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在東林祖庭,我們一道來研討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亦是諸位同仁宿世善根福德所致。佛經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淨土難信,確是真實不虛的。人身之難得,釋尊以盲龜值木來比喻。譬如浩瀚無際的大海中飄浮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有一小圓孔。而海中有一隻盲龜,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很快又沉下去。當這只盲龜每一百年伸頭一次時,正好就伸進那塊漫無邊際漂流的木板的圓孔裡,其概率之低可想而知,而得人身卻比盲龜值木的幾率還要低,可見人身難得。難能才可貴,人的生命具有深刻的反省思惟與超越的意向,又不乏堅韌的意志力,堪為修道的法器。是故十方三世諸佛都在人道中示現成佛,乃至忉利天人都期望命終能生到南閻浮提,行作沙門。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一期難得的生命,在這一生完成了生脫死究竟成佛之大事。
在這個娑婆堪忍的世間,能遇到佛,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有生在佛出興於世的時代,這是善根福德的缺乏。然而慶幸的是,我們還能夠生在佛的末法時期,還有聞法、誦經、研教、修行的機緣。能夠聞信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此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之善根,乃是於無量佛所種植善根所致,吾人當生稀有難遭之想。佛法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是知行合一的踐履,是生命本體性的超越。它讓我們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生命的真正價值之所在。釋尊以大悲願力示現在這個濁染的世間,說法四十九年,給我們留下三藏十二部的智慧靈文,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指陳生命的目的與意義,其現量證悟境界,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是吾輩凡夫心力所不及的。
淨土念佛往生法門即是大不可思議之事,而且是跟吾輩眾生息息相關。每個關注生命價值的人,都應該了解淨土法門。一個人有幸能信受念佛法門,生命就會有一個完美的交待,有一個最殊勝的超越。這一生就像一塊跳板,由濁惡至淨善,由愚癡到智慧,由凡轉聖。而這個跳板亦非無因而有,乃是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為我等特設的。佛種從緣生,兩土世尊為我等眾生提供的念佛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實在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稀有因緣。
淨土法門乃是阿彌陀佛以同體大慈悲心所興起的圓頓妙法。無量因緣,曠劫難遇。這一近緣由《佛說無量壽經》而發起。在靈鷲山上,釋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豫悅,頭頂上放出光明,光中有色,光色中顯出十方剎土的景像。當時侍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恭問世尊:「今日世尊現出如是殊妙的瑞相,是我自侍佛以來從未見過的。是不是今日世尊住在最奇特的法裡面?是否世尊要為一切眾生做智慧的眼睛,導引眾生到殊勝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何以現出這樣的威神光明?」釋尊慈悲而又帶獎勵性地問阿難:「你剛才問佛的話,是很有智慧見地的。這是出於你自己,還是有天人教你的呢?」阿難稟白:「是我自己眼有所見,心有所感,所以便如此向佛請問,並不是諸天教我的。」佛讚歎阿難:「善哉!善哉!你這一問,功德甚深!你這一問把無上圓頓的淨土妙法問出來!這一問的功德勝過供養一四天下的阿羅漢、所有的天人的功德百千萬倍,能夠救度末法無量無邊的眾生。汝今諦聽,今為汝說。」
阿難恭敬地說:「唯然,願樂欲聞。」然後釋尊追溯阿彌陀佛的因地。在過去久遠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這個時間就非常之遙遠了,超出我們的思惟,即便地球所有電腦聯網也難以計算出這時間的長度。在這悠長時間之前,有一尊古佛叫錠光佛,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佛(錠光佛又叫燃燈佛,就是《金剛經》裡提到的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向前推次第有五十三尊古佛示現世間,教化眾生。直到最後一尊佛就是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就是阿彌陀佛的親教師。這五十三尊古佛的示現昭示:諸佛如來慈愍不捨眾生,數數出興,施以教化,無非欲令一切有情出離生死,共證真常。同時也使我們對宇宙與生命的起源、文明的遞進發展等,獲得一個新的思維參照系。須知我們這個世間出現過多次高級的文明形態,有過種種的生命在這塊土地上生息、修道與成就。考古學家面對遠古文物,常會覺得不可思議。有些文物表證其所代表的文明程度遠遠超過現在人類的文明水準。那些古老的文字與符號,比如「卍」字吉祥符號,在釋尊出世前的往古文物中也都發現這個符號。史前文明中任一城邑聚落都有神廟,可見宗教作為文明的原動力,至深且廣。五十三尊佛所表證的以先覺覺後覺的形態,就不是一般進化論所能解釋的。同時也表明釋尊五眼圓明,照見久遠之事。在五十三尊古佛出世的時劫內,唯法藏一人能發超世大願,莊嚴淨土,普攝眾生。
世自在王佛示現成佛的那個時代是太平盛世,眾生的壽命有四十二劫之長。每尊佛的名號都有內在深刻的意蘊,比如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能仁寂默是教化眾生的二大科目。因為這個世間眾生大都缺乏仁慈惻隱之心,所以用能仁來對治;這個世間眾生心緒散亂,識劇猿猴,於是便用寂靜沉默來對治。能仁表無量光,寂默乃無量壽,無量光壽即是阿彌陀,即是眾生本具的性德,也是眾生的佛性。是故釋迦牟尼佛名號內涵能有效地對治煩惱,開顯佛性。世自在王佛的名號亦具甚深含義。世是指五欲六塵的時空態中的眾生世界,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時間亦含攝著空間的概念。這尊佛超脫了時間和空間的制控,於一切法得最勝無倫的大自在,是故稱之為王。這尊佛的示現告訴那個時代享樂的眾生,應處塵不染,享樂而不貪戀,以般若空慧修行一切善法,便可於世間得大自在,否則難免六道生死輪迴。這尊佛的名稱向那個時代的眾生傳遞著這樣一個教化的信息。
在那個時代,有一個轉輪聖王,名世饒王,因聞世自在王佛說法,歡悅愉快,即發無上菩提心,捨去王位,走上出家修行的菩提正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才高德尊,意志堅韌,修行精進,心智明哲,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以偈頌讚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並向佛前初發無上菩提正願:「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其大願中,以「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作眼目。
吾輩眾生由業力所感,總是生存在諸種恐懼不安中。免於恐懼的自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而恰恰正是這種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得到保證。當面臨解聘下崗的時候,我們會有沒飯吃的恐懼;當非典流行時,我們有染疫喪命的恐懼;在道德風氣不良的環境中,我們有受騙上當的恐懼;面對漆黑的夜空,我們有對某種神秘力量的恐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運作一家公司,有不知何日會破產的恐懼等等。這些恐懼都是建立在一種無法了解不能把握的狀態中。種種物質的、感情的、精神的恐懼,令眾生苦不堪言。所以,法藏菩薩要為一切恐懼的眾生作依怙,惠以安心安慰與安樂。所以他發起這樣的大願之後,就希望世自在王佛為他講經說法,能夠快速成就清淨莊嚴的剎土,令一切眾生快速生到這個剎土,快速圓成佛道。
當時世自在王佛讚歎法藏菩薩的發願,肯定地讚許:「一定可以實現大願!譬如大海的水甚多深廣,一個人想用量斗去把海水全部取幹,只要有恆心,經過無量劫,最終可以把大海水取盡,得到大海里的妙寶。假使修菩薩道的人,也能這樣有恆心,至誠專一地修道,建構淨土,經歷無量劫,必然也會獲得與他所願求相當的果報。」世自在王佛為法藏菩薩開示至心精進之修行心要後,接著對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種種功德,廣大嚴淨之相狀。其中有淨土,也有穢土,令法藏菩薩有所選擇,擷其精華,摒棄弊陋,用以成就純淨無穢的剎土。
法藏菩薩聽佛開示完畢,又承佛威神目睹諸佛剎土,發起更殊勝的大願。起初是佛給他講解,講解時用神通加持讓他看到,好像現代的視聽教育。然後法藏菩薩自己發起大心,得到了天眼通,自己隨時可以睹見他方國土,對他方剎土善惡粗妙諸情狀瞭然於胸。於是法藏菩薩入一寂靜處,專志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如何建造超勝妙嚴的淨土,用何方法度盡一切眾生。對此法藏菩薩思惟了五劫,用五劫的時間思惟建構西方淨土的藍圖,足證法藏菩薩恭謹的態度,五劫思惟的成果即是從大慈悲心、大平等心、無上智慧心中流現出四十八大願。
法藏菩薩思惟成熟四十八大願之後,再到世自在王佛所去稟告,繞佛三匝,頂禮佛足,合掌而住,然後白佛言:「世尊!我已經圓滿成就,思惟攝取諸佛國土所有清淨莊嚴之行門。」世自在王佛便很歡喜地告訴法藏比丘:「汝今應該將你的願心大意對眾宣說,這是最適宜的時候,可使一切人天大眾,發起歡喜好樂的心,又可以令一切眾生得大依怙,獲大安樂。」法藏比丘稟白於佛:「唯願慈悲俯垂,聽我宣說殊勝大願,虔請世尊印證我所發的願是否恰當。」當法藏比丘宣說完四十八大願後,大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虛空自然發出聲音:「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正是因為彌陀大願乃法界不可思議之大事因緣,才感得如是殊勝瑞相。
淨土規劃圖思惟出來後,又經過無央數劫,積功累德,實施圓成。待到四十八願圓成之時,法藏菩薩也就法爾自然地成為阿彌陀佛。此時也就揭開了廣度九法界眾生的序幕。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形成了光明慈悲之場力瀰散在整個虛空法界,大願之海托護起法界所有眾生,吾輩眾生無一不生存在彌陀的大願之海中。吾人業障所覆,卻不知道這樁事情,就好像每日生存在空氣陽光裡面,卻不知道空氣、陽光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一樣;又如魚生活在海水中,卻意識不到水的存在。所以釋尊哀愍我等不知恩不報德的眾生,為我們講述這樁事情的真相。
是故一切眾生都應當聽聞四十八大願,就像釋尊所說,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生起大火,也應不惜身命穿過大火去聽聞這四十八大願。何以故?因為聽聞到四十八願,生命的尊嚴與價值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未能聽聞到四十八大願,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將有所缺憾不完美,無論世間的事業做得多麼輝煌,生命的真正價值亦無由實現。「朝聞道,夕死可矣!」斯語不虛。
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發願是菩薩修道之要件,願立則道業可成,願引導行持。人的任一行為都有相應的動機,菩薩在無量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當中,菩提正願即是其行為的動力機製。業力眾生強盛的事業心大多受名利的驅使,如果沒有名利,可能就去休閑睡懶覺了。而菩薩受同體慈悲心使然,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這個心願成為他的行為動力機製,就會引發原子裂變似的巨大力量,令其無量劫捍勞忍苦地精進修行。阿彌陀佛大願全體地表現出對苦難眾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四十八大願沒有一願不是為饒益眾生而發的,即使是少量莊嚴自己福慧的願,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救度眾生。可見吾人生命的昇華,智慧的開發,轉凡成聖的大利原來全要從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才能達成。自他不二,信非虛語。
承上世自在王佛的讚許與敕令,法藏比丘深荷佛恩,恭敬稟白,唯願佛陀垂慈聽察,如我於五劫思惟啟立的大願當詳細敘說,願佛慈悲印證。四十八大願不僅是《無量壽經》的核心,亦是釋尊一大藏教的核心!乃至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法藏之綱宗要領。其義理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爾時的法藏菩薩已是登地的聖人,稱心弘願,妙德難思。
阿彌陀佛本願的內容與數目,在《無量壽經》的五種原譯本中不盡相同:漢、吳兩譯同為二十四願,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宋譯則為三十六願。然阿彌陀佛從大慈悲心發出來的大願,本是超越數量的。實則眾生根機無量,眾生種類無量,眾生煩惱無量,所以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數目亦應無量。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佛無盡的願目中擷取了四十八條對娑婆世界眾生相關的願目加以介紹,不可機械地執定阿彌陀佛只有四十八願。另四十八大願從類別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攝法身願,這是阿彌陀佛莊嚴自己的法身功德,凡有三願: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願,第十三壽命同佛永久願,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第二類是攝淨土願,用以莊嚴依報國土的,凡有五願: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第三十一淨國照見十方願,第三十二嚴飾超諸天人願,第四十隨意見諸佛國願。第三類是攝眾生願,凡有四十願(詳見下文)。攝法身願與攝淨土願悉為攝眾生願而施設。四十八大願乃是阿彌陀佛大慈悲的外顯,是大菩提心的結晶。吾人深心體味每一條願的義蘊,便可獲至暗合道妙、潛通佛智之密益。下面將依據蓮池大師釐定的願目名,一一加以討論。
第一 國中無三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一國中無三惡道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如果這個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首先發起這個願呢?這便追溯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觀察他方世界的眾生,不信因果及輪迴的事實,放縱貪瞋癡等煩惱,造作諸多的惡業,招感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果,自作自受,如蠶繭自縛,甚可憐憫。尤其是三惡道的眾生,更為劇苦。
首先看地獄,地獄就是地下牢獄的意思,梵語叫「那落迦」,又稱為泥犁。地獄含有多義,諸如暗冥不可樂、業力重不可救濟等。經云,地獄有三類:1.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2.近邊地獄,即八大地獄之各有十六副地獄;3.根本地獄,在二金剛山之間,日月不照,窈窈冥冥,於此有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冰地獄。最苦的是無間地獄,又叫阿鼻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這是空間的無間隔;受種種苦刑沒有間斷,這是時間的無間。每日萬死萬生,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因其罪重,非一鋸一死而可償,故令續生後重鋸,生已再死,備經眾苦。在八熱地獄,罪人被圍困在猛火城中無處可逃,其被焚燒的苦痛叫嗥之聲,嘶啞力竭。又將罪人放在大鐵鏊上,猶如烤魚那樣煎熬罪人,其苦痛呻吟之聲,慘不忍聞。又在八寒地獄,由於寒冷冰凍的凝結,加上大風的逼迫,罪人的皮肉破裂如青蓮,血肉既然凍得裂開,則罪人的身體,就如紅藕華開一樣。又地獄罪人,登刀山則體無完膚,攀劍樹則形體被割裂。於飢渴地獄,吞嚥熱鐵丸,則肝腸盡焦爛;飲烊銅汁,則骨肉都糜化。諸如此類劇苦,難以言表。地獄眾生一晝夜受罪,如閻浮提六十四小劫,可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僥倖地獄罪受完,轉生人道,又忘記了地獄苦痛;因其煩惱串習,又造作惡業,復墮到地獄。誠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云:「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可不哀哉!
第二道是餓鬼道。餓鬼,梵語稱「薜荔哆」。劫初時候有一鬼的世界,其鬼國國王的名字叫薜荔哆,所以所有的鬼民也都叫薜荔哆。鬼者,畏也,虛怯多畏,恆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人大多怕鬼,實則鬼更怕人,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人的運氣衰時,會被鬼捉弄——時衰鬼弄人。如果人的道德正氣足,鬼就靠不上。餓鬼的種類有三十六種之多,諸如魑魅魍魎、吸精氣鬼、飛行鬼等。前生業因不同,受報也千差萬別。鬼道裡面也有些享受如天人的福德鬼,沒有福德的,便到處尋求食物。餓鬼肚腹很大,咽喉如針細。因慳貪惡業故,恆常處於又饑又渴的狀態,聞不到水的名字。到達有水的河池,河池即乾枯,或變成膿血。飯食到了餓鬼手上,都會變成焦炭。可見眾生業力不可思議。
畜生意謂被畜養的眾生。這類眾生披毛戴角,身體橫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人所畜養。人為什麼要畜養它呢?無非是為了食其肉、利其皮毛等。畜生的種類也很多,或披毛戴角,或鱗甲飛羽等。動物都奉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自相殘殺,互相吞啖,怨怨相報,受苦無窮。
上品的十惡感地獄道,中品的十惡感餓鬼道,下品的十惡感畜生道。三惡道無非眾生惡業所感。
法藏菩薩觀察十方世界三惡道眾生的種種苦況,油然生起了大悲憫心,發願自己建立的淨土中不再有三惡道,俾令一切往生者永遠離開這樣的痛苦。一切蜎飛蠕動的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罪苦眾生,往生到淨土,亦永遠不再經歷三惡道的苦痛。阿彌陀佛的這個發願,對十方世界輪轉的眾生,尤其是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的我等眾生,意義甚大。閻浮提眾生,煩惱厚重,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是故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注定到三惡道報到的吾人,仰憑阿彌陀佛這一悲願,信願持名,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吾人具有墮三惡道的業力種子,然極樂世界卻斷絕了三惡道的事實,及至三惡道的名稱都聞不到。往生淨土後,三惡道的業因永遠不會起現行,修行道業,直至業盡智朗。阿彌陀佛了知我等眾生懷有墮三惡道的深深恐懼,以此願給予我們一個往生即離惡道的底限的保證,由此我等罪苦眾生便得救了。
第二 不復更生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不復更生惡道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極樂國中的天人(指帶業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後,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的人天,雖享受善果妙樂,然終歸敗壞,福報享盡,旋入三惡道,於六道中頭出頭沒,永無盡期。是故悲心建立此願,關閉三惡趣之門。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都具有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壽。
「壽終之後」如何理解呢?這是指有一類往生者,曾經發過大願:往生極樂淨土之後,要立即回入生死園煩惱稠林,救度有緣的苦難眾生。離開極樂淨土回入他方世界就稱為「壽終」。這種發願與行為是符合菩薩道的。然而,也存在一種風險,這些往生者煩惱未斷,在西方淨土沒有三惡道,有安全感,而貿然到了他方有三惡道的穢土,就有墮三惡道之虞。法藏菩薩在五大劫的思惟中,對此也都周密考量到了,就是給這類往生者一個底限的保證,令其到他方世界去救度眾生,雖煩惱未斷,決定不會再輪轉到三惡道,決定得蒙彌陀悲願加持,回到極樂世界。寓示十方凡夫眾生往生彼土,親覲阿彌陀佛,得佛加持,就好比塗了不死藥的一粒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焦,逢遇生長的因緣,種子便生芽。淨土往生者意願捨淨土命,到他方世界三界六道中教化眾生,其無上菩提心的種子畢竟不朽,畢竟能得佛加持力生到淨土。這說明阿彌陀佛對往生者的法身慧命負起完全責任,不僅在西方本土不入三惡道,就是到他方世界,也保證不令入三惡道,保證於臨終時接引當人回歸西方淨土。
《無量壽如來會》(唐譯本)釋尊開示:「阿難,彼國菩薩乃至菩提,不墮惡趣,生生之處能了宿命,唯除五濁剎中出現於世。」意謂:西方淨土諸往生者有慈悲願力,分身到他方淨剎去救度有緣眾生,皆能不昧宿因,知道自己的身份,以種種神通方便度化眾生。唯是回入他方世界五濁惡世,由於濁穢深厚,這些往生者大多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但這樣的往生者,能夠臨終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回到西方淨土。這類行人只要聽到彌陀名號,便會悲喜交集,對淨土生起決定的信心。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決定前來接引,安隱往生。了解這一願,能解除吾人對回入娑婆的憂懼,有助於生起「還相迴向」的大悲心。
第三 各得真金色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各得真金色身願。這一願意謂:我成佛的時候,剎土中的天人身上的顏色悉是紫磨真金色;如果此願不兌現的話,就不成佛。
法藏菩薩已然成佛,那麼往生極樂世界的天人悉具紫磨真金色。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些國土中的眾生,由於善惡業的差異,顯現種種不同的膚色容貌。或鐘鳴鼎食之家,出生猜狂愚癡之子;或卑賤愚弱之人,出生才華出眾之兒。當事者由此常會被人譏誚羞辱,而感到痛苦與遺憾。所以法藏菩薩不忍眾生苦,發願生到我剎土的眾生,蓮華化生,一律平等,清淨莊嚴,沒有善惡好丑、智愚貴賤的差別,獲得如佛一樣的紫磨真金色,如佛一樣的相貌。
這個願也是不可思議的。大家知道,吾人相貌美丑與當人的業力有關,有福德者便有福相,貧賤者難免一副薄命相。一般來說,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的相貌悉皆談不上莊嚴,甚或可以說是面目猙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吾人一種都捱不上。其原因是我們的佛心未能現前,福德淺薄。菩薩修行到佛位,為度生故,還要用一百小劫的時間修三十二相。需要百種福才能成就一相。一福是什麼概念呢?如果能把大千世界的所有的盲人治癒復明,才算得上一福。可見獲得以百福莊嚴的一相殊為不易。而一相都無能具備的業力凡夫,如能信願持名,生到西方淨土,蓮華化生,由阿彌陀佛平等願力加持故,悉皆獲得如佛一樣的紫磨真金色,如佛一樣的相貌,實為不可思議。紫磨真金色表無有污染的實相,黃金顏色表中道,顯涅槃常住。外形具有佛的相好,便能令往生者趨近佛心,佛相佛心互為增上,便能加持淨土天人破除無明煩惱,開發如來藏性,契證自性圓通常,獲致中道了義。
第四 形色無有好丑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形色無有好丑願。這一願意謂: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淨土中的天人形貌顏色悉皆莊嚴清淨,沒有好丑的差異;如果此願不兌現,就不成佛。
法藏菩薩因地看到他方世界的眾生,由於相貌美丑的差異,生起或憍慢或自卑或嫉妒等煩惱,並由此引發摩擦、爭鬥乃至於戰爭。有一些戰爭直接是為了爭奪某一美女引起。現實生活中也每有由於嫉妒對方的美麗而實施毀容的毒辣手段等。有鑒於此,法藏菩薩悲心啟願:願我剎土中的眾生無有形貌好丑的差異,人人相貌平等;所有長相差異的眾生往生西方,悉皆蓮華化生,在蓮華中,轉凡夫的丑陋相為佛的相好,悉具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那羅延身,遠離病苦厄難。從此願的意旨可以體會到阿彌陀佛大平等的願心與果地不可思議威神加持之力。現代人大多好樂美容整容,殊不知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是最上無倫之整容。毋須百劫修相好,往生淨土即如佛,何其幸哉!
第五 生者皆得宿命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五生者皆得宿命願。這一願意謂: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中的天人,能夠了知自己與他人多生多劫的宿命,最低限也能知道百千億億諸劫發生的事;如果此願不能兌現,我終不成佛。
下面六願是阿彌陀佛加持令往生者獲得六種神通。外有佛的相好容顏,內有六種功德,誠於中形於外,方可成辦自利利他之佛事。
往昔消逝之事為宿,往昔之法的相續為命,對此了了照之便為宿命通。宿命通是眾生本具的六種神通之一,然因被無明煩惱的遮蔽不得現前。吾人在無盡的生命輪迴中,或生人道,或升天堂,或下地獄,或入畜生道,就像從一間房子進入到另一間房子,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我們今生的相貌、職業、壽命、福報等都跟吾人前世的業力相關。宿命就是往世業力因緣和合的命運,並非如隨風飄散的樹葉落花那種偶然的現象。每個人生命輪迴的每一世經歷,都在阿賴耶識(檔案)中留下記錄。阿羅漢觀察他在八萬劫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輪轉狀態,觀察自己在地獄裡所受的劇苦,渾身都出血汗。二乘果人極遠能知過去八萬劫事,淨土菩薩所知宿命的時劫無限。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己宿命。其宿命通的寬、速等均超勝二乘。止惡防非,知恩報德,悉由此願所賜。淨土往生者宿命通智現前,便可現量了達善惡因果律的真實不虛。
宿命通令我們了達自他無量劫輪轉的真情實況,在六道中我們都曾經歷過,苦樂尊卑能作一體觀,有緣眾生還生生世世在苦海中沉浮掙扎,吾人何能獨善其身,安享清福?現量見證如是,菩提心不期發而自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當不勉而行,精進無已。可見宿命智通,對修行甚為重要。在此土修行憑自力開顯宿命智通甚難,往生淨土仰靠佛力加持,自然而得宿命智通,何其慶哉!
第六 皆得天眼徹視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六皆得天眼徹視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剎土的天人(即帶業往生者),悉皆具有天眼通,最低限度也能見到百千億億諸佛剎土之事;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為何要發起這一願呢?這是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的眾生,由於業障煩惱,本具的天眼通不得現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牆壁隔礙便不知牆壁外的景物;見近不能見遠,心胸不能拓開,智慧、慈悲無由顯發。是故法藏菩薩發願:未來我成佛所住持的淨土,諸往生者自然得到天眼通,念頭一動,想看哪個世界即可了了現前。在安養淨剎的任一地面上、牆壁上、寶樹間都能見到願意見的他方剎土,真可謂坐地參學,不勞奔波。極樂國土天人的天眼通,遠勝於二乘賢聖,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國,並明照眾生生死去來種種之相。且極樂天人得天眼即能圓滿具足慧眼、法眼、佛眼與本具的肉眼。誠如《無量壽經》所云:「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諸往生者見到他方世界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眾生的苦狀,油然生起同體大悲心。如大目犍連以天眼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悲切拔母之苦,盂蘭盆會由斯啟建。地藏菩薩因地作光目女、婆羅門女的時候,現量見證到地獄眾生乃多生多劫之父母,便發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宏願。見到他方淨土殊妙莊嚴,油然生起讚歎傚彷之念,厭苦欣淨之心自然成就。可見,由阿彌陀佛悲願加持而獲得天眼通及法爾具足之五眼功德,乃極樂天人修道之增上緣。
在當今科技時代,望遠鏡、電視台等也能令吾人端坐一隅而遍知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卻要借助硬件媒體,亦須有電視發射台的信號才能接收到。而射電望遠鏡、電視等的發明,正是吾人本具天眼通的物化。現在種種高科技即是神通,乃由自性本具神通的性德中顯現出來。且這種顯現只是性德外顯的百千萬分之一,是故搞科研要專心致志,契入寧靜的狀態,才能有所發明。而往生到西方淨土,本性具有的天眼通自然顯現出來,報得不由修得。天眼通令諸往生者不僅了知他方世界眾生的過去與現在,亦能了知其未來之生生世世的因緣果報,令其自然生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之大菩提心,亦即菩薩三聚淨戒自然現前,用作速成佛果之勝因,足證阿彌陀佛予以眾生的恩德至深且廣。
第七 皆得天耳徹聽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七皆得天耳徹聽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淨土中的天人,都能得到天耳通,最低限度也能聽聞到百千億億諸佛所說的法音,悉皆能信受奉行;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為何要啟建這一願呢?法藏菩薩見到他方世界有些眾生,雖然具有天眼通,但聞聽他方世界種種聲音的能力還不自在。吾人的耳根本來可以徹聽他方世界一切音聲,然受業力所拘,耳根功能受到限制。譬如吾人只能聽到有限分貝內的聲音,超聲波、次聲波就聽不到,對天籟之音更是麻木。由是法藏菩薩即發願:在我成佛所住持的剎土,諸往生者耳根的功能自然現前,他方世界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的音聲、六道眾生的苦樂音聲都能聞到。不僅聽聞諸佛說法的音聲,還能以耳根聞性加以深切的領受、憶持,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在天耳徹聽中,聞思修三慧一時具足,可謂不動道場,遍學無量法門。
只因吾人本具天耳通,所以才有電話、手機、網絡等通訊設備。這些現代通訊設備雖然高妙,然需借助機械性裝置,難免有其局限性。而在西方淨土,念頭一動就能聽聞,不想聽聞便寂爾無聲,由心回轉,任運自在。且聽到三惡道眾生劇苦聲音,能增進大悲心;聽到諸佛如來講法的音聲,能增上福慧;聽聞菩薩對談討論佛法,平添渴仰之忱。證知阿彌陀佛令往生者具備天耳通,為往生者的道業修行提供增上緣,用以成就菩提道果。
第八 皆得知他心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八皆得知他心念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的時候,淨土中的天人悉皆具備他心智通,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億億諸佛國土眾生心之所想;如果此願不實現,便不成佛。
前面的天眼通、天耳通只是緣外在的境緣顯發的功能德用,進一步還應了知一切眾生內心的念頭。人世的閱歷告訴我們,要深刻了解一個人很難,原由就在於人大多會本能地掩藏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展示出來給別人看的往往不甚真實,戴著厚實的人格面具來生活。末法時期,眾生的諂曲心、機詐心有增無減。如果我們有他心智通,了知他人的念頭,那麼就不會被其外表的造作、表演所迷惑。現在政界、企業界用人都非常謹慎,不經過相當時間的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所安,便可能看錯人、用錯人。權力交給一個道德品行靠不住的人,將會導致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不僅世間的用人要看準人,佛法度眾生更是要了知對方的根機。
如果不了解眾生的宿根淺深、善惡好樂,說法不對機,便達不到教化的目的。是故佛陀講經說法時,首先要入定觀察眾生的根機,然後施設教法,對症下藥,可見他心智通非常重要。比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正是建立在他心智通基礎上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包括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財得財,求菩提得菩提,都要滿足眾生內心的願望。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先滿足一切眾生世間的願望,令其對佛菩薩產生感恩的心理,然後次第講說佛法的智慧。譬如開示世間一切有為法的夢幻虛假,涅槃的常、樂、我、淨的真實無妄,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往生成佛。這些都要建立在眾生對佛法的信心基礎上,所以了解眾生的根機,應機說法,開啟信心,悉皆需要他心智通。欲廣度眾生,如果沒有他心智通,就難以措手。後得智差別智就是知道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應眾生種種的差異而施設的。從本源自性來說,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無說而說,得因緣而熾然說,無間說,均須他心智通之方便。是故法藏菩薩發願:在我成佛所住持的淨土,諸往生者自然報得他心智通,心如明鏡,自然照見他方世界所有眾生的念頭,所謂善心、不善心、廣心、狹心、天心、聲聞心、菩薩心、餓鬼心等,悉能分別,以無礙辯,予以教化攝受。
吾人的念頭眾多且複雜,一彈指間有九百個生滅。生住異滅,如急流水,極為迅猛,念念不休,都是八識虛妄心中變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為何缺乏誠信?其原因就在於心的虛妄。世間的虛妄心所產生的一切承諾,大都靠不住,因為他自己都把握不了心念,他人更無從了知,所以人際交往中常佈滿陷阱。而他心智通能明瞭眾生心之所想,這就好辦了。吾人初入佛門時,對《金剛經》所云一切眾生的念頭,「如來悉知悉見」頗難信解,然依據現在的通訊技術,卻可以比量而知。電視台知道收視率的多少,電信局能知道我們打了多少電話,而且隨時可以監聽、記錄。連世間的技術都能知道通電話的次數與內容,如來心如大圓鏡智,又何能不曉一切眾生的幻生幻滅的念頭呢?當了知起心動念如來悉知,那麼做一個誠實的人,是最明智的選擇。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心口不一,果報難逃,騙得了凡夫,騙不了天龍護法,更騙不了佛菩薩。欲得佛法實益,要到誠實恭敬中求。帶業往生的凡夫,能夠遍知無量剎土無數眾生的心念,乃是阿彌陀佛大悲宏願加持所致。
第九 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九皆得神足飛行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皆得神足通,於一念頃,最低限度也能飛行超過百千億億諸佛剎土;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些國土的眾生,雖天眼徹視,天耳遠聽,然身體欲至他方異剎時,或山川隔絕,海陸途塞,或風帆沖波,葬身魚腹,或車馬跋涉,喪命虎口,於是以大悲心,興起此願。神足通又稱如意通,大略有四類: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轉變,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或坐臥空中,隨意自在,身隨念至,分身散影他方世界,廣做佛事等。一念中能分身到他方世界去,能夠超過百千億億諸佛國。愛因斯坦講速度的極限是光速(30萬公里/秒),然西方淨土的往生者,卻能在一念頃飛行到很遙遠的國土去,這就不是光速所能比擬的。所以西方淨土的菩薩聖眾,報身安住安養剎土,分身到他方國土去,示現種種身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端坐蓮台,觀察討論他方眾生的善根情形,何方眾生根機成熟,觀音、勢至便化身前往。其他淨土聖眾亦復如是,或作佛的上首弟子,或作影響眾,或作國王大臣,或作護法檀越,或預告念佛行人往生的時日(如龍樹菩薩對曇鸞大師往生時間的預告),或引導修持念佛法門(如《西方確指》中覺明妙行菩薩於明末對八個外道的開示),等等。
在此世間,吾人悉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願望,然而欲實現這個願望頗有困難。無論是乘飛機、坐火車,還是步行,都有諸多障礙。可是往生到西方淨土,冀欲周遊世界,念頭一動即可到達,那才算得上逍遙自在。蓮華於空中即是飛行器,降落地面即是七寶舍宅,於德水寶池中即是水上宮殿,蓮華即是海陸空三棲之神器。蓮邦佛國,妙不可言。
第十 不起貪計身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不起貪計身見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時,國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對身見的貪戀執著;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為何要發起這一願呢?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的眾生輪迴六道的根本,在於對自我的執著。我執有兩種,一種是深隱的俱生我執,即第七末那識執著阿賴耶的見分為自我。俱生我執是與生俱來的,不待分別就存在的。另一種是分別我執,即第七末那識執取前六識為我所用。貪計身體即是基於我執對自身虛妄計度執取,由此產生愛憎、違順之情執。有這個堅固的自我就會產生我所之佔有欲,追求高知名度為我作榮耀,攝取財富為我作感官享樂,嬌妻美妾滿足我貪慾的快意,等等。由於這種我執的貪戀,便導致不擇手段地佔有,寵辱皆驚,可知貪計身體是一切煩惱罪惡的根源。而修行即是從我執下手,如果我執不破,縱然有禪定、神通、多聞,終不能解脫輪迴的束縛。
是故釋尊一代時教,二十二年演講般若空性,即是對凡夫眾生厚重的身見煩惑而施設的法藥,開示四大(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身心都是眾緣和合的假相,是吾人堅固妄想的產物,如幻如化,覓我了不可得。然四大五蘊的體性本如來藏,清淨本然,遍周沙界。然而身心的假相卻是很難破除的,也正是由於我執的堅固,起惑造業,遂令我等輪轉三界六道,無有休止。破了見思惑,即是阿羅漢;進一步破塵沙惑,得人法二空,即是菩薩;人空法空究竟破盡,就圓成佛果。如是修因證果,在此土萬難萬難,是故法藏菩薩發願:在我成佛所住持的淨土,諸往生者自然顯發智慧光明,照見五蘊皆空,知一切法,皆悉寂滅,見思煩惑,伏斷無餘。諸往生者,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隨意自在。在此土難以破除的我執,一經往生彼土,便以般若慧劍予以摧破,並進而自然破法執。人法二空,本具的神通智慧朗現。誠如善導大師所云:「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圓頓快捷,直以彌陀果德為己用,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帶業往生的凡夫,在彼土得疾速成就佛果,在此願中亦可獲得消息。
第十一 正定必至涅槃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願。這一願意謂:設使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必定能安住於大乘正定聚,必定能證到大乘涅槃佛果;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就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為何建立此願呢?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修行者,由於煩惑的厚重,在菩提道上進進退退,或功夫上軌道,又大多墮入聲聞、緣覺地,成佛無期,甚或有墮入三惡道的厄難,是故法藏菩薩悲心啟建此願:在我成佛所住持的淨土,諸往生者,悉得入大乘正定聚,保任行人不至中途退轉或取證偏真涅槃,必定加持護佑其成就大乘的佛果。這一願表明阿彌陀佛啟建淨土的終極目標,以一佛乘度脫眾生,欲令一切眾生速疾穩妥地圓成無上涅槃果。這條願對修行人非常重要。我們通過佛的遺教與善知識的開導,知道本具佛性,發心修行,指向的目標就是成佛。然而吾人以通途法門依自力斷惑證真,其過程可謂險象環生,稍失正見,即陷群魔,求升反墮,甚可怖畏,《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可資佐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凡夫眾生自力怯弱,離卻佛功德力的加被,將何以堪!
一般來說,吾輩凡夫在修道的過程中,有三關難以透過,第一是脫離三界生死輪迴難,即透脫凡聖同居穢土難。修行通途佛法,破見思惑方可長揖生死,不墮輪迴。這對末法眾生來說,難得其人。而淨宗信願持名,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即可橫截生死急流,由凡聖同居穢土生到凡聖同居淨土,不再遭受輪迴之苦。第二是不取證偏真涅槃難。自力修行,勇猛精進,如救頭燃,或可證人我空,得阿羅漢果。這時,往往得少為足,取證偏真涅槃,墮無為坑,飲三昧酒,對嚴土利生不生好樂。這在大乘菩薩道看來,乃焦芽敗種,中止化城,永不得成就佛果,這是通途修行的一大陷阱。大乘圓教七地菩薩亦遭遇此困境,得十方諸佛加持勸勉,方能前行至八九十地。
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得阿彌陀佛歡喜光注照,生起莊嚴淨土、饒益眾生的大悲心,進趨大乘佛果,修大乘菩薩行,不會滯留化城,以小乘自了漢為滿足。第三是得阿惟越致成就佛果難。通途佛法修行,首先關注的位次是獲得阿鞞跋致(不退轉位),這相當於破一品無明之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水平。如果一個修行人未能獲得不退轉位,便如空中柳絮,進退無據,屬輕毛菩薩,動經塵點劫,進進退退,難成道果。譬如舍利弗在六信位時,因乞眼一事退失大乘心,六十小劫墮在聲聞位,不能契證第一義諦。然往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入大乘之門,靠阿彌陀佛大悲光明願力加持,即可安立於大乘正定聚。有如是決定成佛之因,決定圓證大乘佛果,菩提道上無有迂曲彎路。
有人質疑:業力凡夫,貪瞋癡三毒煩惱常起現行,云何得生極樂世界,即得不退轉(阿鞞跋致),超過三界輪迴呢?智者大師曾回答:有五種因緣能令往生者不退轉: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的攝受加持,能令往生者得聖位不退(不墮凡夫位)、大乘菩薩行不退(不墮入二乘自了行)、念不退(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身口意業隨智慧行,乃至於念不退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因位,疾速成佛;二者,阿彌陀佛光明常照,能令往生者的大乘菩提心恆常增進不退;三者,極樂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悉能講經說法,隨往生者之心,演說苦、空等四教法輪,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得三寶力加持,故得不退轉;四者,極樂淨土純諸菩薩以為良友,外無神鬼魔邪的干擾,內無貪瞋癡煩惑,由名號功德力故,煩惱畢竟不起,故得不退轉;五者往生極樂即得壽命永劫,與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平等無別,得以長時修道,悟入無生法忍,故得不退轉。(參見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由此證知,業力凡夫乃至五逆十惡者,念佛往生悉皆得不退轉,畢竟成佛,此乃淨土法門勝妙之功德。
《無量壽如來會》云:「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證知,我等眾生深信切願,念佛求生,即是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能到彼岸涅槃處。這一願還向法界眾生提供了這樣的信號:一個生命體的最高價值是成就佛果。在如是崇高的生命目標面前,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悉皆夢幻泡影,終究歸於破滅,都是流沙上的高樓,難免塌陷之虞,唯有自性涅槃之常樂我淨是真實永恆的。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中曾開示:行人不得阿惟越致,欲度眾生,無有是處。我等眾生髮菩提心,欲救度有緣眾生,正宜信願持名,往生極樂淨土,親覲阿彌陀佛,得阿鞞跋致,方可回入娑婆,廣度含識。此乃自利利他之妙行,阿彌陀佛給予一切眾生成佛之真實大利,可謂慈悲至極。
第十二 光明遍照十方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光明無量無邊,最低限度也要遍照百千億億的佛剎;如果此願不成就,就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他方剎土,依報器物暗鈍,晝夜更迭,正報的眾生頭頂上雖有日光照耀,然內心卻為愚癡無明所暗蔽,無有光明智慧相,由之起惑造業,輪轉不休,是故願言:願我成佛時,常光與放光悉皆無量,所住持的剎土,所有萬物亦光明映徹,正報依報的光明悉皆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黑暗,開顯般若智慧,生起對淨土難信之法的信心,證得往生,速疾成佛。
這是阿彌陀佛攝法身願,實乃大悲普度眾生的善巧方便。阿彌陀佛契證了心性寂照理體,從體起用顯發的光明,也就無量無邊。光明是悲願的載體,阿彌陀佛拯救一切眾生的悲心無量,所積功德亦無量,然而如何將此悲願功德傳遞給眾生呢?依憑兩個載體:一是光明,二是名號。光明遍一切處,名號含攝光明功德。光明有瀰散性,虛空法界任一地方光明無不滲入,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就有慈光的護佑。名號人皆可稱,稱念名號時,阿彌陀佛的光明功德便現前加被行人。
阿彌陀佛光明遍照法界,攝受有緣眾生往生西方淨土。彌陀光明內蘊著十二種功德,阿彌陀佛又稱為十二光如來。第一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稱性光明,廣大如虛空,究竟無邊際,光明徹照。無量光能拓寬眾生狹劣的心胸,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恆常關顧任一眾生。其光明妙法,或可對治眾生顛倒的知見;或可穿越時空,穿透無明煩惱的硬殼,轉煩惱為菩提;或可對治懈怠放逸,將吾人自性中不疲不厭的精進心顯發出來;或可對治眾生的貪慾;或可對治眾生的瞋恚煩惱;或可對治眾生的貪戀執著;或可予以恐懼眾生安心與安樂;或可治癒眾生種種身心疾病。
阿彌陀佛如是種種光明功德,悉是因地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所成就的,或歸敬三寶,或發四弘誓願,或精修戒定慧三學及六度等。彌陀光明妙德無量,吾人至心念彌陀名號,即是稱揚讚歎彌陀光明功德,即能獲致彌陀威神願力的加持,握持往生淨土的左券。何以故?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第十三 壽命同佛永久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三壽命同佛永久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壽命無有限量,最低限度也有百千億億劫;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壽命的經歷,有長有短。一切天人,乃至諸佛住世利生,亦有限量,唯阿彌陀佛的壽命,至為久遠,非數量所能計算,故云「無量」。「壽」有納受、不隔、相應等義。佛的法報化三身具相應的三種壽命。法身以真如納受本覺之理為壽,無始無終。報身以始覺之智納受本覺之理為壽,故報身佛壽有始無終,這是佛佛道同,皆名無量壽。應化身以悲願領受機緣為壽,一期報得,酬願度生,有始有終。法藏菩薩發願所成的法報身與諸佛相同,壽命是無量之無量。下至百千億億劫,是指所成的應化身壽命說,乃有量之無量。這是諸佛所沒有的願。今如願成佛,所以稱名無量壽。克實而論,法報化三身圓融,三身壽命亦無礙。即長即短,報身壽即是應身壽;即短即長,應身壽即為報身壽;無長無短,報身化身壽即乃法身壽;長壽短壽並存,法身壽即是報身壽與化身壽。三身三壽,一一圓融,何可思議。
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願,表面看來,是為莊嚴自身功德而發,實則由悲愍眾生之心而發起。因為教主住世時間短,則攝化眾生的機緣也就短促,眾生難以逢遇。若教主長久住世,則予以眾生得度的機緣無窮,饒益眾生的功德便無盡。我等淨業行人了知阿彌陀佛壽命無量,自然心安快慰,不致有佛涅槃不得親炙之憂慮。稱理而言,自性常照即無量光,自性常寂即無量壽。阿彌陀佛徹證心性奧藏,是故光壽無量,普利眾生。常寂而復常照,即壽而光;常照而亦常寂,故即光而壽。阿彌陀佛雖過十萬億剎土之外,而實於娑婆世界眾生心中,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吾人不應佩長生之要訣,枉自夭折殤亡。心有智慧光明,卻分別計度,心性翻成黑暗,自昧自迷,誠為可憐憫者。今幸聞淨土法門,以阿彌陀佛果地之無量光壽,顯發我等眾生心內的無量光壽,何其慶哉!
第十四 聲聞廣多無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四聲聞廣多無量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的聲聞(含緣覺)聖眾,廣多無量,以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教化的剎土)所有的有情眾生,悉皆成為辟支佛,以其神通道力,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一共來計算校量極樂世界聲聞聖眾的數量,都不能完全數清;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聞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證小乘四果的是聲聞。觀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的,遇佛住世稱緣覺,未遇佛出世稱辟支佛。極樂淨土的聲聞,悉具菩薩種性,只是從斷惑的程度來指稱為聲聞。在他方世界,二乘種性的聖眾,常常得少為足,對嚴土利生不生好樂之心。阿彌陀佛平等救度九法界眾生,十方世界中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阿彌陀佛亦平等攝受往生,但到西方淨土先證小乘果位,證小乘果位已,即可轉向大乘,一轉向大乘以後,更不起二乘自利之心,並不是說二乘種性人不得往生。所以天親菩薩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安樂淨土聲聞眾多,表明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聲聞人證得我空,便以為所作已究竟,可以涅槃安息了。此等聲聞本不應再能生起成佛的根芽,可是阿彌陀佛的大悲本懷,欲令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故以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淨土,既生已,阿彌陀佛復以神力,令彼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終皆當成佛。從此願亦可深刻感知阿彌陀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之悲願神力。聲聞無數,菩薩及天人的數量亦復如是,表證阿彌陀佛願力招感眷屬無量。
第十五 壽命修短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五壽命修短隨意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的天人壽命無有限量,除其往生者的意樂本願,壽命長短,隨心所欲;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的剎土,雖佛的壽命長久,然所化的眾生壽命短促。修行佛道者,死魔為退轉的根本,是故悲心建立此願。教主阿彌陀佛壽命無量,菩薩眷屬壽命亦無量,表詮主伴不二、生佛同體之奧妙。眾生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是故諸往生者亦有相似得大自在的景況。眷屬壽命無量亦給予往生者一生成佛提供時間上的保證。
阿彌陀佛考慮眾生的意願是細緻入微的,尊重往生者的自由選擇的意志。有的往生者曾發願,悟無生忍再回三界度眾生;有的發願,成佛以後,再分身塵剎,普度眾生;有的發願,一經往生見佛,即回生死稠林救濟有情。有的發願,在穢土濁世快速修習圓滿菩薩六波羅蜜,諸如佈施波羅蜜,濁世苦難眾生多,提供了修行佈施的機緣;忍辱波羅蜜,濁世弊惡眾生多,無故橫加誹訾、毀害,亦為圓成忍辱波羅蜜提供增上緣,等等。是故《壽經》云,於娑婆世界「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這因地之願,決定著往生者再來的時間有長有短,那些往生者在極樂世界的壽命,也就有長有短。隨其本願,如意自在,阿彌陀佛悉予各自的滿足。
第十六 國中無不善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六國中無不善名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沒有惡人惡法與惡的因緣果報,國中天人見聞覺知的都是善的境緣,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些剎土,多有譏嫌的名稱,諸如外道、惡知識、女人、二乘、六根殘缺等譏嫌之名,乃至三惡道劇苦等不可意之名。這些對眾生的身心污染甚大,是故建立此願。
護念眾生的清淨心不被污染,用作修道的增上緣,這對於帶業往生的天人甚為必要。由於帶業往生者阿賴耶識裡面還有諸多不善的種子,如果惡的外緣引誘,便會牽動阿賴耶識中惡的種子起現行。如果有惡的名稱,便會引生惡相、惡性,乃至惡的因緣果報,所以西方淨土沒有女人及六根殘缺的名稱。如果有女人的名稱,或會引發淫慾心。種種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心地自然清淨。見聞覺知的都是清淨善美的境緣,就能把內心本具的善種子顯發出來。我們這個世間,見聞覺知的大多是不善的東西。在鬧市、公共場合中,種種對吾人感官轟擊的信息有多少是善的?報刊電視、光盤網絡上的圖畫、文字、音聲把我們的貪慾心、邪偽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這個五濁惡世,處處都是陷阱,多是墮落的因緣。內心有煩惱的種子,外面有迷人的誘惑,乾柴烈火碰到一起,熊熊燃燒。法身慧命於焉沉淪,靜夜思之,不免扼腕浩嘆。此土眾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不信然?
西方淨土中一切見聞覺知的外境都是讓我們生命淨化,趨向真善美慧,趨向涅槃的境界,不善的事情沒有,連不善的名字都沒有,真正是清淨莊嚴。或問:《阿彌陀經》云,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法音。白鶴等不正是惡道之名嗎?答:經中申明,如是諸鳥,非是罪報所生,乃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詮顯如來究竟功德,悉是性德美稱,令往生者聞鳥說法,滅惡生善,證悟鳥即彌陀,法身平等,得第一義悉檀入理益。
第十七 諸佛稱名讚歎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微塵剎土一切諸佛都會稱揚讚歎我名號的功德;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五大劫思惟建立名號救度眾生的妙法,欲令彌陀名號,普聞十方世界,使一切善惡凡夫,平等往生,離苦得樂,故建立這個諸佛稱讚的願。用現在的概念講,就像一個大企業家,開發了一個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產品要推銷出去,首先得作廣告宣傳策劃。如果不宣傳,消費者不知產品的性能價值,亦無法得到產品的便利。淨土法門亦復如是,如果不廣為流通勸讚,十方眾生便無從知曉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以及彌陀名號的功德,那麼,就不會有人信願持名求往生。這樣,產品雖優質,銷路不暢也形同虛設。於是法藏菩薩啟願,讓十方諸佛來作西方淨土彌陀名號的宣傳推介者。每尊佛在他的教化區裡,廣為弘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由無數劫未說過妄語且具廣長舌相的諸佛來做淨土的廣告宣傳,最有可信度,效果最佳。可見這個願發得實在很奇特很殊勝,也很實用。
因地啟願,果地便法爾啟動,當法藏菩薩自致成為阿彌陀佛的時候,十方諸佛各在自己所教化的剎土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在娑婆世界,一代時教,處處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因地願行與果地功德,婆心苦口勸勉我們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吾人今日得聞彌陀名號,也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法門,稱名讚歎。釋尊沒有說稱念自己的名號,而是讓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卻讓我們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正是此願成就之表證。
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奇特勝妙,難思難議。念佛法門唯佛境界,唯佛與佛可與流通。由於十方諸佛的稱名讚歎,阿彌陀佛在法界知名度最高。現在有些不信佛的人,也許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但他一定會知道阿彌陀佛,每常衝口而出這句名號。當他恐懼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當他高興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乃至當他身處逆境困厄的時候更會念阿彌陀佛。盡管賦予了這句名號不同的涵義,或根本不理解這句名號的義蘊,然而畢竟念出來了這句名號。這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即便那個搖著破扇子唱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濟公和尚,居然唱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而被許多人常常哼著。這一願為十方眾生廣結淨土法緣,眾生乃至一聞佛號,於同體法性中,借助名號的功德力,資熏吾人的善種子,引發了因佛性之智慧與緣因佛性之修持,最終亦可圓成本具的正因佛性。誠如天親菩薩所云:「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釋尊與十方諸佛如實讚歎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願力與慈悲智慧,以平等無我的大慈悲心將阿彌陀佛推到前台,自己隱在後面,並護念一切念佛行人,菩提道上一帆風順。誠如釋尊在濁世如悲父發遣眾生前往西方,阿彌陀佛如慈母在西方淨土攝受接引眾生,一遣一接,共同完成度化眾生的佛事。我等聽聞彌陀的名號,了知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功德,全都仰賴這一願功德的兌現。亦感恩釋迦本師以大悲願力,驚入娑婆火宅,示現證得無上菩提,以大慈大悲,見此念佛法門橫超功德,修行此念佛成佛之頓法,宣說此念佛求生淨土成佛之捷徑,由此我等眾生才能聽聞信受,即生成辦淨業。甚難稀有,曠遠難遇,我等亟宜頂戴珍重。
第十八 十念皆生我國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時,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聞到念佛往生法門,發起至誠真實心、至極信樂之心,願意生到我的國土,深信切願念佛,如是乃至只念十聲佛號,都能生到我剎;如果信願持名乃至十聲不能往生,我便不成佛;唯有造作五逆罪且又誹謗正法的眾生除外。
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煩惑厚重,具造諸業,漂沒生死海,無有出離之緣,遂以平等大悲別立此願,以信願執持名號一行作往生正因,普救一切有情。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大願的核心眼目,表現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最高境界。西方極樂世界由佛的稱性大願功德來莊嚴,有無與倫比的殊勝德用,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能令一切往生者快速地圓滿佛果。這樣的實報莊嚴土,令人神往。然而怎樣才能去得了呢?從通途教法來看,破無明的菩薩大士才有資格生到實報莊嚴土,破見思惑的阿羅漢也只能生到方便有餘土。然而阿彌陀佛從大平等心中發出的普度一切眾生的悲願,是要讓所有眾生都能去,乃至五逆十惡的眾生以及愚癡暗鈍、蜎飛蠕動的眾生都能去。往生的門檻一定要低,阿彌陀佛為此用五劫時間,思惟出一個最簡單的名號度眾生的方法。法藏菩薩述言:「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因地啟願,果地兌現,真實不虛。
十念皆生我國願凸顯淨宗「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稱之為勝異方便,予以眾生無條件的救度。他方世界亦有無量的淨土,然而往生的條件都不低。生到彌勒內院要修唯心識定方可成就,生到阿閦佛淨土要修菩薩六度以及般若正觀才有可能,是故這些淨土只能度化一類有緣的眾生,未能平等普度。如果設定任一往生條件,必然就會遺漏一部分眾生,而不能普遍攝受所有的眾生。所以阿彌陀佛建立最簡單的方法,以信願持名作為往生的條件。對往生淨土一事,不設置任何門檻,對九法界眾生,尤其對三惡道的眾生平等普度。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智下愚都能念,上至觀音、勢至、普賢菩薩念這個名號,下至愚夫愚婦也念這個名號,結果都可以平等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地畢竟成佛。大平等的心量才會現出大平等的法門,大智慧的善巧才會現出最簡單的方法,最簡單的也正是最深奧的。
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只要信願持名,臨命終時,或平時只有念十聲佛號的功夫都可以往生。然「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心態卻不易建立,至心深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並由衷發願往生,這是需要福德智慧的。修習念佛法門能否得到利益,全憑信願之有無。「信」為萬善之源,「願」為眾善之本,對西方極樂世界有甚深的好樂與期待,願意往生彼剎;對娑婆世界種種穢恶心生厭離,對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油然神往。阿彌陀佛才是吾人真正的大悲慈父,極樂世界才是我等真正的故鄉。我們以這樣懇切的願心,才能和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感應道交。如是念佛乃至十聲,甚或念一聲也能往生,《觀經》下品下生章可資佐證。
可見往生極樂淨土並不在修行功夫的淺深,而是全憑信願持名的感應情形。往生一事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作強緣,使下凡眾生帶業往生、橫超三界、疾速成佛。我們就像一個殘疾人,要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卻缺乏良好的交通工具,且難以分辨方向,如是欲抵達目標萬難萬難。茫然絕望之時,忽有一架直升飛機落在面前,吾人只要以信願為票,即可登機,登機便可以穩當地到達目的地。信願持名即是通往安養淨土的機票。淨土法門不怕惡業的多少,怕的是懷疑,懷疑就如一個絕緣體,隔絕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之外,往生無望。在波翻浪卷的生死苦海,離開阿彌陀佛的大願船,等待我們的只有滅頂之災。阿彌陀佛因地觀察到業力眾生靠自己的道力難於渡過生死苦海,才建立這一悲願,令眾生執持名號,帶業往生西方淨土。一生彼土恆蒙彌陀光明願力加持,便能伏斷一切煩惑,得阿鞞跋致,直至圓成佛果。
自古迄今,十念往生個案甚多。比如唐代的張善和,一生屠牛,臨終時有無數牛向他索命,此時地獄中陰境界現前,張善和恐懼地喊救命。這時恰好遇上一個比丘師父,此比丘以憐憫心說:「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以解脫地獄的苦難。」張善和依教奉行,至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不到十聲,說牛不見了,再念數聲後說,阿彌陀佛來了,說後即往生了。可見十念往生,真實不虛。一輩子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的開導,以懺悔心念佛求生,亦能蒙佛加持橫截生死。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妙法,乃阿彌陀佛徹底悲心之顯露,是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恩賜。只要當下信受,彈指間圓成菩提大道,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轉的苦難,就戛然劃上一個休止符,何其神妙!十念隨佛力往生,更隨釋迦本師勸囑加被力以及十方無量諸佛讚歎護念力,得此三種佛力加持,猶如順風順水,又得好風帆,能令往生者疾速往生,決定無疑。
對一個真心念佛的人來說,死亡是一個新生命的輝煌起點,是故念佛人往生時綻現的笑容是最燦爛的。而一個不念佛的人,臨命終時表現出的恐懼、茫然與掙扎,實在是慘不忍睹,一生對物質感官慾望的追求到此成為一場空,唯有惡業隨身,重者先牽,這樣的眾生臨命終時是最需要幫助的。阿彌陀佛悲願不捨任一眾生,如果這類一生造業的眾生,臨命終時尚能生起一念信心,阿彌陀佛亦會不失時機地攝受,令其往生。所以十念皆生我國願是我等眾生的大希望,是於生死苦海中沉淪、掙扎時的救生圈,抓住救生圈就大功告成了。
十念皆生我國願利益甚大,然而造作五逆且誹謗正法者不在此願攝受之列。五逆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前兩種是背恩養、違人倫、失人性,後三種是壞眾生福田、滅世間明燈。這五種之所以稱為逆罪,是由於父、母、阿羅漢、佛、僧這五種人是對我們有世間或出世間的恩德,縱然粉身碎骨亦難以報其恩,現今被惡業所覆,不僅不知恩報恩,反加以殺害,所以稱為逆罪。五逆罪下地獄如箭射。然犯五逆罪,如果不誹謗正法,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開導,懺悔念佛,也能往生。《觀經》下品中生章記載:惡業眾生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此時懺悔念佛,因彌陀名號威神力故,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清涼風吹來朵朵蓮華,蓮華上有化佛菩薩,接引此人往生淨土。
若有人犯五逆罪,又誹謗正法,那就無有感佛悲願、加持往生之事了。何為誹謗正法?廣義來說,五乘佛法皆名正法;狹義來說,是專指淨土法門。如有人妄言:西方極樂世界是幻想的產物,是現實人生的顛倒折射,是佛教衰微時兜售給苦難愚昧民眾的一張進入天堂的廉價門票,等等。昔蓮池大師曾用一比喻來闡明誹謗念佛法門的罪過:於此有人每日出萬言用以誹謗萬佛,積滿千歲,是人所作罪業,無量無邊;而復有人出一惡言,否認西方淨土的存在,阻撓他人念佛,那麼此人所犯的罪業,超過前人所作罪業的百千萬倍,乃至無可算計。何以故?十方世界微塵數諸佛皆伸出廣長舌相,讚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唯願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往生成佛,而汝卻出誹謗之語,這即是誹謗十方無量諸佛,也令眾生永沉生死苦海不得成佛,罪業甚重,直入無間地獄,永無出頭之日。是知念佛法門就是讓吾人的生命獲得一個光明安樂的歸宿,犯五逆罪而又誹謗正法者的複合罪業,千佛難救,彌陀大願不攝,吾人當謹慎避免。當然這是就預防層面而言,如從阿彌陀佛慈悲攝受層面來說,若犯下了五逆與謗法的復罪,臨終時還能幡然醒悟,痛加懺悔,阿彌陀佛亦以不捨一切罪苦眾生的悲願,攝受其往生。
對十念往生具有堅定的信心,就意味著人生獲得了安身立命之歸宿。人生閱歷告知,有白晝必有黑夜,故應以燈燭床褥為黑夜的到來做準備;有酷夏必有寒冬,故應以棉衣爐炭為寒冷的到來做準備;有生必有死,故應以信願持名為死亡的到來做準備。念佛法門就是讓吾人的生命獲得一個光明安樂的歸宿,阿彌陀佛已為我們提供了住處,吾人信根深植,了知此生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就是非常快樂的一生。念佛法門是安樂法門,能讓我們獲得真正的安心、安樂與安慰。若能深信念佛法門,當下就可得到安樂,獲得無上真實之利。所以《無量壽經》云:「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所以我們要理解、接納阿彌陀佛的願心,了知念佛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是無論罪業多麼深重、只要信願念佛即蒙攝受往生的法門。由此,吾人當知恩報德,把十念皆生我國願落實在我們的日常行為當中,回歸彌陀的慈悲懷抱,回歸極樂本有的故鄉。同時勸進行者,將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播揚到全世界,令一切有緣眾生都能仰憑十念皆生我國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為我們捐捨過無數的頭目腦髓,獻出的鮮血如四大海水,奉獻生命的頭骨高於須彌山,我們縱然粉身碎骨都難報答阿彌陀佛恩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由這一願神妙德用可見一斑。古往今來,憑藉此願橫超三界輪迴者不計其數,所以我們要頂戴受持。
第十九 勤修我皆接引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行菩薩六度萬行功德,真誠發願,願意生到我的剎土,那麼在這念佛人臨命終時,我就會帶著觀音、勢至等菩薩大眾環繞此念佛人的周邊,接引其往生;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我便不成佛。
此願的重點是「發菩提心」。入大乘菩提道,首在發菩提心。菩提心猶如種子,能出生一切佛法;菩提心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塵垢;菩提心猶如正道,能令諸行人入涅槃城,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發菩提心者,了知阿彌陀佛不離自心,佛土不離自心,自心具足一切莊嚴淨土;了知眾生髮願求生淨土,決生淨土,一切土為願力所現故;了知念佛本期作佛,不發菩提心,則雖然念佛而目標不明;發菩提心原為修行,而不往生極樂世界,則雖發菩提心,但在濁世容易退轉。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乘彌陀大願船,入於極樂淨土之海,此乃屬於上根利智之人,有慈悲心,廣作功德,代佛弘化,於菩提心中念佛,對往生一事無有疑慮,是故臨命終時,感得阿彌陀佛真身與諸菩薩聖眾前來接引,上品往生。
有人問,勤修我皆接引願表明所有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那阿彌陀佛忙得過來嗎?這是以凡夫的知見來猜測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殊不知,念佛法門感應道交難思議。無量眾生念佛就有無量的阿彌陀佛及聖眾前來接引,這是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眾生能念佛的心是能感之因,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願是增上緣,因緣正好耦合上了,就法爾自然地出現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前來接引的情境。比如水清月現,月亮永恆地懸處虛空,地面的水只要清澈,月影自然顯現,水不上去,月不下來,然水中之月曆歷在目。是故臨終接引之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水中月、夢中事,都是因緣合和的產物。同樣,吾人能念佛的心就像這個水,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像月亮,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有水但是天空沒有月亮,水再清澈也顯不出月影來,即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大願,我們的念頭再清淨,也都不會有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的淨境出現。同理,如果有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但我們不去念佛,就如同地面無水或水很渾濁、月亮顯不出一樣,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之妙境也就無由產生。
能念佛的心和阿彌陀佛的大願感應道交,就會出現西方三聖現前,乃至天樂盈空、異香滿室等瑞相。所以念佛人臨命終時,見佛、見光、見蓮華的瑞相自古以來不絕如縷,諸多的往生個案可資佐證。如東林蓮社僧濟法師臨命終時,懇期淨土,觀想彌陀。慧遠大師給他一支蠟燭,曰:「汝可運心安養。」僧濟法師執燭憑幾,停想無亂,後暫臥,夢見自己秉持一燭,乘虛空而行,見阿彌陀佛,被接置於佛手掌,遍至十方。欻然而覺,嘆喜曰:「吾以一晝夜觀念功夫,便蒙彌陀接引。」次日黃昏,忽然起立,目注虛空,如有所見,謂弟子曰:「佛來了,吾其去矣。」於是轉身西嚮往生。
勤修我皆接引願是阿彌陀佛看到吾輩下凡臨命終時種種厄難而所預設的護佑,就像慈母呵護小孩,當小孩要滑倒摔跌之時,慈母的手馬上伸出來給予保護。當眾生受業力牽引要墮到三惡道去的時候,阿彌陀佛以光明願力、觀世音菩薩以甘露淨水、大勢至菩薩以金色蓮華趕緊前來救助,不令輪轉三界六道,而緊緊攝受其神識往生淨剎。須知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生死之事,了達死才能了解生,生與死即是死與生,又謂文成印壞——這個娑婆世界的業報身消失的當下(印壞),即是西方極樂淨土的清淨之身誕生之時(文成)。所以念佛行人是活著往生的,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死亡,因為念佛人無須經過中陰身,直入安養淨土,他是活著坐在蓮華台上的,這蓮華就是轉凡成聖的玄妙宮殿。如果滑入中陰身就危險了,業風吹蕩,不能作主。所以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行人的神識,神識一進入蓮台,就等於進了保險箱,決定會在西方極樂淨土七寶池中蓮華化生。這臨終接引願,既是在生命終結時的接引,同時也是每時每刻的接引。因為念頭的生與滅即是生與死,是故吾人的每個念頭中都有著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故云: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可見這一願對我們是何等地親切,又是多麼地重要。而東林祖庭建造阿彌陀佛接引銅像,住世千年,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亦屬南閻浮提之一大事因緣。
第二十 繫念必得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繫念必得往生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眾生聞信我的名號,至誠繫念洪名,廣修世出世間一切功德,至心迴向,願生我國,如果不能如願往生的話,我便不成佛。
彌陀名號乃萬德洪名,具有極強的攝受加持力,能催生吾人的信慧善種。法藏菩薩深知下凡眾生福薄慧淺,難信淨土妙法,遂將破疑生信的功德凝聚在這句名號裡面;當我們老實念佛時,便可蒙彌陀名號光明的加持,引發念佛往生的願望。吾人聞信彌陀名號,以好樂心繫念六字洪名以及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內心充滿著感恩、睿智與歡樂,憶佛念佛,便與佛氣分相接,生起常隨佛學之勝心。在日常行為中,以淨業三福規範自己的言行,在世間做一個道德君子,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漸次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深一步則是修菩薩道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將這些世間和出世間福德至心迴向(迴向就是把一切善業轉向一個更為清淨、高遠的目標),期生安養淨剎。一般來說,我們所作的善業會自然地循著因果法則兌現,如佈施,如果不作迴向,便自然得財富的果報,放生得長壽健康的果報等,這些稱為福德。如能將佈施、放生等福德至心迴向求生淨土,當下這些有為的福德便轉化為無為的功德。不求世間的人天福報,唯將一切福德轉化為往生淨土的資糧,增上往生的品位。是故迴向便包含著發願,願意生到阿彌陀佛的剎土。
這一意願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願往生即是對五濁惡世生起了出離心。須知貪愛不重就不會生到娑婆世界,持念佛名不至心信樂便難以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無量劫以來對娑婆世界五欲六塵貪愛不已,如飛蛾撲火,似蠶吐絲作繭,很難生起厭離之心。由於厭離心不切,我們便難以解脫輪迴的苦患。貪愛就像一個木樁,緊緊地將小舟釘住,不得離開。這條小舟要駛離此地,一定要拔除貪愛的木樁,吾人這一念思歸故鄉的願往生心,即是在搖撼、拔出這貪愛的木樁,蒙彌陀威神願力加持必定往生。以這樣的心態迴向,一定能成就。念佛法門乃萬修萬人去之橫超妙法,只要吾人願意去,阿彌陀佛的悲願光明便緊緊地攝受我們。法藏菩薩建立西方淨土的第一念發心,就是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往生淨土。阿彌陀佛發願要我們去,吾人自己也發願去,吾等眾生與阿彌陀佛的願就溝通、感應、耦合上了,如同電流暢通大放光明,吾人持念名號的心光與彌陀名號果地光明互融互攝,決定往生,信不虛語。
上述三願乃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之願。淨業修持盡在往生,是故這三願對我等眾生至為重要。阿彌陀佛大願平等攝受九法界眾生,此三願也正是對應三類不同根機的行人。第十八願從「至心信樂」之頓信下手,感通彌陀願力,歡喜無量,即得往生,無須勤苦的功夫,也無須念到一心不亂,下至十聲乃至一聲,即可往生,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第十九願從「發菩提心」下手,廣修功德,上求下化,導歸極樂。第二十願從「敦倫盡分,專心念佛,迴向願生」下手,注重念佛的功夫,以求得穩妥的保證,有一個從事持到理持的漸進過程。然無論何種根機,悉能乘佛願力往生淨土。
第二十一 各具三十二相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一各具三十二相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帶業往生的天人,悉皆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如果此願不成就,我便不成佛。
三十二大人相是古印度傳說的轉輪聖王所具有的莊嚴形相,從足安平相、千輻輪相到眉間白毫相、無見頂相等三十二種。菩薩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證菩提覺道後,再以一百劫(最快也需九十一劫)修相好莊嚴。何以故?一則從自利的角度看,無上正等正覺寄住於三十二相中,若身相不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是故菩薩修三十二相自莊嚴身為得無上正等正覺故;二則從利他的角度看,相好莊嚴表法身眾德究竟圓滿,令見佛相者生歡喜心、信敬心,知有殊勝德能可崇仰,由此達到攝化眾生的目的。然莊嚴三十二相殊為不易,修一百種福德才能莊嚴一相。何為一種福德?比喻言之,如大千世界眾生皆盲無目,有一人能治癒令見光明,是為一福;一切人應死,一人能救之令解脫死難,是為一福。菩薩的三十二相與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不可等量齊觀,菩薩相好有七種殊勝: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的身相無此七德。可見,獲得三十二大人相動經多劫,非泛泛然所能莊嚴。吾等眾生福德鮮薄,身相丑劣,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把佛果地相好福德恩賜給我們,令我等帶業往生者也能任運獲得如佛相好的果報,且一切往生者悉皆平等具備。依身心同構互動之原理,當吾人具有佛的身相時,便能契入佛心(佛心者,即大慈悲心、大平等心、究竟清淨心),亦能疾速引發吾人五分法身之功德。
第二十二 菩薩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二菩薩一生補處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微塵佛剎諸菩薩眾,生到我的國土,究竟必定得至一生補處的菩薩位。除其曾發願,祈佛加持,隨意而作佛事,為救度眾生故,披上弘深誓願的鎧甲,積功累德,以此為因本,度化解脫一切厄難眾生,自在游化諸佛剎土,修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導、教化恆沙無量眾生,安立眾生於無上真正之道,超越通途佛教的修行位次,現前疾速修習、圓滿普賢十大願王。如果此願不兌現,我便不成佛。
菩薩一生補處願又稱為總得究竟福智莊嚴願。菩薩從初發心,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然後百劫修相好,這一切都圓滿了,最後一生便補已滅度的佛而成佛,這就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如正住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菩薩從初發心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最後證入等覺菩薩一生補處,其間的過程險難甚多,譬如險惡的道路,迥遠而多惡獸毒蟲,中途亦無水源與綠洲,大多數眾生略作涉足,都會生起悔退、怯弱之心。因此法藏菩薩發悲願:凡是他方佛土諸菩薩眾,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我的剎土,就可究竟圓滿菩薩行,永不會出現厄難、困苦、退轉之事,超越常途修行的次第,疾速到達一生補處的位次。
阿彌陀佛光明願力恢弘廣大,西方淨土亦是殊勝的修行道場,天天能聞佛說法,聽到的風聲、水聲、鈴鐸聲、百鳥鳴聲都是在講經說法,令諸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恆常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把手同行,所以絕對能證得一生補處位。還有這樣一類往生者:悲願甚切,不忍眾生苦,曾發大願,一往生到淨土後,就要回生死苦海救度有緣眾生。對這類眾生,阿彌陀佛予以慈悲加持,令他們披上弘誓盔甲,回入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撈摝眾生。須知,娑婆五濁惡世,人身罪結煩惱處所,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鵝入水,水不令濕。而凡夫眾生,希冀救度眾生,因為缺乏定慧之力,如同逼雞入水,自救無暇,何能度眾生?所以我們往生到淨土,得彌陀願力加持,披上誓願盔甲,回入娑婆,就有能力度脫苦難眾生,同時能夠供奉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助佛弘化,拯濟群萌,使這些眾生安立在無上正真的一乘佛道,令一切眾生安心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獲致往生成佛之大利,此是還相迴向之精要。
為什麼念佛法門能頓超呢?因為通途佛法次第修行靠的是自己修行的道力,而淨土法門靠的是阿彌陀佛的大功德力。好比一個打工仔,賺錢辛苦,難得溫飽,然而他父親卻是一個億萬富翁,父子財產繼承關係確定時,打工仔就驟然富貴。念佛法門亦復如是,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即是不退轉位菩薩。在念不退中,頓然超越通途佛法的四十一個位次,入一生補處位。其過程之快捷,誠如蓮池大師所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意謂在能念佛的一念中,頓然超越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片言中,能與觀音、勢至等聖眾齊等。可見念佛法門超情離見,妙德難思。
一個從西方淨土回入生死稠林度化眾生的菩薩,能夠現前修習普賢十大願王。修習十大願王是獲得諸佛如來恆沙功德的必要條件,然在吾輩凡夫層而言,修行起來頗為不易。比如第一願禮敬諸佛,對吾人來說便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大都能虔誠地禮敬過去佛,如燃燈佛、迦葉佛等,也能禮敬現在佛,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但是對禮敬未來佛卻不容易做到。何謂未來佛?未來佛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眾生,我們在座的諸位都是未來佛。我們能不能像恭敬過去佛、現在佛一樣恭敬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每一個眾生呢?乃至於對冤家對頭,能不能恭敬如佛呢?這對我等分別、執著心重的凡夫來說確實很難做到。如果我們往生到西方淨土,得彌陀願力的加持,就能以平等清淨心修行普賢菩薩的這一行願。其餘九願,亦復如是。
由西方淨土回入娑婆教化眾生的例子甚多,比如《西方確指》中的覺明妙行菩薩,在明末的乩壇上講念佛法門,度化昔日有緣的弟子。東晉時覺明妙行菩薩在受貧子身時,聞信念佛法門,七晝夜不吃不睡,拚命念佛,得念佛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七十五歲壽終往生,為酬本願,很快回到娑婆世界的中國,示現過國王、比丘、居士、屠夫乃至官妓等,與眾生和光同塵,教化有緣。覺明妙行菩薩能夠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十大願王,如鵝鴨入水,證知菩薩一生補處願是阿彌陀佛悲心加護諸往生者遊戲神通、教化眾生,圓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薩願。明瞭此,對發大乘心的行者來說,求生淨土當會更為殷切。
第二十三 一時普供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三一時普供諸佛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時,往生到我剎中的菩薩,仰承佛的威神之力,能飛行到他方世界供養無量諸佛,在食用一頓飯的短時間內,能分身遍至無量無邊的剎土,以香、華、燈、飲食、幢幡、音樂等供具供養諸佛;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經》云:淨土諸往生者,各於清旦,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於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意謂諸往生者得了阿彌陀佛威力所加,無遠弗屆,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極樂本土,常能遍至十方剎土,一食之頃,即可回還。顯示極樂世界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佛法僧三寶貫徹無礙。盛眾妙華供佛,表菩薩因華會趨佛地極果。果德無所不遍,故供養諸佛亦無所不遍。超越時空的間礙,彰顯事事無礙之玄門。
吾輩淨業行人往生到安養淨土,得阿彌陀佛加持,平等尊重供養無量諸佛,所培的福德就如虛空大海一般深廣了。《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願言:淨土往生者欲以種種供具,供養他方佛,而不能往。我於爾時,以宿願力,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養。又思惟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時我(阿彌陀佛自稱——注)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證知阿彌陀佛願力加被諸往生者勤修供養。可謂縝密備至。
廣修供養乃菩薩修行的重要科目。一切諸佛皆修供養,如釋迦世尊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為圓滿所發大願,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阿彌陀佛深知一位菩薩在成就佛果的過程中,供養諸佛、培植深厚的福德智慧的重要性,是故加持諸往生者,分身同時遍至他方無量佛剎,無論對淨剎諸佛還是穢剎諸佛,平等供養讚歎,無有分別心,亦無一遺漏。
第二十四 供具自皆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時,生到我剎中的菩薩,在十方諸佛前,顯現功德智慧之德本,眾多所欲希求的供養之具,諸如華香伎樂、繒蓋幢幡等,自然化生,應念即至。如果此願不能兌現,便不成佛。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見有些國土的菩薩,雖遍至佛前,然自己福德淺少,供具不如意,如常啼菩薩割身肉覓供具,善惠仙人慇勤求蓮華等,無力置辦供佛之物,內心難免懊惱,所以法藏菩薩不忍眾生苦,發出這一悲願,給予往生者在十方佛所恭種福田的增上緣。
諸往生者,常以種種塗香、燒香、華鬘、瓔珞、飯食、燈明、寶幢、幡蓋、宮殿、寶帳、水陸諸華,一切受用,一一皆成廣大雲海,為作事業故,供養諸如來。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福報。諸往生者修行如是供養時,即作是念:由我獻華鬘,得佛殊勝相,願回此功德,成妙覺華台。舒光遍照六道眾生,願彼眾生,往生極樂淨土。由我獻燈明,獲智慧光明,願為般若燈,照耀三惡道,常生人天路。由獻音樂得佛法音,獻寶蓋得覆蔭,供衣得佛衣(慈悲心為衣)。願以此等福,令一切眾生安樂,是為極樂菩薩修供養行。
又極樂菩薩凡所施設,乃至一香一華一衣一蓋一供養具,無不稱合法性,等虛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諸佛剎,稱真之物供養於佛,是即法施於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如說修行,是則成就諸佛如來。諸佛出世,皆為救護利樂一切眾生故,所以利益眾生名真供養。以慈悲心隨順攝取眾生,即為法供養,以代眾生上契佛意即為法供養,不捨一切菩薩業即為法供養,乃至常不捨離大菩提心即為法供養。若暫捨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樂眾生。何以故?夫為菩薩,為欲利樂諸眾生故,勤求無上正等正覺。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不成正覺。是故,能如是領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此世間財寶飲食名為供養。法供養名第一之施,超勝財供養的功德,何啻百千萬億倍。
上述二願,是阿彌陀佛加被諸往生圓成廣修供養科目而施設。以佛的果地福德智慧,賜予極樂菩薩,現前修習普賢十大願王,用以成就如來無量功德。吾輩淨業行人應傚法普賢菩薩,至誠發願,「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以我供養之願感通彌陀果地加持之力,因心果覺,連動相續,生佛不二,妙感難思。
第二十五 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五菩薩演一切智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時,我剎土中的菩薩,個個都能有如佛那樣的勝妙智慧,皆能演說一切智。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見到有些國土的菩薩,雖有能力遍至十方剎土,供養諸佛,供具自在,然講經說法不能完全隨順佛智,教化眾生的利益不普遍,故發此願,令國中菩薩說法如佛。
何謂一切智?梵語薩婆若,即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及過去現在未來之因果差別。一切智與一切種智表總相與別相二義,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佛是了達法界性相事理的一切智人。佛智探古知今,八方上下、過去未來現在之事,佛智了了知曉。若干劫後的某時辰,降一場雨,那場雨會有多少水滴,每個水滴有多少微生蟲,佛悉知悉見。十方眾生心之所想,如來亦悉知悉見,誠如《無量壽經》所云:「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當釋迦佛稱自己是一切智者時,外道常持懷疑勘驗的態度。有這麼一個公案:一日佛在樹林靜坐時,有一婆羅門走過來,直呼瞿曇名,說你自稱是一切智人,那麼請你回答這片森林有多少片葉子?佛即時說出一個數目。這個婆羅門到一個僻靜地摘下了一籃子樹葉後又回到佛所,說:「現在再請你說這片樹林裡有多少片葉子?」佛又說了一個數目。那位婆羅門一核算,第一次所報的數目減去籃子裡的葉子數,正好等於第二次所報的數目。那位婆羅門敬佩不已,也隨佛出家。是故諸佛契證諸法實相,能以無盡之智知無盡法。佛乃大覺世尊、無上士,斯語不虛。
西方淨土的菩薩無明未盡,而能講經說法,如佛一切智所說,無違無失,究暢諸法的秘髓心要,或演說佛法僧三寶之聲,或演說聲聞緣覺之寂靜無我之聲,或演說菩薩大慈悲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或演說諸佛果覺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之聲。如是等法音,稱合眾生的根機,隨宜演說,令其各得法益。這全是阿彌陀佛果地智慧的恩賜,證知往生淨土是疾速證入一切智的捷徑。
第二十六 菩薩得金剛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六菩薩得金剛身願。這一願意謂:設若我成佛時,我剎土中的菩薩,個個都能獲得如佛一樣的金剛不壞身,復如那羅延天之力大無窮。如果此願不兌現,便不成佛。
此願承接上面之願,雖有說法如佛的口業德,身體亦皆如佛那樣強壯堅固,猶如金剛之堅硬,不為任何外物所壞,又具有巨大的神力,如那羅延天,如是方可入煩惱邪見稠林,開化恆沙眾生。阿彌陀佛為加持淨土菩薩分身濁世行菩薩道順利暢達,故興此願。
我們這業力感報的血肉之軀,是很苦惱的。人之大患在於有身,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幻軀,有一大種不調和,便會生病。猶如簍中的四條毒蛇,無論你侍候它們多麼周全,它總是背恩反噬。吾人業報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為苦為惱,眾病所集。是身如泡沫,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不淨,惡穢充滿。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所以吾人要厭離這業報身,要好樂佛身。
佛身者,即是法身,亦即金剛那羅延身。此佛身乃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慈悲喜捨生,從菩薩六波羅蜜乃至無量波羅蜜生,從佛的果覺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我等凡夫,欲得佛身,疾除業報身諸多病苦,當發信願持名、求生極樂淨土之勝心。何以故?對我執深重的凡夫來說,欲離開這五蘊的陋劣之軀,萬難萬難。而仰賴阿彌陀佛願力,臨命終時,誕育於蓮華中,轉凡夫血肉之身為金剛那羅延身卻易如反掌。金剛那羅延身由光與磁合成,遠離一切疾病苦惱,遠離污穢無常的幻象。證知往生極樂不僅壽命與佛同等,身相亦同佛那樣的清淨莊嚴、堅固大力。由身心同構故,得那羅延堅固幢心,得常精進心,得大勇猛心,得被金剛甲冑心。阿彌陀佛慈悲加被的功德,可謂無以復加。
第二十七 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瞭,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國中正報的天人、依報的萬物,一切都有無量的莊嚴、清淨、光明與華麗。這些依正的體質形狀、顏色悉皆無與倫比,其細微之美,神韻之妙,無能用語言來稱嘆,也不能用心思去測量,不但他方剎土的眾生不能明瞭這種勝境,就是具有天眼通者,也不能明瞭、辯說安養剎土的形色、莊嚴、光明等名相數字。如果此願不兌現,我便不成佛。
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其嚴淨光麗、窮微極妙之景況,天親菩薩概述為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其清淨總相表述為:「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茲引阿彌陀佛的蓮華座的妙德,用作嘗一滴水知大海味之比況。阿彌陀佛的蓮華之坐,由無量珍寶合成,有八萬四千葉,每瓣葉上有數萬種珍寶的顏色,一一葉上又有八萬四千微細的紋脈,猶如天然的妙畫。每一葉脈又放八萬四千光。一一華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王放千道光明,那些光明猶如華蓋,遍覆在七寶地上。又有離垢寶珠作為蓮台,此蓮華台有八萬金剛赤寶、如意寶珠以及殊妙的真珠網來莊嚴此蓮台。在這蓮華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高顯,猶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寶幢上的寶幔猶如夜摩天的宮殿。又有五百億微妙寶珠莊嚴蓮華台的寶幔,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八萬四千種各異的金色,一一金色遍灑七寶地,處處變化,呈現種種奇異相狀,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五彩斑斕的蓮華雲。這些光雲隨意變現種種形相,廣作令眾生開啟正覺的佛事,真可謂窮微極妙,妙不可言。又其寶樹、寶地、寶池、德水等莊嚴,亦是神妙莫測。
安養剎土無盡的依正莊嚴,是由阿彌陀佛因地,思惟攝取他方佛國的一切勝妙莊嚴,並經由無量劫積功累德所成就。由阿彌陀佛無漏萬德與福力無量故,所流現的依正莊嚴亦無可限量。一一莊嚴事相全顯法界理體,出三界穢有之清淨的妙有,故能窮微;全性即修,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故稱為極妙。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明瞭。吾人以西方妙境恆常熏習,自可引生性德妙用。以阿彌陀佛淨土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身種種莊嚴。淨土無盡莊嚴與六字洪名亦是有相即相入、廣略互攝的特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廣)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略),故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廣略相即,妙德難思。
第二十八 菩薩道樹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菩薩,不唯久修的聖賢菩薩,乃至初發心的功德薄少的菩薩,也能親知親見極樂世界中道場樹的光明與顏色,及樹高有四百萬里;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道場樹又稱菩提樹、思惟樹。一切諸佛,皆於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成佛,故稱道場樹。諸佛成道,各自有其菩提樹名。如過去毗婆尸佛之波波羅樹,尸棄佛之分陀利樹,乃至釋迦牟尼佛之缽多樹。世尊成道地之菩提樹,屢次遭受砍伐、火燒,然仍新芽繁茂。
一切諸佛,皆以道場樹作佛事。阿彌陀佛成道的菩提樹,其樹高四百萬里,其本週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由諸多珍寶自然合成。寶樹枝條間,垂以瓔珞,珍寶羅網覆蓋其上,微風吹拂寶樹枝葉,演出無量妙法聲。其聲普聞無量世界,眾生聞者,六根清淨。寶樹之莖枝葉果皆輻射無量光色,照耀無極。光色之中又能現出他方剎土種種莊嚴景象,令諸往生者油然生起止惡揚善之心。諸往生者見到寶樹的形相,聞到寶樹的聲音,嗅到寶樹的香氣,嘗到寶樹的果味,繫念寶樹的功德,都能身心柔軟,乃至得到甚深無生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淨澈亮,無諸煩惱憂患。道場樹能做殊勝的佛事,令諸往生者破無明、顯智慧、證佛果。
從自力修因證果的通途教法來看,功德甚深的大菩薩方能見到殊妙的道場樹,少功德者(即未證無生法忍者)沒有修集見佛的福慧之因,便見不到道場樹。
比如釋迦牟尼佛住世教化眾生,眾生隨著各自的業力所見到的佛身各有不同。有的見到百千由旬相好莊嚴的報身佛,有的看到的是丈六八尺的黃面比丘,還有的看佛就像一塊黑炭。同樣的一尊佛,各人所見不盡相同。可見,要用深厚的福慧善德才能見到道場樹,少功德者甚難目睹。由此法藏菩薩發願:只要往生到我的剎土,哪怕福德智慧淺薄,都能蒙佛力加持見到道場樹,獲到殊勝得法益。此皆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功德力故,願心圓滿無缺故。能令諸往生者,見聞覺知道場樹,得音響忍、柔順忍乃至無生法忍。阿彌陀佛通過道場樹給予往生者的威神加持力不可思議。
第二十九 受經普得智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九受經普得智辯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的菩薩,若受持讀誦經法,或對他人演說開示,都能得無礙辯才,開啟自他智慧;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在因地見到有些剎土的菩薩,遇佛聞法,然業障所蔽,智慧辯才不能速得,其猶周利槃陀伽之魯鈍,或為外道所屈,不得擊犍槌作法事等,事故興此大悲願,願我剎土的菩薩,諷誦經法,四辯八音自在無礙。
諷誦經法,為人演說,乃獲得辯才、開發智慧的良佳方法。讀誦經法不要刻意研究,研究訴諸邏輯思維,一路分別,便難以解悟如來真實義。因經法真義乃世尊由真實無分別心中流出,所以應以無分別心去讀誦,自讀自聽,顯發聞性,讀誦百千萬遍,經法實義自然顯現。何以故?乃是因不作意分別的讀誦,能有效顯發自性智慧所致。
古代教育從小注重讀誦聖人經典,潔淨精微,故成大器者眾。上世紀初葉,清朝政府廢除傳統教育,取消讀誦四書五經一科,接受西方式的側重知識技能的教育,致使教育的道德化功能與智慧素質培植日趨萎縮,導致的問題不少,宜應反省深思。目前在中國大陸,有識之士極力倡導兒童讀經活動,在海內外華人圈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西方淨土的菩薩延續宿世的善根,莫不喜樂誦習所好樂的經法,各自諷誦經道,無厭無疲。有誦經者,其聲如雷,在受持經法的過程中,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獲得種種善巧無礙演說法義的辯才。
這一願啟迪我們,欲得辯才智慧,宜從受持讀誦經典開始。一切經咒,悉是如來法身舍利。法是佛母,無邊利益從誦經聞法而得。讀誦經法時,如對聖容,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誦去,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有七種情形不宜持經,「所謂心昏散不持,有過犯不持,入不淨處後不持,飲酒後不持,人擾不清淨不持,有事將作未作不持,心別有記憶不持。若堅意受持,應離此七。誦至純熟,即於觀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見《西方確指》)六字洪名乃無上大法王。為己之學者,宜放下萬緣,一心執持萬德洪名,淨念相繼,得入一行三昧,自然能得智慧辯才。誠如文殊菩薩所云:「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諸經法門,皆悉了知,智慧辯才,終不斷絕。」吾人宜依教奉行,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切忌尋行數墨,執指亡月。
第三十 智辯無有限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智辯無有限量願。這一願意謂:設我得佛的時候,國土中的菩薩,智慧辯才無可限量;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國土菩薩大眾,雖有辯才,於其所知,尚有限量。如維摩詰居士,難詰諸大聲聞及諸菩薩,各各墮於無能應對處,以致不敢奉佛敕去問疾於維摩詰大士。所以阿彌陀佛發願言:我剎土大眾,所得的智慧辯才,無有窮盡。
吾人都希望自己有無量的智慧辯才,然而,在此世間縱然精進勤苦,以有限的人生求無限的知識,亦屬於滄海一粟。而阿彌陀佛此願勝德,能令帶業往生的凡夫速疾獲得無量的智慧辯才,所謂四無礙辯才:一者法無礙辯,對所詮的教法能夠準確歸納並如實宣說。二者義無礙辯,知教法所詮顯的義理而無滯礙,並能種種善巧加以宣說。三者辭無礙辯,通達一切諸方言辭、俚語,隨順國界區域說種種語言,如同步翻譯。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四者樂說無礙辯,即心情愉悅願意宣說經法。《周易》中的兌卦詮釋,「說」即喜悅的意思,有喜悅的心情,才願意說。佛菩薩悲憫一切眾生,見到眾生善根成熟,堪能信受佛法,便不失時機,心懷豫悅地宣說。
契於經法正理,起無礙之言說,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這四種無礙辯,在通途教法中,須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圓得。而往生淨土的諸菩薩得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便能疾速圓滿四種無礙辯才。在諷誦持說經法的過程中,亦能疾速開發智慧,諸如:知他心智、天眼智、知過去宿命智、知未來際劫智、天耳智、無畏神力智、分別一切言音智、出生無量色身莊嚴智、知一切法真實智、知一切法滅盡智等。《壽經》描述極樂世界菩薩「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決斷疑網,慧由心出」。可見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殊勝無極,能令諸菩薩智慧辯才趨近佛果無上智辯。因心果覺,互融互攝,同體無二。是故志求智慧辯才者,宜應念佛求生安養。
第三十一 淨國照見十方願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一淨國照見十方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我住持的剎土,清淨無垢,於淨土任一寶地上,都可照見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或清淨或穢濁的相狀,以及善惡業緣、眾生容止行為等,就如同手持一面明淨的鏡子,照見自己的面像那樣地清楚明白。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國土,以磚木瓦礫為所依,以土石為邦域,甚或業貧福薄,以種種化工產品為建材,暗冥而有害,是故興起此願,願國土廣博嚴淨,猶如明鏡,徹鑒十方剎土。
此願的德用可謂神妙,不可思議。以明鏡比喻安養淨土,以見面像比喻普見十方世界,極樂世界如大圓鏡,具攝法界無量剎土信息,廣狹相容,玄妙莫測。如大自在梵天,升水精宮殿,舉目觀見三千大千世界,種種人物景觀,悉在目前,猶如觀手中寶珠,不相雜亂。又如登彌勒樓閣,見毗盧遮那無量莊嚴藏。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在安養剎土的任一地面、牆壁上以及寶樹間,乃至一塵一葉,悉能應念影照十方剎土景象,如欲不見即了無一物。諸往生者見到他方菩薩的善德則傚彷,見到諸不善行則自省規避,於修道一門實屬勝妙增上緣。在這個娑婆世界,許多地方也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圖像,然而都是有局限的,一則需要電視台、電台發送頻率信號,二則需要電視、收音機等方可接收。西方淨土卻自在得多,念頭一動,就能在任一地方見到他方剎土的情景,真可以說是一個勝妙智能的世界。或者說是佛能法界,因為西方淨土全體依報莊嚴與法性相應,與佛的一切種智相應。諸往生者隨意睹見廣略相即之神妙,生稀有心,增進道業,速成佛果。
第三十二 嚴飾超諸天人願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二嚴飾超諸天人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國土中從地面到虛空,有著無量的宮殿樓閣,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週佈滿眾多的寶樹,諸如栴檀樹、吉祥樹等。國土中所有一切萬物,都以無量眾多的珍寶與百千種妙香和合而成,香光顏色奇妙映飾,莊嚴華美,超勝天上人間所有莊嚴景觀。其香瀰漫普熏十方世界,他方世界的菩薩聞到寶香,都能自然地修習一佛乘的佛行。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剎土,雖大地皎潔,然依報器物未盡奇妙。比如娑婆世界,金銀七寶未有妙香,沉麝無珠玉之光,則於剎土未然盡善盡美,是故興起此願,願國中所有萬物,悉以眾寶合成。眾寶各具妙香,妙香亦發神光,是為奇特。此乃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所成就的莊嚴。
極樂世界中地上的樓台宮殿,地下的七寶金幢,與虛空的珍寶羅網遙相輝映。無量雜寶各具百千種香,百千種香亦有無量寶色,奇妙莊嚴。其珍寶與妙香皆悉巧作佛事,或得如意珠,除滅一切貧窮之苦,或遠離一切怨敵怖畏。西方淨土宮殿、樓閣、寶樹等,以萬德香福莊嚴,香光互飾。流佈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永斷煩惱眾魔罥索,開顯如來藏性。《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二十一位善知識鬻香長者,采諸寶香合成一味,變化祥瑞,普熏法界,使聞香者獲法身香,得調和諸香法門,證得十迴向位中的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鬻香長者云:「我能善知一切諸香,又能善了知治諸病香,斷諸惡香,除憂惱香,捨諸驕逸香,發心念佛香,證解法門香,普雨一切諸供養具香。」以香作佛事,焉可思議。此界有很多念佛行人,或在念佛拜佛、誦經靜坐等行持中,或在夢中,能聞到異香,或臨命終時,蒙佛接引,異香滿室,這都是至誠念佛與名號功德、淨土莊嚴感應道交所顯現的難思議之現象。凡聞到奇異妙香者,煩惱習氣自然不起,淨土信根得以增上,蒙阿彌陀佛五分法身香的加持,菩提道上一帆風順。
第三十三 蒙光觸身獲益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三蒙光觸身獲益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種種類別的眾生,蒙我的光明照觸其身體,悉能身心柔軟,安適愉悅,超勝天上人間所有一切的樂受。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國土,雖有日月眾星的光明,而不顯靈覺,不能除去眾生的愚癡暗冥,光明雖遍照,不照覆盆,所照的利益甚渺,於是建立此願,願佛光靈明洞徹,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無緣而照,勿慮而知,令信樂接觸佛光的眾生,身心柔軟,善根增上,成辦淨業。
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為體,此願蒙光觸身照獲益為用。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作大願的載體,我等眾生但能至心稱念佛名,就能接納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能得到彌陀光明的注照,便能獲致種種法益。《觀經》云: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當我等眾生信願稱名時,便與彌陀光明互動對接,身口意三業得彌陀願力加持,除多劫罪。臨命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橫超五趣八難,超勝人天福報。此願所化的乃九法界眾生,不僅人道的眾生蒙佛光注照慈心作善,身心安樂,乃至三惡道的眾生,見阿彌陀佛光明,正在遭受的拷罰之刑苦皆得休止,無復苦惱,歡喜踴躍,信根增上,壽終之後,皆蒙解脫。如是等等法益,不勝枚舉。
茲舉一念佛感虎捨豬的公案為證。民國年間,江西有一法名仁顯的女居士,信奉三寶,念佛不懈。一日上山撿柴,捆好柴肩荷而行,瞥見幾丈前的蘆葦內,有一如牛之物,正攫取一頭豬,將啖食。仁顯居士見之,即大聲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料此物聞聲將豬放下,受傷豬趁機逃去。該物炯然兩目注視仁顯。仁顯定睛一看,始知是隻老虎,驚惶失措,欲逃雙腿發軟,呆若木雞,而念佛聲不斷。老虎尋即遁去,仁顯安然無恙。老虎為極暴惡之物,本以禽獸為食料,然一聞佛名,兇惡頓息,慈善心生,即將入口之豬舍去,但因從未聞過佛號妙音,回頭顧望念佛之人,致仁顯居士受驚,虎即遁去。此事足證阿彌陀佛光明照觸之神威慈力不可思議。在現實生活中,因至誠念佛,感得兇手恶心退卻的事例,亦甚多多。證知釋尊於淨土經典中,反覆嘆譽阿彌陀佛光明威神妙德,乃真實不虛。我等眾生宜死盡偷心,信願持名,恆常沐浴在彌陀光明中,長養世間出世間種種善根,開發自性智慧,身心安泰,何幸如之!
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總持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四皆得法忍總持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種種類別的眾生,聞信我的名號,悉能獲得大乘菩薩的無生法忍,證入諸多深妙總持之法;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些國土,雖有以佛名號作度化眾生之事,然聞名得法益不豐。雖聞佛號播下金剛善種,然成辦道業迂迴,是故願言,聞信我名號功德者,頓入大乘實相之門,如大鵬金翅鳥,雙翅撥開海水,直取龍子而吞食。
此願昭示: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予以眾生真實大利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名號之體即是實相,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是無量光,無為法身是無量壽。無量壽即是實相身,實相無相無不相。由慈悲願力故,無量光壽名號功德法爾自然地轉化為濟度眾生的音聲符號(為物身)。十方眾生處處攀緣,不住實相般若,無能顯彰法身功德。阿彌陀佛善巧地把無形的實相凝聚在眾生可以把捉的音聲符號中,令眾生在執持佛號的當下就與實相的氣分相接,引發無量光壽性德。六字洪名具足佛地果覺之全體功德妙用,具足理體三寶的功德,諸如無相心佛之佛寶,無為大法之法寶,無漏真僧之僧寶,令執持名號的行人,快速契入菩提涅槃,證得種種無生法忍。
是故阿彌陀佛因地建立名號度眾生的方法,乃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高度整合的結晶,全體是大不可思議境界。吾人能夠聞信佛名亦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所致。聞信名號功德,唯有大智慧者方可直下擔荷,是故釋尊於舍衛國無問自說的《阿彌陀經》,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說,即是此意。信心屬於般若智慧範疇,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文殊菩薩以念佛故,得一切種智,並曾以此念佛法門於大聖竹林寺傳授給淨宗四祖法照大師。《觀經》中,韋提希夫人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加持,見到住立空中發出熾盛光明的西方三聖,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法忍。善導大師將此無生法忍註釋為喜忍(信心歡喜得往生益),亦名悟忍(悟解彌陀大悲威神力),亦名信忍(信可一念感通,即得往生)。這喜忍、悟忍、信忍,是為薄地信外凡夫之無生忍,不是十住十行以上聖賢位的無生忍。然無論聖凡,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畢竟能悟證無生法忍,獲得無量陀羅尼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蒙佛願力,帶業往生,華開見佛,疾證菩提。
第三十五 信樂永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五信樂永離女身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無數女人,聽聞到我成佛的名號,內心歡喜信樂,發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生起厭惡女身的心,信願持名,在其壽終之後,必定可以轉為男身,永遠不復女像。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些國土的女人,善根微露,有厭惡女身不淨穢質之心,然障重慧淺,不得速轉女身,在無量輪轉的過程中,或驢女或馬女,罕有保人女之幸。或大乘經典所示修法,雖有轉女成男之益,然大多皆是宿植深厚、上根利智之機,如娑婆剎土的釋迦菩薩,積一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方得漸離女身。一般的凡夫女人,道力難敵業力,常纏種種障難,不得出離。是故法藏菩薩發願: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的女人,不論根機利鈍,不簡賢愚貴賤,只要聞信名號功德,得生淨土,即可轉女成男,速證佛果。
阿彌陀佛大悲深重,憐憫罪濁女人,拔苦與樂。從生命的業因果報來看,女身多障,諸經多有呵斥。《大愛道比丘尼經》中縷述女人八十四態,迷惑於人,使不得道。諸如:女人梳妝摩眉迷惑丈夫;女人遇見男子來,外顯瞋恚而內心喜歡;女人貢高自可,憎嫉他人,喜說人過;憎人勝己,欲令早死;狠戾自用,輕毀丈夫;言不遜慎;喜多儲蓄,貪積不厭;等等。女人由如此種種煩惱故,不能作五種領導:一、不得作轉輪聖王;二、不得作梵王;三、不得作帝釋天主;四、不得作魔王;五、不得作佛。是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苦本。十方世界,有女人處,即有地獄,有惡道。女人恆常迷戀女身,情執深重。深心厭惡女身正是智慧顯發的表證。《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云:「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證知女人身見深重,令傚法藥王菩薩苦行捨身功德,如說修行,即能往生安樂世界,破除身見我執,本有的智慧自然現前。
然穢質女人,不藉修持,以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力,頓轉多生多劫穢惡女身,成男子丈夫相,淨業成就,往生淨土,必證無上妙果。阿彌陀佛慈心偏愍罪苦眾生,於此可見。諸善女人,宜深體此願意趣,感戴佛恩,深心厭惡女身,至誠執持名號,截斷生死之流,速證菩提涅槃,實乃百千萬劫稀有難逢之一時也。
第三十六 勤修必成佛道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六勤修必成佛道願。這一願意謂: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信我成佛的名字,壽終之後經歷多生,恆常修習清淨梵行,直至成就佛道。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這一願是攝他方世界菩薩願。「梵行」是清淨離淫慾的意思。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見到有些國土,或有菩薩持戒修梵行,壽終之後,隔生即忘,梵行難以相續,中途退轉,前功盡棄,菩提道果,多劫難成,是故興大悲願,加持行人,雖在穢土,經歷多生,梵行相續,終成道業。儒家亦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恆常相續修習梵行殊為不易。轉淫慾火為智慧光,需要信根堅固、定慧等持,尤其需要佛力加被,否則鮮有不墮惡趣者。
菩薩修習離欲之梵行,實有三義:一者不負己靈。吾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晝夜六時,常放光明,無有間歇,忽不自知,隨照立所,起於我愛,由有我愛,殉諸欲染,淪溺日深,光明日減,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是故菩薩應淨愛慾,複本光明,頓脫苦輪,入涅槃道。二者不誑諸佛。諸佛法身,悉由無量清淨功德之所莊嚴,具諸相好,成最正覺,以大慈力,廣說經律,度脫我等。我今不斷欲愛,則念佛不切;念佛不切,則見佛無期。名為佛子,捨父逃逸,誑騙諸佛,何以報恩?是故菩薩宜速斷淫慾。三者不欺眾生。凡夫地中,常樂染法,菩薩度人,莫先淨戒。一切眾生皆我父母,何忍一剎那間,起於欲想,若或從事,是即魔法,是故菩薩宜速遠離欲坑。雖修習梵行有無量功德,然初發心菩薩業力遠勝道力,淫慾習氣,如油入面,未能遽爾解脫。有鑒於此,阿彌陀佛悲心加持十方世界諸菩薩眾,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全過程,順利修習清淨梵行。尤其是我等末法眾生,愛慾深廣,道力微弱,更要全身心歸投阿彌陀佛大願之海,依怙阿彌陀佛清淨光功德來修行,往生彼土,長時修殊勝梵行,直至圓成佛果。最為深重的煩惱,由彌陀願力加被,得以立斷,何幸如之!
第三十七 歸依感動天人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七歸依感動天人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時,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無量不可數諸天人民(諸天包括三界二十八重天,人民是指人道的眾生),聽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號,生起至誠恭敬的心,五體投地(左膝、右膝、左手掌、右手掌、頭頂至地),虔誠作禮,歡喜信樂,至心精進,修菩薩行,對這樣的念佛人,所有諸天及世間人民,無不恭敬護持。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剎土,見到有人雖修菩薩行,而人天不甚恭敬,甚或輕毀嘲笑,致使修行人抵擋不住世俗的偏見,退失道心,又復汩沒於五欲六塵中不得解脫,而阻礙者亦由此造業受苦報,自他俱損,誠為可憫。所以願言,聞我名號歡喜修淨業者,諸天世人悉皆敬禮擁護,令修行道上一帆風順,直至往生成佛。
這一願對護念現代淨業行人尤為必要。因為現代眾生的人生價值定位大多以五欲的滿足、功名利祿的獲得為準繩,對於精神心性的提升往往輕慢忽視,道德與宗教每每被邊緣化。受這種功利氛圍的影響,許多念佛人都不敢承認自己吃素、念佛。為什麼呢?不好意思,怕別人笑話自己。確實有些人不明瞭修行的價值,嘲笑吃齋念佛的人,覺得他們很消極,把念佛與封建迷信打上等號,認為學佛是消極避世的所為,所以諸多念佛人不僅得不到恭敬,反而被他人輕慢。當社會以名利為重心,追求感官享樂的時候,德性與超越便會受到鄙薄。
然念佛人卻能受到諸天鬼神的恭敬,何以故?一個人如能至誠念佛,就能蒙佛光照觸,引發身心的光明。諸天鬼神能看到這些光,對念佛人就會恭敬有加。而一般世俗之人,每日心機謀劃,我執厚重,身心便呈灰暗,諸天便不會去恭敬護念他。諸天鬼神可是明察是非、愛憎分明的!世間有些人平時不把修行人看在眼裡,但在坐車、坐船、坐飛機的時候,潛意識中倒是希望有一兩個修行人在場或會比較安全些。為什麼呢?有諸天鬼神的恭敬擁護,自然會逢凶化吉,由此自己也能沾上點光嘛。念佛人無論貴賤貧富,最終一定能得到諸天世人尊敬,這方面的個案例子甚多。比如前清常熟張寡婦,安貧守節,專持佛號,臨命終時,寂爾往生。
往生前數日,以下痢疾,遺一破舊裙子,臭不可近。他人將裙子拋到水中,忽見裙子變成蓮華,五色璨然,散佈水面。目睹者驚訝敬畏,趕緊撈起裙子,送至一尼庵作佛座前的尊圍。另有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念佛往生後,閻羅王設大師法像日日禮拜;十祖截流大師,往生時閻羅王伏地禮拜;宋朝王日休居士,站立往生後,廬州一帶,家家戶戶設像供奉禮拜。所以這一願是給一個念佛者人格上的尊重,道義上的鼓舞。《觀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白蓮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念佛行人,至誠懇切稱念彌陀名號,即是安立於無上正真之道,修持大乘第一妙行,故能感通諸天世人歸敬、讚譽、擁護、瞻視,思欲相見,猶如須菩提宴坐感到帝釋天散華供養一般。由彌陀願力加持,故上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加被,下得諸天世人恭敬禮拜,令我等念佛人修行不遭魔障,安隱速疾成辦往生成佛之大事。我等淨業行人幸蒙此願恩澤,何幸如之。
第三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八妙服自然在身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我剎中帶業往生的天人,如果欲得衣服,即能隨念即時披在身上。如同佛在世的時候,對那些善根深厚求出家的弟子,說一句「善來比丘」,袈裟便自然在身,無須人工裁剪、縫紉、染色、洗濯;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見到他方剎土的眾生,為衣食溫暖故,苦役萬般,營求不息,費盡心機,惡業山積更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鑊中殺無量蠶繭等等。是故悲心建立此願,願往生到我剎土的聖眾,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吃飯,皆助法道,相忘於有餘,自得於佛道,逍遙自在,其樂融融。
這裡以衣服作為資生用具的代表,不僅衣服應念而至,飲食宮殿等,也是應念而至。比如飲食方面,西方淨土諸往生者,有著金剛那羅延身,以佛願力及禪悅法喜滋養身心,實則無須飲食來維繫,然帶業凡夫往生之後,因習氣所然,午時會動飲食的念頭,念頭一動,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當缽器飲食現前時,只是意念上領略一下,身體就覺得氣力充盈。此往生者並不會去吞嚥,念頭一動,缽器飲食就消失了。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實則此事是暗合科學原理的。上世紀初葉,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互變公式:E=mc2,E(能量)=m(質量)×c(光速)的平方。這個公式表明,能量是釋放了的物質,物質是閉鎖了的能量,質能變換與光的速度呈正比例相關,這就為核武器製造提供了理論依據。原子彈的製造成功,證明質量(原子)可以轉化為能量。同時,這個公式亦表明能量同樣可以轉化為物質。地球科學也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但是尚不能將能量變成質量成為事實,這是能量還沒有達到轉化的臨界點。而西方淨土中,質量變能量、能量變質量就完全顯現出來。念頭就是能量,念頭一動,質量就出來了。這個七寶缽器、百味飲食就是質量,不就現前了嗎?繼而轉念,七寶缽器自然消失,消失到自然的空性的能量之海中去了。表證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諸物不動本處,體應十方。空有一如,緣起自在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質能互變,真空妙有,安養剎土誠為大自在解脫之妙境。
西方諸往生者在淨土,得彌陀願力加持,一切需求無不滿足,無絲毫生存競爭壓力,自然修善,勤修道業,承彌陀威神願力,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供具,以成供養。復以種種妙音,歌嘆佛德,聽受經法。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到本國,猶為未食之前。返已而食,食已經行,優遊自得。足證極樂世界逍遙解脫的生活方式,令人神往。
第三十九 受樂同於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九受樂同於漏盡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安享種種快樂,如同煩惱斷盡的阿羅漢所受的快樂。如果此願不成就,就不成佛。
西方淨土,一切資生用具,應念而至,種種滿足快樂。然於此貪戀執著,亦是繫縛之本,雖且受樂,而還招苦。所以法藏菩薩發願,國中天人得到的快樂就像漏盡阿羅漢的快樂一樣,受樂而無染著。
《無量壽經》記載,西方淨土,微風吹動羅網寶樹,宣發微妙法音,流佈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煩惱習氣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滅盡三昧,即是阿羅漢所證的九次第定,其中具有非世間所能比擬的涅槃寂靜樂、解脫離系樂、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的絕待樂。煩惱結使類分有九:愛、恚、慢、癡、疑、見、取、慳、嫉。諸結使皆屬愛、見二種,屬愛煩惱遮覆定心,屬見煩惱遮覆智慧。如是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如是無明離故,屬見結使亦離,得慧解脫。阿羅漢住此湛然寂滅境界,於所受無有執著,是名漏盡比丘。然彼極樂世界人天,悟證大乘妙果,由智慧故,不盡有為,由慈悲故,不住無為,不可等同於阿羅漢,只是假名而喻其無著無為,不以物累,故云「如漏盡比丘」。
由於極樂天人清淨無垢,具有無我及我所的智慧,所以受樂而無受樂之想,沒有佔有欲,沒有染著執著的心。往生者有這樣的般若智慧、清淨平等的心態,安享超越苦樂的極樂,即是法性般若之樂。世間五欲樂與法性樂具有此消彼長的關係,念佛得法性樂,自然遠離五欲樂的貪戀。法性樂無染清淨,常恆不壞,乃生命真實之樂。淨業行人當信願持名,顯發安享此法樂。
第四十 隨意見諸佛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隨意見諸佛國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國中菩薩,無論善根功德的深淺,都能隨其心念,即時目睹十方無量無數莊嚴清淨的佛土。那些若淨若穢剎土的景況,悉能應其意願,映現在七寶樹中間,其明晰度,猶如手持明鏡,自睹面像。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因地考察他方剎土,見到有些國土清淨,能映照十方世界剎土景象,然彼土聖眾功德微薄,不能照見。如釋迦文佛顯現報身時,與會大眾唯見丈光,懷慚自憾。所以願言:縱令佛的報身高妙,亦能令往生者隨念映現於寶樹中,照見了了。
這種寶樹的妙德,實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致。佛的大圓鏡智有如明鏡,虛明洞徹,了無一物,而不妨群相俱現,照天照地,無所不見,無所不知。十方無量無邊剎土或清淨或穢濁等諸相,六道眾生善惡業緣輪轉之相,受報好丑苦樂,一切都映現於寶樹間。淨土諸往生者見到這些業因果報,自然生起見賢思齊、見不善如探湯之心。不僅於寶樹間一華一叶中能悉見,乃至於宮殿、樓閣、寶網、寶地中,任一局部都能照見他方世界景物,無有障礙。這是由於阿彌陀佛大願圓滿之力,以影像開悟眾生,誠為不可思議。由此亦可佐證,西方安樂剎土乃法性報土,顯現廣狹自在無礙之玄境,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由法無定性、法性圓通故,能一多相即、廣狹相容。誠如《華嚴經》所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極樂淨土寶樹(狹),照見十方剎土(廣),亦顯事事無礙之境界。
第四十一 聞名諸根具足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一聞名諸根具足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字,生生世世,直到成佛,都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薩觀察到他方世界淺位菩薩眾,修行到第三大阿僧祇劫,猶有六根缺陋之障,為人所譏嫌。這不僅會障礙出家,亦影響到講經說法續佛慧命的效果。是故以同體大慈心稱性發願,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由聞彌陀名號之力,縱令不生安養,在他方剎土修行菩薩道直至成就佛果的全過程當中,都不會有六根殘缺的現象出現,證知聞名號的力量具足消業障的功德。是故聞信彌陀名號,執持在懷,便能令我們的六根聰利健全,身相端嚴,神定心怡,菩提勝心,常得增益。
六根殘缺多由惡力所致。《地藏經》云:「若遇譭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丑陋癃殘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譭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而聞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執持名號,便可頓除多生業累,或現生轉殘缺為完具,或六根相續清淨殊妙。《淨土聖賢錄》記載一公案:宋朝有一梁姓女子,從小瞎眼,念佛三年,復明。一天見虛空中垂下長幡和寶蓋,淨土佛菩薩現前接引往生極樂。是故信願持名乃殊勝之美容妙法。
第四十二 悉得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二悉得清淨解脫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能證入清淨解脫三昧。安住在這樣的三昧中,一念之頃,能分身無量,前往他方佛剎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寂定。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這一願是針對他方國土的菩薩眾而發的。說明阿彌陀佛悲心廣大,不遺漏任一眾生。他方世界的菩薩眾聞信彌陀名號,都能得到清淨解脫三昧。實相寂靜,曰清淨;寂照平等,名解脫。清淨解脫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因為彌陀名號當中具無量壽清淨功德,又有無量光解脫功德。三昧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住在這樣的念佛三昧中,由止起觀,寂中顯照,上供諸佛,而不失寂定,動靜不二,入出無礙,顯示甚深法性緣起之妙用。
明代梵琦大師,先在宗門有悟,開堂接眾數十年。晚歲退居,築西齋靜室,專修念佛法門。置一小床,趺坐默觀,得念佛三昧,顯現蓮華樓台、西方三聖以及眾聖圍繞等。其詩云:「要觀無量壽慈容,正在如今心想中;坐斷死生來去路,包含地水火風空。頂分肉髻光千道,座壓蓮華錦一叢;處處登臨寶樓閣,真珠璀璨玉玲瓏。」證知此土大心行人,亦可得此願的慈悲加持,獲得勝妙之法益。
我等凡夫眾生處於止中便容易昏沉枯寂,一旦動中做事,則容易掉舉散亂,止觀寂照,打成兩橛。所以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令他方菩薩安住在寂照相融的三昧狀況,顯發無量光壽的體用,無量壽即自性寂定,寂定當中有無量光之妙用,無量光的妙用當下也有無量壽之寂定,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照一如,寂照相輔相成,這樣才能圓成自行化他之菩薩行。《金剛經》所講的無住生心也是這個境界,「無住」就是住在三昧,「生心」是要去做弘法利生的佛事。無所住即是無量壽,生其心即是無量光。所以他方菩薩要得清淨解脫三昧,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加持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十三 聞名生處尊貴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三聞名生處尊貴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聽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壽命終結之後,必然出生到尊貴人家。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些剎土的菩薩,雖有大悲願力熏心,欲游三界度化眾生,然宿世業惑未盡,動輒出生於貧賤之家,備受世人輕慢,弘法教化眾生的抱負難以施展,是故建立此願,願一切初發心菩薩,聞信彌陀名號功德,速疾消除業障,生生世世託生尊貴家。這是針對他方世界初發心至十信位菩薩所發的願,若是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的菩薩,憑自己的福德力,便會出生在尊貴家。尊貴家包括擁有權勢的國王家、精神貴族婆羅門家、大富長者、居士家等。
這是阿彌陀佛為護念他方菩薩自行化他行業,通過名號將其果地福德惠予他方菩薩所致。因為他方世界諸菩薩眾發菩提心後,便以普度眾生為使命,為教化眾生效果計,菩薩應出生在尊貴之家。如果生在一個貧賤之家,沒有尊貴的身份,受人貶抑,就難以起到教化眾生的作用。一切來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諸佛都生在尊貴之家,如釋迦本師前身於兜率內院作護明菩薩將降誕時,觀察下界,選擇託生於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家,因濁世世人推重權勢故。未來的候補佛彌勒菩薩將託生在大婆羅門家,因盛世推尊精神價值故。喬達摩·悉達多能繼承王位,卻放棄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的尊榮出家修道,說明修道具有超勝國王權勢的價值。有這種高貴身份與德能的感召,才吸引許多王公貴族與優秀人才隨他出家,建立僧團,高樹三寶幢相,為世人作燈作師,作不請之友。我們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高僧大德亦復如是,像道宣律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蓮池大師等,都是書香望族出身。這些出身尊貴的大修行人,為弘傳佛法作出了巨大貢獻。阿彌陀佛這一願是加持他方菩薩以尊貴身份自行化他,由彌陀名號功德力故,令諸菩薩於富貴尊榮之境,能不忘失菩提心,悲智雙運,廣濟群萌。阿彌陀佛設施此願的用心,可謂細緻入微,吾人當感荷佛德。
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四修行具足德本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剎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心懷欣悅,喜形於色,勤修菩薩六度萬行,具足成就無上佛道之根本。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的剎土,有諸菩薩雖發菩提心,然動經恆河沙劫,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未能入正定聚。如《法華經》所載,有於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菩提心,由福德力薄故,退失大乘菩提心,塵點劫來,墮在聲聞位。故經云:「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是故興大悲願,聞信我名號功德者,至心稱念一聲萬德洪名,便能頓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六字片言中,即可與觀音、勢至等大菩薩齊等,令下根愚夫頓坐金蓮台,得入阿鞞跋致,無德而忽具萬德。
阿彌陀佛此願的建立,亦彰顯出事事無礙法界之玄義,體現出華嚴十玄門之秘髓。「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意謂百川之水(一切法)流入大海(一法),則一滴海水便具有百川之味,同時具足,互融互攝。法界稱性緣起,便可法爾自然地顯現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成一切法的境界。是故稱念阿彌陀佛即等於稱念十方諸佛(法界藏身),生阿彌陀佛淨土即等於生十方無量諸佛剎土(法界藏土)。諸法相即,一多相容,稱性緣起,妙德難思,故云,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真實無虛。
由此願加持,他方菩薩修行菩薩道的利益甚大,令他方菩薩聞信彌陀名號,執持在懷,以一行具攝萬行功德,具足無上功德之利。蓮池大師曾開示:「諸菩薩眾,有恆河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佈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餘想不生,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一則自眾生而言,一心念佛,即是行持六度;二則就佛而言,阿彌陀佛將因地所積累的六度萬行功德無條件恩賜給眾生。是故聞信修持念佛一門,即是具足一切功德之本。一行具一切行,六字洪名,萬德圓備,因心果覺,涵蓋相符。護念加持菩薩道業,周詳縝密。
第四十五 皆得三昧見佛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五皆得三昧見佛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侯,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能得到普等三昧。住在這普等三昧中,直至成佛之時,恆常睹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如來。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的國土菩薩見佛甚難,或雖值遇佛世得見,然佛很快入涅槃;或雖可見一佛而不得見多佛,或雖可見多佛,而有前後出沒相。是故願言:聞我名者,得念佛三昧,現前當來,常見十方諸佛。
念佛法門稱為勝異方便,方便有多種,其中之一是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其有三義:一、臨命終之際,阿彌陀佛現前接引;二、往生彼土,蓮華化生,華開得見阿彌陀佛;三、於念佛禪觀之中,得睹阿彌陀佛聖像。如慧遠大師、劉遺民居士等,均有定中見佛的體驗。
普遍平等三昧即念佛三昧,於十方世界,無所不普見,於無量諸佛平等見故。如何聞彌陀名號便可獲得普等三昧呢?因為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平等覺,所以念阿彌陀佛名號,能得圓滿普照念佛三昧,悉能睹見一切諸佛,所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就像品嚐滄海一滴,就能了知百川河水的味道,而百川千河入到大海,也即等同大海一味。所以住在這不可思議三昧中,念頭一動,想見哪尊佛便能見到哪尊佛。如《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參第五位善知識解脫長者所云,已證「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欲見十方諸佛,「一切悉皆即見。然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身亦不往詣於彼。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普等三昧能見到無量不可思議的如來,所以三昧(正定、正受)的功德亦不可思議。而我們眾生心性功德被無明煩惱給障礙住了,拘囿於這個常識的現象界,對普等三昧所現出的境界一無所知,疏絕隔離得太久遠了,誠為可悲可嘆。如今仰賴聞名功德,趨向普等三昧,平等普見十方一切諸佛,實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加持所致。
第四十六 自然得聞妙法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六自然得聞妙法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隨其志願好樂,法爾自然地能聞到種種妙法。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剎土諸菩薩,雖可常見諸佛,然聞法不自在,不能飽餐法義法味,是故發願:未來往生到我剎土的聖眾,聞法適意,無須負笈千里、尋師訪友、芒鞋踏破,於自然聞法中,斷疑生信,逍遙夢覺,忍證無生。
這是攝受安養本土菩薩的願,這一願在西方淨土有著完美的顯現。彼土的風聲、樹聲、水聲、鳥聲、樂器聲,皆宣妙法,隨著菩薩們的不同根性與好樂,各自聽聞相應的妙法。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皆悉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疾速圓成佛道。淨土中情與無情,均可說法,亦是從往生者獲益處所施設,所謂四悉檀因緣。譬如阿彌陀佛變化眾鳥來宣說佛法,凡夫喜愛白鶴、孔雀、鸚鵡、迦陵頻伽諸鳥,隨順眾生的情趣而變化,令往生者喜歡故(世界悉檀);鳥尚且能說法,令往生者生起念佛法僧之善心(為人悉檀);令往生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對治悉檀);令往生者體解鳥即彌陀,了悟眾生與佛法身平等,理具事造,平等不二故(第一義悉檀)。由此聞法善巧,能速疾成辦菩提道業。有的菩薩或願聽佛說法,或要聽百鳥說法,或願聽無情器界說法。淨土諸往生者,欲以種種形態聞法,阿彌陀佛悉滿其願,隨時見聞,隨機獲益,西方淨土誠為一殊勝絕妙之道場。
第四十七 即得不退轉地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七即得不退轉地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剎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名字,即能得至不退轉地。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這是加持護念他方國土諸菩薩的願。修道的初始目標是要達到不退轉地,即阿鞞跋致,在圓教屬初住的位次。在十信位都會時進時退,稱為「輕毛菩薩」,就像空中的毛絮,隨風飄蕩,容易退轉。發心修行者,如魚子庵羅華,然悟證不退轉者,如鳳毛麟角,因多果少,可悲可嘆。他方世界久行菩薩,以前未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歷劫修證,循序漸進,不契一心萬行,時有退轉。如舍利弗因中,於別教六住位,發大乘心,因天帝化作婆羅門,為之乞眼,舍利弗與之,婆羅門即棄地踐踏,舍利弗由是退失大乘心,沉淪五道,實可憐憫。
菩薩有二種,一者惟越致(退轉),二者阿惟越致(不退轉)。阿惟越致相:「等心於眾生,不嫉他利養,乃至失身命,不說法師過。信樂深妙法,不貪於恭敬,具足此五法,是阿惟越致。」惟越致有二種,或敗壞者,或漸漸轉進得阿惟越致者。敗壞者:「若或無志幹(修善除惡——注),好樂下劣法(二乘或其他),深著名利養,其心不端直。吝妒於他家,不信樂空法,但貴諸言說,是名敗壞相。」初發心菩薩欲得阿惟越致位,歷劫勤苦,實難臻入。
由是加持他方世界菩薩眾,只要聞到阿彌陀佛萬德名號,便能得到不退轉位,成為阿鞞跋致菩薩。阿彌陀佛是多麼地慈悲,知道眾生得到不退轉位很難,所以他預立此願,令他方世界菩薩聞信彌陀名號,即時臻至阿鞞跋致位。五濁惡世眾生尤其仰賴彌陀名號之力,增進自己的道業,好好念佛,得阿彌陀佛光明願力加持,香光莊嚴,歡喜踴躍,在菩提道上有進無退,直至往生淨土,速疾圓成佛果而後已。誠如《無量壽經》所云:「若有眾生,聞此經者(聞信此經所示念佛往生法門——注),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信願持名往生淨土一法,乃圓頓直超之妙莊嚴路,是徑中徑又徑。此願亦含攝信心不退之微言大義。
第四十八 即得諸忍究竟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四十八即得諸忍究竟願。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得到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與無生法忍),於諸種佛法中,即能得到不退轉地。如果此願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剎土,見有菩薩雖得不退轉位,不能證三忍,歷經多劫勤苦,亦難契入,是故興發悲願,以我威德力加持,令聞信名號功德之菩薩眾,得不退轉時,即得三種忍,不隔時節,圓滿具足。這也是阿彌陀佛攝受他方菩薩之悲願。
「忍」是慧心安住的意思。初得無生法忍是圓教初住的地位,初步住在如來家,究竟的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地位。因為七地以還的菩薩還未離開心意識,一切行止尚須作意謀劃。八地以上菩薩,離開一切心意識,無功用道,得大自在,具無量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用名號的功德來加持他方國土的菩薩,令其疾速契證三種法忍,其慈悲護念一切眾生,無以復加。
第一,音響忍,忍可音聲如響之空性,聞一切法,即空(真諦)不空(俗諦),於此不可思議體用,不驚不怖不畏,信解受持,修習安住,而如音聲之迴響,有而不有,無取無捨,順入聲塵緣生無性之實相,此為音響忍。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耳根最利,釋尊座下聞法證果者稱聲聞,即是聞音聲言教而證道的意思。第二,柔順忍,隨順寂靜自性,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清淨直心,隨順於真俗二諦真理,順於無生法忍,又能恆順眾生,修平等觀,深入具足,此為柔順忍。第三,無生法忍,不見有法生,不見有法滅,若不生則不滅,若不滅則無盡,乃至離垢、無差別、寂靜、無作、無願、無住、無去無來,慧心安住法性中,即為無生法忍。《華嚴經》詳示十忍,除三忍外,又有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是故,此願加持他方世界菩薩所得的法益亦含攝此十忍功德。
又音響忍,聞諸法實相,信受在懷,猶在散心位,若得禪定,即時得柔順忍,未斷法愛,是故或生執著心。若常修習此柔順忍,斷法愛慧力增長故,得無生法忍。又三種法忍及不退轉之功德,悉攝於彌陀名號中,當吾人信願稱名時,名號與法義相即,法爾自然得此功用。證知阿彌陀佛大慈普佑一切,令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圓證菩提。其無量功德,海墨難書。
結 語
阿彌陀佛由正覺、慈悲、平等心中流現出的四十八大願,乃法界無量因緣興起之一大事,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內蘊法界真善美慧之文明。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因地稱性發願,果地成就願力光磁,彌滿虛空法界,與十方眾生息息相關,惠予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真實大利。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義理沖深,境界宏闊,具無量啟示,茲條陳數點如下:
其一,四十八願彰顯阿彌陀佛之大慈悲心。悲以拔苦(如國中無三惡道願、信樂永離女身願等),慈以與樂(如十念必生我國願、各得真金色身願、正定必至涅槃願、萬物悉皆殊特願等)。大願以大慈悲心為體,自然衍生智慧與方便。慈悲、智慧、方便構成大菩提心,是故,四十八願是無上菩提心的結晶。
其二,四十八願由契證實相而來,具無量功德與法義,體現法界至極真善美慧之文明精髓,形成普法界文化模式,並以種種方式,諸如名號、光明,隨形九法界示現說法等,輻射到他方無量剎土,尤其與娑婆世界因緣深切。是故,我等眾生深具淨土文化原型,亦是提升精神品格、淑世牖民之智慧源泉。
其三,四十八願乃淨業行人起信發願的參照坐標。體解阿彌陀佛願心,領悟極樂世界的神妙,建立修行淨土法門的綱宗與方法,乃至了達世尊一代時教的奧藏,悉宜從理解四十八願下手。隨順彌陀第十一願,發往生成佛之願;隨順第十八願,發信願持名往生之願;隨順第十九願,發發菩提心、廣修福德、繫念名號、祈佛接引之願。隨順第二十二願,發還相迴向、現前修習普賢之願,等等。隨順佛願而發願,方是正途。
其四,四十八願昭示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理念與方法。契入實相空性、不忍眾生苦的悲願,以及捍勞忍苦、精進修持六度萬行的弘毅,乃是我等眾生入大乘菩薩行的必由之路。而信願執持六字洪名,即是大乘菩薩行總持陀羅尼,能令吾人疾速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吾輩眾生今生何幸,得聞彌陀大悲願海,深知阿彌陀佛為我發願,為我莊嚴淨土,為我建立名號,十劫以來,如母憶子。吾輩浪子,聽聞到故鄉慈母的呼喚,自當一念回光,憶念慈母。母子天性相關,如磁吸針,任運往生安養剎土,蓮華化生,親炙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把手同行,人生一大事於斯圓成,何幸如之!願諸仁者,各自勉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