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從什麼地方改起?我常常提醒同修,過去念念都為自己,現在念念為眾生,這是個關鍵、關口,就從這裡改。從前樣樣是不如意,怨天尤人,現在知道回頭反省檢點,知道自己一生的際遇都是自作自受,佛家所謂是「回頭是岸」,真的回頭了。佛在一切經裡頭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老老實實把佛教誨做到。受是接受,佛在經上所講的這些教誨我接受了,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不但在事上不做,念頭都不生。佛教給我們不貪、不瞋、不癡,我們對於世間、出世間一切人事物,貪瞋癡的念頭都不起,這叫作觀。

但是煩惱習氣無始劫養成的,時時刻刻它會起來,會起現行。這種念頭才一起來,你就得用功夫對治,念佛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起來了,或者是貪心、或者是瞋恚心起來了,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名號取而代之,這叫真念佛,這叫會念佛,這個念佛功夫就有力量了。煩惱斷不掉,這一句佛號足足能把煩惱控制住,才冒出來,馬上就壓下去,這正是佛家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想起來了,覺是你的功夫,不能遲,第二念就壓下去了,這樣才能夠往生。這種功夫綿綿密密,認真去做;一不做,煩惱起現行,隨順煩惱。

功夫做久了,在一般同修們,如果你真幹,三個月就有效果,你會感覺得你自己身心愉快,煩惱雜念少了,智慧多了、增長了,六個月就有很顯明的效果。我們今天自己沒有長進,原因是什麼?沒做。一天到晚還是隨順煩惱,不知道用功,以為每天念佛堂念幾個鐘點,那行嗎?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真下功夫,真正放得下,真正提得起。放下貪瞋癡,提起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具足一切佛法,圓圓滿滿絲毫都不欠缺,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產生效果,才能夠得佛法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上講的「住真實慧」,這就是住真實慧,念頭才動,佛號就提起來,那就住真實慧了。觀行,「借事為觀」,實在講《華嚴經》末後那一大段,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講的「歷事煉心」,歷事煉心就是此地講的借事為觀。真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修觀。

……

底下講方等、名號,方等是講經的名字,普賢是講人的名字,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都可以借它來做觀行。我們平常念佛菩薩名號,這當中有沒有觀行?如果沒有觀行,念佛菩薩名號是「名字即」中念佛;如果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與無量覺相應,這就是觀行念佛。覺而不迷,阿彌陀佛名號,要從它的意思來說就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的意思,無量覺,念這句名號。念了之後,在這一天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要覺而不迷,真念佛了,你這一句佛號管用了。如果接觸六塵境界,順境起貪心,逆境起瞋恚心,那個佛號有什麼用處?豈不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嗎?管用、不管用就在你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能不能提起你的覺觀。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釋迦是仁慈,我們對人對物要仁慈;牟尼是清淨寂滅,對自己心地要清淨、要平等,清淨平等是對自己。時時處處根塵相接之時,能不能提起自己仁慈的心、清淨的心?果然能夠提得起來,你是真正念釋迦牟尼佛。所以諸佛菩薩的名號,怎麼不是我們觀行的方法、作觀的因緣?

……

我們今天是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用這四種方法來念。四種方法,你任選一種就行。實在講,最方便的是四種裡頭最後的一種,那一種就是諦閑法師傳給鍋漏匠的方法:「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點壓力都沒有,非常輕鬆。但是這裡頭雖沒有壓力,要有毅力,那就是你要認真,決定不能夠懈怠。如果一懈怠,你的功夫就失掉,你就不能成就,自己一定要認真。鍋漏匠之所以能成就,就是他不懈怠,他很認真的去念,所以人家念個三、四年,能夠站著往生。佛經裡面常講,菩薩唯一善根就是精進,鍋漏匠做到精進,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日夜都不放鬆。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好了什麼時候醒過來,馬上就念佛,這才能成功,這是四種三昧裡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