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請問思考屬不屬於起心動念?

答:思考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念頭有淨、有染,有善、有不善,其中差別很多。與性德相應的善念是健康的,與性德相違背的念頭是不健康的。學佛的人要常想佛的教誨,將佛的教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個很重要。做到之後會有悟處,對佛的教誨就有更深更透徹的理解,這是智慧現前。解能幫助行,行又能幫助解,解行相應,解與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如是。

問:請問人是怎樣來的?世界是怎樣來的?

答:這個問題很廣,不是兩個小時能講得完的。你想知道,可以去看《楞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如果你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實在是不太容易。我勸你把這個問題放下,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給你講得很詳細。

問:請問人有靈魂嗎?靈魂在人體的哪一部分?

答: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晚上睡覺會不會作夢?你那個夢是在哪個部位?是在頭上、眼睛上,還是在手上、腳上?從作夢就能肯定靈魂存在。靈魂離開身體,就像這個人作夢去了,不會再醒來,就這麼回事情,它到另外一個空間去生活了。你懂得這個道理,人有沒有死?沒有死,死是你的靈魂離開這個身體到另外一個境界,去找另外一個身體。

此地又必須跟諸位解釋,魂不靈。如果魂是靈的話,你來投胎一定會投胎到帝王將相之家、富貴之家,一出生就享福,那多自在!你為什麼投在一個平常人家?為什麼到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由此可知,它不靈。它究竟是什麼樣子?魂是迷惑顛倒。你要不相信,你細細去思惟,晚上作夢,在夢中的頭腦,決定沒有清醒時這麼清楚。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夢境裡迷,醒過來頭腦清醒。

人神識離開身體就跟作夢一樣,所以是迷魂,不是靈魂。孔老夫子講了實在話,他在《易經·系辭》裡說:‘遊魂為變,精氣為物。’魂是什麼?速度很大,到處飄蕩,不穩定,說遊魂與佛法講的神識的狀況非常接近。

問:人之初,還沒有到人間來,請問到人間的意義是什麼?

答:經上有解釋,‘人生酬業’,過去造的業,現在要受果報,所以來六道受生。我們講投胎、來受這個身,有兩個原因:一是來受果報的;另外就是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示現度化眾生的。

問:世界上所有生物都有感性,不只人類有靈性。請問靈性是從哪裡來的?

答: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靈性是本具的,不是從哪裡來的。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是本具的,這才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你講的‘靈性’。

你說一切生物都有感性,這個‘感性’,以佛家而言,在動物(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植物、礦物(無情眾生)稱為‘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本具的,沒有來去。

確實每個人的靈性有高低不同,最高的是佛菩薩的靈性,我們跟他相比就差遠了。這個原因何在?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的靈性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靈性沒有了,變得很弱,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摻雜在靈性裡面,把靈性搞得不靈了,就這麼回事情。佛苦口婆心教化眾生,教的就是這個。只要我們哪一天覺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圓滿的靈性就恢復了,這個恢復就稱作‘成佛’。

問:請問何以佛經中重複的字句很多?

答:佛法的教學不怕重複,不斷的重複,多次的重複,不厭其煩的重複,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沒有開悟。‘重複’是中國人所謂‘苦口叮嚀’,這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明白之後,才真正知道要感恩。如果不是一再的重複,我們非常健忘,一轉眼就忘記了。千叮嚀,萬囑咐,我們都回不了頭,這才曉得自己業障多麼重。

‘業障深重’,這句話我們聽了很多,但是並不理解。若真正能體會到一些,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回頭的念頭也會生起,真正想去依教奉行。

中國古人不喜歡繁複,這跟印度人不一樣,印度人是不斷在重複。中國的言語文字講求簡要詳明,正因為如此,中國開悟的人數比不上印度。上根利智用點到為止這個方法行,但是對於中、下根性則不得力。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佛在印度講經用這套方法,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問:有些同修經常請其他法師來講開示,我不願意去聽,也勸人不要去聽,請問這個作法對嗎?恆順眾生如何講法?

答:如果我們修學確實開悟了,所有眾生講經說法,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邪法,都可以去聽,邪正一定要辨別清楚。雖然他講的與我們修學的法門不同,我們也應當去,這是莊嚴道場。讓初學的人看到道場聽眾很多,增長信心。甚至於初學講經的人說的是正法,我們也應當要莊嚴道場,這是正確的。如果自己功力不夠,聽別人講其他法門,自己心裡做不了主,就不可以去聽。你沒有定力,修學沒有基礎,這種狀況你不去是正確的。

‘恆順眾生’是普賢十願之一,這是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也應當要學習。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切都隨順別人。在隨順的時候,一定要觀察清楚,若是善法我們就隨順,若是惡法就不能隨順。隨順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問:生命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請問是否有個定數?若有,是誰確定這些定數?

答:生命確實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既然不增不減,哪來的定數?你要是以為有個定數,就又打妄想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真相大白,你才完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心裡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障礙,障礙我們見道。何謂見道?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何謂定數、不定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有現象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幻化的,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念頭就沒有了。

生命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佛家不稱‘生命’,稱‘神識’,中國人講‘靈魂’。六道眾生隨著業力去投胎,舍身受生。佛家講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也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但是這個虛妄,你必須轉八識成大圓鏡智才能真正了解;沒有轉八識成四智,你還是免不了墮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只是程度上的淺深差別。由此可知,修行證果確實不容易。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才能超越六道;沒有分別,就超越十法界;到最後沒有妄想,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

佛教我們破妄想、分別、執著,法相宗講理講事非常微細,這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你喜歡想,就出很多題目讓你想,想到最後你不想想就放下了,這用的是‘思盡還原’。習慣用頭腦、用思惟的人,相宗教你拚命去想;不喜歡用腦筋的人,不喜歡想的人,淨土宗教你不要想。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教學的方法都不相同,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一切放下’,這才能見到事實真相。

問:我在學校教‘聲學’時,常舉經典中佛說‘聞性’的實相,與物理學中的‘聲學’不一樣。請問這樣算不算誤導眾生?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深。佛家講的聞性,是《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菩薩從凡夫修行成佛,就是用聞性的功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如果你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一定要讀《楞嚴經》,要在這部經典上下功夫。跟聲學有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都必須辨別清楚。

‘反聞聞自性’是一種很高的修行方法,一般人決定做不到。實在說,這是禪宗高級的修行法,不是普通的修行法。你能夠了解更好,不了解就勸人老實念佛。用音聲也很好,古德常言:‘佛號從心裡生起來,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個方法很能攝心,與聲學也有一些關聯。

問:從畫像上看,佛菩薩的身體也像有血有肉的凡人身體,請問何以會不生不滅?

答:你看的畫像、塑像是有生有滅,佛菩薩的應化身也是有生有滅。阿彌陀佛雖然壽命很長,將來還有入滅的一天。阿彌陀佛入般涅槃時,上午入般涅槃,下午觀世音菩薩就補佛位,示現成佛,誰說沒有生滅?

不生不滅是講法身,‘法身’沒有生滅,‘報身’有生不滅,‘應化身’有生有滅。西方世界講佛有四土,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還是有生有滅。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有三身,我們的肉身是應身,有生有滅;我們的報身有,但是沒有證得;我們的法身也有,也沒有證得。法身是我們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在眼稱為‘見性’,在耳稱為‘聞性’,見聞覺知,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不生不滅。

世間人也說‘精神不滅’,精神與肉體合一。但是肉體有生滅,精神不滅。我們看外國討論輪迴的書,他們說‘靈魂’,靈魂是不生不滅的。‘靈魂’就像駕車的人,‘肉體’就像車,你千萬不能把車當作自己,否則就錯了。車走了幾十萬里,不能再走了,丟掉再換一部車,就是‘投胎轉世’。這個身不要了,再換一個身。身有生滅,靈魂沒有生滅,這種認知比一般凡夫高得多。可是佛法告訴我們,靈魂還是有生滅的,真正沒有生滅的是靈魂的性,在佛法稱作‘心性’,這是不生不滅。

問:請問‘知見立知’與‘作觀’有何差異?如何區分?

答: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講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個大問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我們初學的人對於這一句的意義很不容易理解。如果要講這四個字,兩個小時都講不清楚,你最好先讀《楞嚴經》,有了基礎之後再來問。

問:法師說:‘隨緣是指隨順佛法的道理,而非隨順人情。’這是一個充滿人情的社會,如果隨順佛法而不隨順人情,往往不盡人情,使周圍的人離你而去。佛法不離世法,佛法不壞世法。佛法求明心見性,世法追求五欲六塵,請問這當中是否互相矛盾?

答:佛法不壞世間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會不順人情?不順人情不是佛法,佛法是順人情。以智慧順人情,他不迷,那是佛法;以迷情順人情,那是世法。世間人不能通情達理,迷惑在裡面,跟佛菩薩不能相比,所以世人必須要學佛。佛法就是我們實際的生活,佛法應用在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才真正得到幸福美滿。若學佛是不近人情,把人都得罪了,讓人遠你而去,這是不通佛法。

惠能大師講:‘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懂得世法與佛法是一不是二,才真正了解佛法。既然是一,為何又分世法、佛法?就是覺、迷而已。覺,世法就是佛法;迷,佛法就是世法。佛說:‘迷悟不二。’為何說迷悟是一不是二?事是一樁事情,迷是它,悟也是它,所以迷悟不二。法有沒有改變?沒有。迷,法也不會變成迷;悟,法也不會變成悟。諸位細細參這個道理,離心意識參,才能將這個道理搞得透徹明白。

世間人追求五欲六塵,五欲六塵是不是佛法?覺了就是佛法。每天誦經、念佛、拜懺是不是佛法?迷了就不是佛法。世法、佛法在迷悟,不在事相。事相當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心。《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伐蘇蜜多女追求的是五欲六塵,就是貪瞋癡,那是佛法,因為他不迷,他覺。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有作天王、人王,有經商、做工,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全是佛法。

譬如,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前是一位小公務員,每天偷盜公款去放生,它是佛法還是世法?是佛法,因為他不迷。世法、佛法不在事相,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佛法;一念迷,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是世法。所以,世法與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

問:弟子曾聽一位法師在錄音帶中說,《大乘起信論》的要害是‘真妄和合’。《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造,一直為全世界歷代祖師、大乘行者視為寶典。請問他的批評是否不當?另外,這位法師在說禪的錄音帶中,忽然機鋒一轉,說:‘到底是哪一位祖師說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他說:‘不變怎麼能隨緣?祖師怎麼會說這麼沒有開悟的話,以致後人都照樣學著說了。’弟子在學《彌陀經疏鈔演義》時,見蓮池大師及一些大德也常說這句話,請問到底是祖師不開悟,還是法師貢高我慢?

答:我們對這些人的批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他批評得恰當不恰當,與我們修學都沒有關係,關鍵在我們自己對於大乘經論有沒有信心。你的話說得很好,歷代祖師大德都非常重視《大乘起信論》,我們看許多祖師大德的著作,有很多引用這部論典的文字;由此可知,它得到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認同,這是決定沒有錯誤的,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

這句話不但是祖師說,佛菩薩也常說。我過去講經把這兩句話又加了兩句,我說了四句。古人只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又加‘隨緣隨著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是四個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佛教化一切眾生,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能應機說法,隨類現身,但是他不變,這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不變不隨緣’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是不變不隨緣,他們不度眾生。凡夫是‘隨緣隨著變’。你們想想,我有沒有說錯?

我也沒有開悟,所以說這個話與開悟與否沒有關係,不要去執著這些,知道這是四個不同的境界就好了。我們今天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隨緣,隨緣裡面學不變。學什麼不變?真誠心不變,清淨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順境裡不變,逆境裡還是不變,這是真正會用功。

問:從漸進法門改為圓頓法門,說圓頓法門高,成就快。請問對嗎?

答:這個說法沒錯,問題是你能不能頓得了?初學佛時,我的老師也告訴我這件事情:‘圓頓是快、是好,一步登天,但你一步要能上得去,若上不去掉下來,粉身碎骨就摔死了。’所以,學佛是兩條路,一個是漸門,就好像走路一樣,慢慢走。好比上五樓,你爬樓梯一階一階往上升,這很慢、很累。你要是有武功,從樓下一跳就上來了,行!問題是你有沒有圓頓的功夫?如果真有這個本事,成就很快。沒有這個本事,老老實實爬樓梯,登上一級就有一級的成就,這是老實修。

問:教下不能談般若,一談般若必墮地獄,請問為什麼宗門可以談般若?般若本不可思議,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一直是隨心應量的方便說,佛也是無說的。所以,教下不談般若也是方便說,非真般若,若說是在說真般若就是謗法,當然要墮地獄,請問對嗎?

答:自古至今,教下的法師講《金剛經》、《心經》、《般若經》的人很多,這是事實。但何以古大德有這些說法?諸位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明白了,裡面有詳細的解答。

江居士一生研究般若,他是屬於教下,不屬於宗門,他是念佛往生淨土。他在《講義》裡說得好,般若不是不能講,如果不能講,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般若,這二十二年不是害死眾生,都讓眾生墮地獄嗎?那佛就有罪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江居士講,般若要講就要講得詳細,不要讓人聽了誤會,道理在此。如果講得不透徹,讓人產生誤會,這是有過失,這才墮地獄。

民國以來有兩位大居士,專門在般若方面下功夫,一位是江味農居士,他在《金剛經》上一門深入,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另一位是周止庵居士,他也是一生專攻《般若心經》,也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他們是我們最好的模範。江味農居士有《金剛經講義》,周止庵居士有《心經詮註》,都是般若權威的註解。

問:當年魔王波旬對釋迦牟尼佛說:‘末法時期要將魔子魔孫放入佛門來破壞佛法。’請問波旬為何會墮落成魔王,有什麼好的方法使魔王早日改邪歸正?

答:方法不是沒有,完全在自己的修行。一念正,妖魔鬼怪都成佛;一念邪,諸佛菩薩都變成妖魔鬼怪。實際上,外面境界是無佛亦無魔,這是向上一著給你講真話。佛跟魔從何處現的?從自己心裡現的。魔王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自己能改邪歸正,魔也來護法,就像魔王波旬當年也是世尊的弟子,也護持佛法。這裡面的業緣非常複雜,要想了解詳細的狀況,可以去讀《楞嚴經》,裡面講得很詳細,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今天這個世界法弱魔強,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追溯到一百年,也就是佛法逐漸衰微了,講經說法的人少了。在往年,學佛出家真正是修苦行,生活過得比一般人苦。如果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現在沒有人願意出家,還願意出家的是真有道心。現在寺院的生活太富裕,錢太多了,妖魔鬼怪一看有利可圖,也都來出家。他出家不是來修道,而是來享福,他覺得寺廟賺錢容易,做這個行業,頭可以仰得高高的,別人跪著把錢送來,真的比做任何行業都好,所以這些妖魔鬼怪就來了,這些都是沒有道心的。魔如何能破壞佛法?佛門裡不能堅持祖師大德的傳統教誨,所以招惹這麼多妖魔鬼怪進來。真正修苦行的人,誰願意到我們這裡來,請他在我們這裡吃一餐飯,他都覺得難受,他會來嗎?一定要懂得此理。

新加坡前任總統曾經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淨宗學會’來參觀,中午與我們一起吃飯。他說:‘你們十幾、二十道菜,我每一餐才五道菜。’現在我們是多大的福報,超過釋迦牟尼佛太多太多了。釋迦牟尼佛當年托缽,只可以托七家,七家托不到要回去懺悔:‘今天為什麼沒有人供養?是自己修得不好。’從前出家人過的是什麼生活,想想今天出家人過的是什麼生活。從前出家人發的是什麼心,現在出家人又是發的什麼心。我們從此地仔細觀察,魔來擾亂的原因就不難明瞭。

問:有人說都看破了,就是放不下,認為看破比放下容易,請開示。

答:‘都看破了,就是放不下’,還是沒看破。如果真看破,沒有放不下的。凡是沒有放下,決定是沒有看破。說老實話,放下容易,看破難,豈有看破不能放下之理!

佛法,就如同孫中山先生講的‘知難行易’。我初學佛的時候,跟章嘉大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到底是知難還是行難?是知難行易。如果你能透徹了解,凡夫成佛就在一念之間,你就曉得多麼容易!可是你要是看不破,那就太難太難了。

問:佛是常住於寂滅法忍的境界之中,當眾生有感時,佛就有應,這是自性起用。請問當眾生無感之時,佛所住的寂滅境界和阿羅漢的寂靜涅槃有何不同?

答:這當然不同!眾生的感應,不是我們想像‘人家有感,我們就有應’的想法,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佛的應連痕跡都找不到,所以說不可思議。如果有一點點痕跡存在,那是凡夫,不是聖人。不但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感應是不可思議,連菩薩、阿羅漢的感應也都不可思議。

感應,是從人的思想、理念來講的,實實在在是沒有辦法形容的,所以才說個‘感應’,實際上連感應二字都無法形容。古人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才講到了真實,也就是大乘經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是如何,我們永遠無法想像,這是實在的。

問:請問佛為何要帶惑潤生,在如來果地上不能度眾生嗎?

答:因為佛在果地上沒有形相,眾生接觸不到,所以佛在如來果地上不能度眾生。因此,佛要度我們這些人,一定要示現在人間,變現人身跟我們在一起,才能教導我們;佛如果要度畜生,一定也要現畜生身。《楞嚴經》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是隨心應量。《普門品》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現身就無法教化眾生,要教化眾生,現身是一種手段。

問:請問如何能盡快見到實相,是否見到實相後才能真信佛?

答:你的話說得也有道理,見到實相之後的確是真信佛。什麼人見到實相?《華嚴經》講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見實相,也稱為‘發心住菩薩’,他真信。天台大師講,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六道凡夫是觀行位。但是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同,善根特別深厚的,譬如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那是頓超,他是從初發心一超就接近實相位。他學佛只不過三年多,就有如此殊勝的成就,這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他沒有妄想、雜念、疑惑,對老師有決定的信心,所以成就快速。

問:大陸的《禪門日誦》寫著:‘收徒皈依有吉凶禍福之日’,請問是否正確?

答:《禪門日誦》寫的這句話,在佛陀經論裡面沒有依據。佛經說:‘境隨心轉’,如果心地善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們要心轉境界,而不是境界轉心。若選擇吉日良辰,我們的心就已經被境界轉了。

問:請對‘法’開示。

答:六塵是六根起用的對像,眼所見的都稱作‘色’;耳根起作用的對像都稱作‘聲’;意根,意是念頭,念頭所念的對像都稱作‘法’。法塵與眼耳鼻舌身五塵所對的,有無關聯?有,五塵落謝影子就稱作‘法塵’,所以法塵的境界太廣了。我們眼睛看到之後,心裡落印象,你還在想,就稱為‘法塵’。譬如你去看電影,離開電影場了,電影裡面的那些畫面還在你心裡活動;你去聽音樂,離開音樂廳了,你還想著那個韻律,這些都是法塵。除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所對的這五種對像之外,心裡面所攀緣的也統統稱為‘法塵’,如夢中與定中的境界,也全都是法塵。

何以稱為‘塵’?塵是污染。譬如這張桌子,三天不擦就有灰塵,這些東西就跟灰塵一樣染污了心性,所以稱為‘塵’。我們六根對外面六種境界都能清楚而不被污染,就成功了。無量無邊的法門,雖然方法不同,但是修清淨不被污染的目標卻完全相同。你能不被污染,這是定成就了;你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慧成就了,這就是定慧等學。若被污染了,定慧沒有了,那是煩惱習氣。

佛說‘煩惱即菩提’,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心地清淨,煩惱就轉變成菩提;心地被污染,菩提就轉變成煩惱。生死與涅槃也是一不是二,覺悟了,生死就變成涅槃;迷惑了,涅槃就變成生死。所以,世法與佛法,眾生與佛,無非是迷悟一念之差而已。

問:有一副對聯,上聯是‘火宅原佛國’,下聯是‘淤泥真見出蓮花’,請開示。

答:‘火宅’跟‘淤泥’都是形容六道,是講我們現前苦難的世界。‘火宅’是《華嚴經》講的三界火宅,火宅原來是佛國。‘淤泥’是講六道輪迴。‘真見出蓮花’,諸佛如來是蓮花國土,蓮花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它在何處?就在此地,原本就沒有離開。何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火宅、淤泥?我們的心不清淨,就像《華嚴經》講的愚癡、染濁,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達到了極處。如果每個人都能覺悟,將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癡慢統統都斷除,現在這個國土就是清涼世界,就是極樂佛國。眾生與佛的差別是一念之間,如何將火宅、淤泥變為佛國土?只要你一念回頭,覺悟了,就知道無佛無眾生,無娑婆亦無極樂,它是平等真法界,你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

問:《金剛經》強調空,《無量壽經》強調有,請問如何不落兩邊而行中道?

答:空有是一,《無量壽經》與《金剛經》是一。若看成二法,惠能大師說:‘空有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想想這句話,二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佛法,你若存在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佛法,是世間的學術。今天許多人將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因為他用的是二法。‘一’是什麼?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才有分別、執著,就已經落入二、三了。

問:近代學者梁漱溟將地藏三經中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判為偽經,僅有《地藏菩薩十輪經》是真的。因為他們根據譯者的出處,在大藏經中確實查不出譯者曾經譯此二部經的證據。請問這樣判別對否?

答:這是學者們的判法。現在末法時期去佛時遠,學佛人所依據的是大藏經。大藏經裡面有的,我們可以學習;若大藏經裡面沒有的,就靠不住。因為經典能入大藏經,是要經過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審查,他們認為這是真的,大家沒有意見,才能入大藏經;如果他們認為有問題,這部經決定不會入大藏經。

從前入大藏經的手續很麻煩,要經過很多人的審定,若沒有問題再呈送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所以大藏經是經過許多高僧大德的審查。今天我們依大藏經,至少要依《龍藏》以前的比較靠得住。現在人做的大藏經,是你跟我關係好,你寫的幾本書,我就編在大藏經裡面。這樣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就很難確定它是正是邪,是真是妄。

從前老師教導我們,要選經來讀誦、研究或講解,決定要選擇大藏經裡面有的;沒有入藏的,頂多是做輔助參考。做為主要參考的註解,也都是大藏經裡面有的。

對於世間學者,則另當別論,他有他的說法,我們不需去理會。如果你自己覺得有問題,不學這部經就好了。

問:請問唯識宗的創始人是誰?當代中有哪些高僧大德,又道場在何處?

答: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因為大小乘所有分派都是佛傳下來的。唯識是很繁瑣的學問,專門修學這個法門的人,在古時候的代表是彌勒菩薩。另外,無著菩薩、天親菩薩也都是唯識宗的大德。近代我知道演培法師對唯識有相當的研究,演培法師之後,我就沒有看到了,也沒有專門修學的道場。

問:請問佛菩薩的無念是什麼?

答:這個你無法了解,因為你到不了那個境界。凡夫修到無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為什麼?無明沒有破。真正到無念,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通達。如果問你,你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墮在無明。所以,千萬不要把無明當作無念。只要我們還有念頭,肯定是凡夫。我們的無念其實還是有念,你還有個‘無念’在。菩薩境界裡面,無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這才是性德現前。

問:盡虛空徧法界是一個共同體變現出來的,諸佛如來實際也是一個佛性,請問這種體悟是否正確?

答:正確。一切諸佛如來就是自己自性變現的,所以佛法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遍虛空法界,唯心淨土也遍虛空法界,所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問:請問燃燈古佛與毗盧遮那佛的關係,以及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的關係?

答:你不要分別、執著這些,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名號的建立是恆順眾生,就是看眾生的需要而建立的。

諸佛菩薩的示現,也是因眾生的機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實在講,一切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假名。譬如我們大家都是人,若有人說你是狗,你就不高興了。你想想,假如我們的老祖宗當年把我們稱為狗,現在叫狗不就很正常嗎?因此,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所以‘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號,執著名號是錯誤的。

《大乘起信論》教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態才能契入佛境界?有三個方法:第一、‘離言說相’,聽經不要執著言說,經本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既然言語不能執著,文字也不能執著,你要是執著文字就跟執著言語一樣是錯了。這只是一個工具,我們藉著這個工具契入真實相。第二、‘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佛菩薩名號都是名字相,你要懂得意思,但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第三、‘離心緣相’。

‘毗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徧一切處,就是自性徧一切處。所以,毗盧遮那是法身佛的名號,法身徧一切處,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沒有來去,沒有生滅,真的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講的‘八不’,這是法身,所有一切萬物都是這裡變化出來的,它是根本。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的法身是共同的,眾生與佛也是同一個法身。

‘盧舍那’是報身佛,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報身是講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證得法身,才能明瞭法身。沒有智慧,迷惑顛倒,就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證得法身。

‘釋迦牟尼’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相好。《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此,一切眾生與諸佛是一不是二。我們迷了,不知道是一體,分自分他,起無量無邊的煩惱,嫉妒障礙。這就是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宗門講迷失了自己本來面目。

‘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是專門對現前社會講的,這是教學的宗旨與目標。因為現在世間人對人沒有慈悲心,沒有愛心,而‘釋迦’是仁慈,就是教導我們對待別人要仁慈;‘牟尼’是清淨,就是對待自己要清淨。所以,佛沒有名號,是用教學的宗旨與目標作為名號。

在佛法講,這完全是一個,‘毗盧遮那’是法身,‘盧舍那’是報身,‘釋迦牟尼’是應化身,一體三身,三身一體。這個意思真懂得了,我們自己也是三身,與佛的三身也是一體。我們的法身與一切諸佛的法身一體,我們的報身與一切諸佛的報身一體,我們的應身與一切諸佛的應身也是一體。我們今天這個應身是業報的應身,佛菩薩是願力的應身,不相同在此地,所以佛自在,我們不自在,因為我們受業力支配。

業力從何而來?自己變現出來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出來的,是虛妄不實,本來沒有的。所以,一念覺悟,業就變成智慧,眾生與佛就是這一念的差別,眾生一念覺就成佛了。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覺悟。

問:有言‘眾生本來是佛’,何因緣故,復起一念無明,以致迷真起妄。所謂本來是佛,是指眾生本具之佛性也,以合眾生本已證得如來果地之佛果。又言‘眾生本來成佛’,此言又更甚難明瞭,所謂本來成佛,其關鍵出於‘成’字,既已成佛,卻又歷經修證之功夫矣,又復起一念無明?《楞嚴經》之喻,所謂‘木已成灰,不復為木矣’。請問‘本來是佛’與‘本來成佛’該如何解釋?

答: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解答,在《楞嚴經》第四卷。我們今天難在哪裡?我們沒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件事情縱然辯論一千年,辯論無量劫,都辯不清楚,而且這些辯論全是多餘,為什麼?本來沒有。

我們今天的問題產生在哪裡?執著一個‘佛’、一個‘眾生’。這問題怎麼解決?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事實真相立刻現前。還是六祖這一句老話,‘佛與眾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要從這裡入門。印宗法師是從這裡大徹大悟的,印宗問六祖‘禪定與解脫’,六祖的答覆是:‘禪定與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眾生、凡夫都是假名而已,這一關要是參不透,《楞嚴經》這一段經文,你也無法體會。佛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要說他一個字都沒有說,誰要是說佛說法,就是謗佛。那是真的謗佛,不是假的謗佛,因為佛確實沒有說過一句法。為什麼?本來沒有法,本來沒有佛,本來沒有眾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這幾句話很值得參究。

言語是有限的,思惟是有限的,事實真相是無限的,所以最高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時真相全體現前。今天就是佛來當面跟我們講,我們知道佛句句話都講得很清楚,但是我們的疑惑不能斷。原因何在?還是在我們自己有無明、見思、塵沙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斷,麻煩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不在佛那一邊。如果我們本身妄想、分別、執著淡一分,跟佛的教誨必定就接近一分;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斷了,跟佛就完全融成一體,然後才曉得盡虛空徧法界是一個自己。希望大家在這當中參究。

問:‘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請問菩提指的是自性嗎?這些花草在無明狀況下,沾上惡習氣的惡念,造的惡業,請問如何才能去除?

答:花草樹木也有靈性,《華嚴經》講樹神、花神、草木都有靈,但是要曉得花草樹木的神靈不是花草樹木本身,花草樹木成不了神,而是有神識附托在花草樹木上。好像房子一樣,房子不靈,什麼人靈?住在房子裡面的人靈。有些靈鬼沒有地方住,於是依附花草樹木,花草樹木是他居住的所在,所以我們就稱他為樹神、花神、草木神。靈性高的也有修行!佛法不可思議,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只要他有心求解脫,佛菩薩就會化身。他是樹神,佛菩薩也化成樹神為他們講經說法;他是花神,佛菩薩也能變成花神為他們講經說法,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可思議。

至於花草樹木成佛,《華嚴經》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是如何成就的?有情眾生證得無上菩提,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有情的菩薩成佛了,山河大地、草木砂石也跟著一起轉變成一真法界,是這個意思。這是大乘經裡面講的深義,也可以說為密義,一般初學很不容易理解,這確實是事實真相。

問:佛入大涅槃,請問是否還能回來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是久遠成就的古佛,他是正法明如來,為什麼還要倒駕慈航,不以佛的身份回來度化更廣大的眾生?

答:你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深入經藏就會明白了。諸佛菩薩現身不是有心的,如果想‘我想現什麼身’,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凡夫。佛菩薩從來沒有起心動念,他憑什麼現身?憑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因此,我們希望他用什麼身來度我們,他就現什麼身來度,是這個道理。

觀世音菩薩何嘗不現佛身?《普門品》云:‘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怎麼見不到佛現身?佛常常現身,無時不現身,無處不現身,只要把心靜下來,心與佛的教誨相應,就能體會到,也就是說心要靜到相當的程度,就能見到佛菩薩現身。最明顯的例子,過去有很多人入定,在定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也有人夢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但現在 越來越少了。定中是現量境界,夢中是意識變的境界,都能見到佛。所以,你有這些疑惑是對經論理解得太少了。

問:請問阿羅漢與菩薩的慈悲平等心有何分別?

答:阿羅漢與菩薩的慈悲平等心,有程度上的不同。我們從《金剛經》上可以得到證據,須陀洹已經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陀洹他證得了,他絕不以為我自己證得須陀洹果,如果自己以為證得須陀洹果,他著相了,他沒有證得。須陀洹不著相,但是須陀洹的不著相與阿那含、阿羅漢的不著相有程度淺深不同,所以阿羅漢比不上菩薩。但是菩薩也有等級,我們講大乘圓教,阿羅漢斷證的功夫跟七信位的菩薩平等;換言之,他的清淨心、平等心比不上八信菩薩,所以有程度上之不同。《華嚴經》講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有這四十一個階級,他們統統都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只是程度上有淺深不同,是從這個地方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