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墮聲聞位。故經云: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引此以明初心菩薩猶宜親近如來,得所依歸,終無退轉故。——《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這裡我們先來看一下「塵劫聲聞」。可能這個概念我們猛地一聽還很難想像。退失大乘心的修行者,「塵點劫」以來都墮在聲聞位,「塵點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概念?

我們可以把《法華經·化城喻品》中的一段來跟大家細說一下。

釋迦牟尼佛向與會的聲聞弟子談現在「開權顯實」講《法華》一會,是有甚深歷史因緣的。

過去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出世,叫大通智勝如來。自這尊佛滅度至今以來,歷經的時間非常久遠,「甚大久遠」。

「甚大久遠」是一個模糊數,到底「久遠」到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呢?這已經不是用數字能夠表達的了,佛就用一種比喻:

譬如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教化的地方,很大)所有的土地都磨成墨(那這些墨就很多了),然後用這個墨朝東方過一千個佛剎(就是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點一點墨汁(像微塵那麼大,一點點),然後再過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再點一點,再過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再下一點……

如是這般展轉地每過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就點一點墨汁,直到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磨的墨全部點盡,你說這有多少國土呢?

那是再高明的數學家也算不清楚的,拿這個地球所有的電腦聯網也算不清楚的!這個數量很多了,沒有邊際,很難知道數目。

佛說,就是這麼多你算不清的國土,若點的剎土和沒有點的(中間就有九百九十九個佛剎沒有點),把這些佛剎再加起來,磨為微塵。一個微塵為一劫,那你看這有多少劫?

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比這樣的劫還要超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個就超出我們的想像力了)。追溯到那一個時期,這尊古佛在他成佛之前,有十六個王子。這十六個王子以後也都隨他的父王出家了,成為十六個菩薩沙彌。

有一次,大通智勝如來進靜室入三昧,這十六個菩薩沙彌就演說《法華經》。每一個王子又度化了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的眾生。

當時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就是第十六個王子,阿彌陀佛是第九個王子。

佛說,現在靈山會上座下的弟子,很多就是在大通智勝如來時於我座下聞大乘《法華經》,就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以後卻由於種種因緣退失大乘心了,使得「甚大久遠」以來都還住在聲聞位。

由於這樣的一個歷史因緣,現在又碰到了一起,師資道合,再來說《法華經》。

通過這麼一個敘述,你看看,發大乘心的人本來就不多,能夠把它保持住,進求佛果成就的人,那就更稀少了,而退轉的人卻很多。

所以佛教的經典中就有一個偈子表達這個意思:「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魚的子很多,但成魚的少;庵羅樹的華很多,但結果的少。初發心的菩薩多,最後能夠一帆風順地證得圓教佛果的,就像魚子、庵羅華一樣,那樣地稀少。

從這個意義上, 「念佛往生」一法對於初發心菩薩來說是非常重要了。

他一定要透過念佛往生,親近阿彌陀如來,得到一種依托,得到一種保證,得到一種不退轉的地位,才不會再像原來一樣,塵點劫以來都墮在聲聞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