲亦會起現行嗎?

答:這是屬於初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時間不久,他還有這個習氣,習氣一現行,境界就現前。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無不是隨心所欲,所謂是‘心想事成’。這是食,其餘的還有財色名利種種慾望,會不會現前?可能會現前。現前會不會造業?不會造業。為什麼?一現前,立刻就知道了,就覺悟了,所以見色聞香的境界就消失了。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斷習氣快,原因在此。

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如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環繞在你的周圍,不管你起什麼妄想,他們都有方法幫助你。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環境好,那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

我們修學有疑惑,一定要清楚,因為‘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我們對於世尊、彌陀及這些諸大菩薩決定沒有疑惑,對於我們的道業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有疑要問,要斷疑生信。

問: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請問佛菩薩是否也是如此?‘一切法從心想生’到底應如何想,或是不想?

答:你若不想就是修無想定,果報在四禪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你定功成就了,能伏住妄想,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來,你伏不住就墮落了。我們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妄想很多,怎麼辦?佛菩薩教導我們想善不要想惡,因為想惡與三惡道感應,想善與三善道感應。

一切法從心想生,想貪瞋癡就是餓鬼、地獄、畜生,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報。由此可知,佛菩薩為何教我們念佛、想佛?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將來果報在極樂世界,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從心想生。凡夫學佛沒有第二個方法,決定要隨順經典的教誨,佛教導我們做的決定要遵守。

念佛決定要修十善業,《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就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觀經》的‘淨業三福’是學佛的基礎。世尊教導韋提希夫人,就是教導我們大眾,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她紮根,把修學的基礎打好。‘淨業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不受三皈怎麼行?不受三皈,不受五戒,就自以為是,那是貪瞋癡慢在作祟,這是嚴重的煩惱。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謙虛,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我們要從謙敬中去學習。

問:請問‘塵沙煩惱’與‘無明煩惱’是什麼?

答:‘塵沙’是比喻,比喻數量多。你的煩惱太多了,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你要是用計算機去算,算不出有多少煩惱,所以比喻作塵沙。‘無明煩惱’是對於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瞭。這些事情本來是明白的,明白這些理事、性相、因果的人,就稱作‘佛菩薩’,不明白的人就稱作‘凡夫’。

問:《無量壽經》證信序的‘眾成就’提到:‘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經文中沒有提到無色界天,請問無色界天是否參加這個法會?

答:無色界天不能參加這個法會,因為它是佛經講的八難之一。無色界天也稱作‘長壽天’,人住在這種天裡面,什麼都不想學,佛來了也不理。這種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沒有佛法,所以屬於八難之一。‘八難’是指遭什麼難?沒有聖賢人教導。因此,無色界天沒有參加法會。

問:弟子對《楞嚴經》的一部分內容始終弄不明白,即是富樓那問佛:‘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無狀忽生山河大地’涉及世界最初起源,請問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如果不是,那是什麼?如果是,豈不是有佛無狀而生山河大地?修成佛豈不又有無明產生?經文中解釋‘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問題說金礦雜於精金,不能同‘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比較,金礦雜於精金已經不明瞭,非為妙覺覺明如來心,請開示。

答: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你可以詳細去讀第四卷,這段經文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為他解答。經文若是念不懂,你可以去研究註解。《楞嚴經》註解最著名的,古時候的代表是宋朝《長水疏》和明朝《楞嚴經正脈疏》。近代人對《楞嚴經》的著述也有十幾種,而以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比較通俗,《楞嚴直解》比較扼要,這些著述都可以做參考。

問:《無量壽經》云:‘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請問意思為何?

答:這兩句經文,前面一句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事實真相中,我們應該如何做?佛菩薩絕不消極,決不是‘一切如夢幻泡影’,什麼都不做了。而是‘恆發弘誓心’,恆是永遠沒有間斷,弘誓就是四弘誓願。菩薩在修學時,弘願永遠在推動他,即使成佛之後,弘願也不間斷,這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有許多人誤會學佛是消極的,而佛法絕不消極,佛法是無比的積極。佛教菩薩勇猛精進,從什麼地方精進?就是誓願精進。在沒有成佛之前,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是自利利他;成佛之後,自利圓滿了,就純粹為利他,利益一切眾生,哪有消極?如果釋迦牟尼佛消極,他就不必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教化眾生。由此,我們能體會到佛法積極的一面,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決不是自悟就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何以還要積極的發弘誓願?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有的眾生沒有覺悟,我們要幫助眾生覺悟。就像這個身體局部麻木了,我們要不要幫它治療?譬如你的腿麻木了,你的手當然會替它揉一揉。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沒有條件的,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而眾生有分別,不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所以分自分他,就錯在此地。

‘心性幻化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從哪裡來的?《華嚴經》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是心性變現出來的。芸芸眾生和太空中的無量星球,從哪裡來的?‘根身影現國土眾生’,就是根身變現出來的。你真的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就開悟了,才知道‘心性虛空法界一體,根身國土眾生不二’。你的慈悲心就像諸佛、法身菩薩一樣,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還需要別人來求你嗎?《無量壽經》云:‘作眾生不請之友。’哪裡還要人請?要人請,你就不慈悲了。所以,‘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是這麼來的。

這當中的事與理,我們都要清楚,自己的願心才發得起來。否則,天天念四弘誓願,念的是佛菩薩的,自己的四弘誓願沒有念出來,就得不到一點利益。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願念出來,才是真實功德。

問:請問‘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兩句話的意思為何?

答:講得比較深遠,‘生則決定生’是你的境界提陞。‘去則實不去’,因為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不是二,你往哪裡去?《中觀論》說‘八不’,就是形容這個事實真相,如來果地上如是,凡夫亦復如是。六祖說:‘不一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講的,差別何在?差別是佛覺悟,知道是不二,眾生偏說是二。這是因為眾生的觀念、思惟違背了事實真相,所以稱作‘凡夫’。眾生與佛的差別在於迷悟,除迷悟之外,一切體、相、作用都無差別。

這個我們現在體會不到沒有關係,要慢慢在修行功夫裡面證實,這不是文字、言說,是要自己親證的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就很難懂。雖然自己沒有這個境界,但總希望有一天能契入這個境界。實在沒有辦法證得,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保證能入這個境界,而且非常快速。見了阿彌陀佛就懂了,沒見阿彌陀佛,要靠自己修行功夫,實在是不容易,因為你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才會懂。你今天不懂,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悟門、智慧。

問:《無量壽經》說:‘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至‘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無量壽經註解》中提到,‘義寂雲,但望勝樂,劣樂為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為粗苦等,雖名為苦,非苦受也。’請問其義理為何?

答:這含義很深,實在講,苦樂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如果人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受是平等的,在極樂世界沒有樂受,不會感覺得快樂,在阿鼻地獄也不會感覺得有苦受。為什麼?你的心是平等、清淨。凡是有苦樂之受,這是凡夫,不是聖人。佛講經隨順凡夫境界來說有苦樂,如果隨順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清淨寂滅。

《仁王經》講五忍菩薩,最高的境界是寂滅忍,寂是寂靜,滅是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滅了,哪裡還有苦樂?我們就以禪宗惠能大師所說的例子來講,‘苦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會嗎?如果入不二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不是華藏世界、是不是極樂世界?再問問你,這個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獄、是不是餓鬼法界?你從這個地方去參,才能懂得真實義。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到最後佛告訴你,佛法也不能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門,契入一真法界。

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這個地球真有,極樂世界也真有,一有一切有。阿鼻地獄是不是真有?真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歷歷不爽,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無量的不同時空維次,它確實有。假如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都放下了,這境界有沒有?還是有,雖有但沒有障礙,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變成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一,所以《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就是無障礙,‘多’就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所以,覺悟的人在樂沒有樂受,在苦沒有苦受,不是沒有苦、沒有樂。

我們何以有苦樂受?因為執著有個‘我’,我受了。‘我’是什麼?‘我’是一個抽像的概念,不是事實,在《百法》裡面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你執著這個抽像的概念,就有苦有樂,就有迷有悟,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所以,雖然知道萬法皆空,我們還是要斷惡修善,還是要破迷開悟。

問:請問‘諸法空相’如何理解?

答:‘諸法空相’的意義,就是說一切法都沒有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現的幻相。相有,但不是真實的。真妄的定義:永恆不變的就是真;會變化的,無論變化的速度快慢,都不是真實的,就是妄。明白這個定義,我們就曉得人身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會變化,它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衰老,所謂是青春不駐。

人是空相,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不例外,因為山河大地、星球,乃至太陽系也有毀滅的一天,不過它的速度比較緩慢。所以,一切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變遷,不是真實永恆的存在,這種現象就稱為‘諸法空相’。

問:請問‘真空妙有’和‘一真法界’有關係嗎?

答:有關係。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說法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如果我們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證得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就是大乘法講的‘入不二法門’。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不二的意思。‘色’就是妙有,‘空’就是真空,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問:請問‘無我’、‘自性’意思為何?與天主教信仰有何異同?

答:佛法說‘無我’,是無一切眾生執著的‘我’,沒有這個‘我’,只有真我。大乘佛法講‘四淨德’,就是‘常、樂、我、淨’。‘常’是一般人講的永恆、永生;‘樂’是一切苦都沒有了;‘我’是自己能作主,自己能自在。譬如,你希望年年十八歲,但是做不到,因為會衰老,你就沒有‘我’。佛法裡面得大自在,那是真我。‘淨’是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清淨,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性德。現在這個相變了,佛說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念頭,我們的心不善,把本善的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

境界確實是隨心轉的,今天這個環境如此污染、不善,如果我的心清淨、純善,我居住的環境就是清淨、純善的。他的心不清淨,行不善,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會變現虛幻的法界,他在裡面就會受苦受難。佛菩薩的心純淨、行為純善,即使在地獄裡面,他也是住一真法界。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三衣一缽,天天去托缽,實際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雖跟我們的身體同住,境界、受用完全不相同。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比如說我們幾個人在一起,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有人生活很歡喜,有人生活憂悲苦惱,所以境隨心轉,這是真的。

由此可知,境不是真的,身也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離念的,我們還會起心動念,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現前,用智了,你就是法身菩薩。

十法界裡面,都是用妄心,到一真法界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永遠住一真法界。但是他們可以應化在十法界裡面,雖然應化,應化身還是住一真法界,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都要懂得。

與天主教的信仰有沒有異同?不一樣,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我們觀察天主教的修行,他沒有離欲,就是沒有離開財色名食睡,沒有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沒有離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由此可知,可以肯定他沒有離開六道輪迴,而是生到欲界天。如果不斷五欲六塵,他在欲界天;五欲六塵斷了,心地清淨,財色名食睡的觀念沒有了,就生色界天,但還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