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低貪生活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晚上好!這次來到貴校,跟各位進行學術交流,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正式交流之前,我想談談自己的兩個感覺—— 一是沉重,一是開心,之後再進入今天的主題。

首先說沉重的。我雖是第一次來廣西大學,不過早在15年前,就跟隨上師晉美彭措法王來過南寧了,當時我擔任法王的翻譯和侍者。記得法王在邕江邊住了幾天,給有緣信眾傳講佛法,又在青秀山舉行了放生。15年之後,當我再次來到這座城市,法王已離開我們好多年了。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法王的形象,尤其法王宣說的教言一直縈繞心頭,想到這些,內心就有一種沉重感。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個人都遇到過良師益友,不過,人們往往不珍惜和師長在一起的機會,一旦師長離開了自己,才會懷念他們。

如果各位有興趣,也可以學習法王的教言。法王的教言非常珍貴,不管任何層次的人,學了以後都會受益匪淺。

第二個感覺是開心。早在20年前,廣西大學的有些老師就在研究佛法了,我和這些老師也有過交流。這次到了南寧,看到他們依然在這條路上潛心探索,我感到非常高興,這就是對真理應有的態度。其實不僅學佛,不管研究任何課題,都要有長期鑽研的精神。如果只是暫時熱血沸騰,到一定時候就偃旗息鼓,這不會有什麼成就。

下面進入正題:我站在佛教的觀點,談談如何實現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座各位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在塑造人生觀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對於環保問題,大家也應有所認識。當然,環保是個大課題,我這個演講者智慧有限,不一定講得非常到位,在這裡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一、關注環保,人人有責

在座有些人是佛教徒,有些人則不一定是,因此,在今天這個講檯上,我不談宗教信仰,而是談學術問題。

有些人可能想:「出家人應該呆在寺院裡念佛,為什麼要和世間人交流呢?」有這種想法,是不了解佛教的表現。佛教分小乘和大乘。按小乘的觀點,出家人追求的是自我解脫,他們應該在深山裡修行,在行為上有各種約束,甚至連錢都不能摸。大乘的觀點則與之不同,作為大乘行者,不光要考慮自我解脫,還要考慮將眾生從痛苦中救度出來,只要對眾生有利,有些事不但可以做,而且必須去做。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因此,身為一個藏地的大乘佛教徒,我不能只顧自己念佛,我也有責任考慮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同時,作為地球人類的70億分之一,對於環境保護,我也有一份責任。雖說在生活習慣、價值觀方面,我和各位有所不同,而在環保方面,我們應該有共同的目標。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天下大事。所以,大家也要捫心自問:「將來到社會上,我是為自己而奮鬥,還是為全人類而奮鬥?」如果是為自己奮鬥,這就是「小人」之心,不是「君子」所為。當然,你們是受過多年教育的人,我相信,對於環保,每個人都會有一份責任心。

我個人來講,對環保非常有興趣,也參加過多次環保論壇,和國內外學者在這方面做過交流,而且經常思考漢地和藏地的環境狀況。不過,我的思維比較特殊,有些方面和你們相同,有些地方不一定相同,所以,通過今天的交流,希望彼此都能有所收穫。

二、當前的環境問題

1、水污染

目前全球水污染非常嚴重。據資料顯示,在全球的淡水資源中,大多數已經受到污染。

前段時間,我在上海看到一種「水質淨化儀」,將它放在盛滿自來水的容器裡,幾分鐘後,容器中30%都是沉澱物。見到這種現象,我大吃一驚,甚至有點不敢喝自來水了。大家想想:如果天天喝這種水,這麼多雜質要通過肝腎排出,身體的負擔會有多重!可是我們又非常無奈,不得不喝這種水,否則只有渴死。

其實,地球上的水本來不少,全球70%的面積是水域,如果從太空看,地球也是一個藍色的星球。然而在全球水資源中,能飲用的淡水只佔2.7%。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寶貴的淡水資源,已不同程度受到了污染。以亞洲來講,長江、黃河、恆河的水質都在急劇惡化。不誇張地說,人類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2、森林儲量銳減

如今,世界森林儲量也在銳減。眾所周知,一粒種子要長成參天大樹,至少需要幾十年時間。我小的時候,家鄉的山上有許多小樹,直到現在,這些樹才長到一層樓高。一棵樹成材需要這麼長時間,但砍伐一棵樹往往只要幾分鐘,成材與砍伐的不平衡,造成了森林資源的供不應求。

森林的銳減,也導致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最近,雲南省發生大旱災,官方資料顯示,全省共230萬人受災,其他有些資料則說,有500萬人受災。專家認為,這次的雲南大旱,和印尼的造紙廠在該省砍伐森林有關。

在非洲,由於砍伐森林導致的氣候反常,也造成了習慣性的旱災。目前非洲有1400萬人面臨饑荒,100萬兒童營養不良……

或許是杞人憂天吧,我經常想:假如人類對於森林資源,仍肆無忌憚地繼續破壞,那在我們這一代離開人間前,會不會出現更嚴重的災害?

3、臭氧層空洞

地球表面有一層臭氧層,這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保護作用。可是科學家指出,因為大氣污染,現在這個臭氧層已「漏洞」百出。特別是在南極、北極上方,臭氧層出現了巨大的空洞,紫外線直接照射地表,嚴重危害到地球的生物。

4、其他環境問題

此外,人類還大量開採煤、鐵等礦產,不僅耗盡了寶貴的資源,還導致了對土壤、草原、森林的破壞。

如今有些人只關心自己的家庭、工作、收入,從不在乎國家和世界的大事,這種習慣不太好。雖然我們做不了很多,但心裡還是應該裝著全世界。倘若沒有這種胸懷,做什麼都以自私自利為出發點,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所以,大家應該盡量關心我們的環境。

三、環境破壞的根本原因

造成現在的環境問題,原因固然有很多,但究其根源,主要是人類的貪慾膨脹,尤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人們不知節約,損耗得特別可怕。

前段時間,我到某個城市時,正好趕上你們過年。聽到震耳欲聾的煙花爆竹聲,當時就想:「二次世界大戰的槍炮聲,可能也不過如此吧。」按理來講,過年是為了快樂,可身處在那種刺耳的環境中,卻有非常不舒服的感覺。試想:短短幾天的放鞭炮、看煙花,要耗費多少人力和物力?給環衛工作增加多少壓力?

另外,中國人有點愛面子,許多人認為,餐桌上剩飯菜是有面子的事,所以,浪費的飯菜比吃的多。現在這種狀況已經稍有改變了,不過某些領導和老闆還是特別浪費,一頓飯動輒幾千元、幾萬元,真正吃的不過幾百元,剩下的都倒掉了。

再看穿衣服。現在很多人認為,衣服是身份的象徵,對品牌要求很高,而且不斷地換新衣服。我認識一些有錢人,他們一個人就有幾百件衣服,因為衣服多得穿不完,許多衣服只穿一兩個月就扔了。請大家想一想:這麼多衣服要耗費多少資源?如此暴殄天物應不應該?

古人穿衣服非常節省。以前在藏地,衣服穿壞了,人們把它當作坐墊;坐墊用爛了,又把它切成小片,跟泥土糅在一起,然後用來砌牆。在修行人當中,至今還保存著這種優良傳統。喇榮五明佛學院有一位老法師,他一件衣服從1987年穿到現在;有一位堪布,一個茶壺從1982年用到現在。

但現在的人以浪費為榮,節約為恥。如果誰生活節約,別人就會看不起他,要麼覺得他腦子有問題,要麼認為他特別窮。

有些大學生在這方面也不太好,該學的知識不學,不該競爭的方面卻拚命競爭:別人穿一件名牌,自己也要穿;別人買一個手機,自己也要買;別人有一輛轎車,自己也想要……一個學期下來,要花掉好多錢。

尤其是有些學生家境不寬裕,父母給他們寄一點錢非常不容易,這些錢可以說是父母的血汗,如果為了毫無意義的攀比,不斷地向父母索取,自己還算人嗎?

藏地有句俗話:「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意思是,母親的心像水一樣柔,子女的心卻像石頭一樣硬。這句話非常恰當。現在子女的心非常硬,對父母的感恩心非常淡,只有當他們為人父母後,掏空積蓄養自己的孩子時,才體會到父母的恩德,然而那時父母已離開人間,想報答他們卻沒有機會了。

說到人類的慾望膨脹導致環境惡化,我想起了原美國副總統戈爾的一番話,他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一書中說:「最近幾百年以來,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系統衝突的三個主要原因是:人口爆炸、科學技術革命、自然觀的改變。」我覺得他講得非常有道理,尤其他指出人類的自然觀出了問題,確實是講到點子上了。

當然,大家不要誤解,我並不是完全排斥物質。我們需不需要吃飯、穿衣?需不需要使用現代的交通、通訊工具?當然需要。如果沒有這些,肯定不太方便。不過,在享用物質文明的同時,人類也應該有所節制。

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慾望過大,就算擁有了全世界的財富,內心還是不會滿足。舉個例子,一百萬元夠不夠花?對慾望大的人來講,這只是個小數目,買一輛高級轎車都不夠。一千萬元夠不夠花?許多人覺得,如果有一千萬元,肯定夠花了。可是當他們真有一千萬元時,又感覺不夠了。一億元夠不夠花?還是不夠……

在我家鄉一帶,以前人們有一輛自行車,就特別高興。如果某人買了自行車,別人都會借來,騎在車上照相。後來,有了摩托車,人們就覺得自行車沒什麼了。再後來,有了長安車,人們又感覺摩托車沒什麼了……所以,慾望的黑洞是永遠填不滿的。

聖雄甘地曾說:「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有科學家也指出,假如全世界都達到美國的生活水平,20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用。所以,人類若再不節制貪慾,終會毀掉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

過去,中國的自然環境非常優美,隨處可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後來,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中國不斷進行開發,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不少地方,碧藍的天空變成了灰色,肥沃的良田變成了荒漠……

古時候,人的貪慾不大,所以對環境破壞不嚴重。拿捕魚來講,古人要麼釣魚,要麼人工撒網。而現在的捕魚,是用幾十公里長的拖網,將整片海域的魚類一網打盡。由於人類不加節制的掠奪,地球上平均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有3個物種滅絕。

大家想一想: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水源、土地都污染了,海里游的、空中飛的、森林裡棲息的動物都滅絕了,我們還能生存下去嗎?

而且,人類肆無忌憚地捕食動物,這也是不道德的行為。前段時候,個別中國人去國外,他們無視當地習俗,隨意捕食野生動物,最後引起了全世界的非議。

有人認為:人類有權佔有地球上的一切。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人類並不是地球的主人。據科學家估算,目前地球的年齡有46億年,而人類的出現,只是最近幾百萬年的事。因此,人類自認為是地球的主人,就可以為所欲為,這絕對是說不過去的!

四、「低貪」才能「低碳」

1、樹立低貪的理念

現在全世界都在提倡低碳生活,那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方法各種各樣,不少環保組織也在為此努力。而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調伏自心,如果做到了「低貪」,不僅能實現「低碳」,生活也會非常快樂。

佛經中講過:「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像在有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吃的一般,幾年穿一件衣服,住的也是普通平房,但因為沒有太多慾望,所以生活得無憂無慮。從電視中也可以看到,這些人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他們的歌聲經常迴蕩在山谷中。

2、串習低貪的理念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種「低貪」呢?並不是想想就可以做到了,必須經過反覆訓練。而要進行這種訓練,最好首先了解佛教的道理。

聽我這麼一講,有些人可能會想:「這個人是不是來宣傳佛教的?是不是想讓我們學佛?」這種顧慮是多餘的。只要是真理,不管在哪裡都有價值,所以,佛法並不需要我來向你們推薦。只不過通過多年學習,我對佛法的價值有所了解,我也希望各位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才向各位稍加介紹。

當然,佛教並非如有些人想的那麼簡單。在佛教中,有現代人無法領會的許多高深道理。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以無上的智慧宣說了天文學、物理學、環保方面的真理,直到今天,人類才對這些道理有所發現。以天文學來說,佛陀在印度南方的米積塔宣說了《時輪金剛續》,按其中的方法,不依靠任何儀器,就可以準確地推算出每年日食、月食的發生時間。如果看了《毗奈耶經》、《阿含經》、《樓炭經》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會對佛陀的智慧生起信心。

我經常想,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如果能了解一些佛法,對自己百分之百是有利的。但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對真理沒有希求心,每天只是以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在一些媒體的引導下,內心的貪慾不斷增長,最終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痛苦。

其實,人類應該知足少欲,不要太貪了。如果每天打妄想:「我有錢該多好!有豪宅該多好!有名車該多好!」不僅白天想,甚至做夢也在想,這不會有什麼利益。與其成天打這種妄想,還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想想如何促進環保、如何幫助弱勢群體。

今天的主題是環境保護,實際上相比之下,心靈環保更為重要。由於受西方思想影響,不少年輕人的心受到染污,整天處於貪、嗔、癡、嫉妒、傲慢的狀態。這些煩惱非常可怕,如果過於嚴重,人就無法控制自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所以,大家除了關注外在的環保,更要重視心靈的環保。在短短一節課中,我不可能把許多道理講圓滿。但聽了這堂課,大家至少要知道:貪慾有什麼過患?知足少欲有哪些功德?自己應當怎樣調伏貪慾?

串習低貪理念,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佛教提倡「日行一善」,如果能以這種理念行持,一定會有成效。

以前有一位滴水禪師,一次他給師父倒洗腳水時,隨手把多餘的水倒掉了。師父不悅地說:「一滴水雖然微少,卻可以拯救生靈,可以滋潤乾渴,你怎麼能隨便浪費呢?」聽了師父的教言,他非常震撼,為了牢記這個教言,後來他改名為「滴水」。

在我們看來,一滴水算不上什麼,雖然也知道應該節約,可是每天照樣在浪費水,這種狀況發展下去,最終會造成可怕的後果。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進滾燙的開水裡,它馬上跳了出來;把青蛙放進冷水中慢慢煮,直到被煮死,它始終沒有跳出來。所以,人類如果不盡快克制貪慾,不盡快改變生活觀,一直得過且過,久而久之,地球就無可挽救了。當然,大家也不要誤會,我所謂的克制貪慾,並不要求所有人都剃光頭,到寺院去出家當和尚。

如果稍加思維,我們不難明白:人只要有中等的物質條件,就足以快樂地生活下去。拿住房來講,在喇榮五明佛學院,一間小小的土房子,修行人可以住上二十多年。而過多的奢侈和浪費,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總之,要做到知足少欲,就需要不斷地訓練。否則,今天聽我講了一節課,各位非常有感覺,下課後馬上忘得一乾二淨,這樣意義就不大了。其實人很需要訓練,有了訓練,就沒什麼做不到的事情。運動員經過千百次訓練,可以自如地運用身體;馬戲團的猴子、老虎、馬,經過反覆訓練,也能表演各種節目。同樣,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只要長期訓練,很多惡劣的習慣就會改變過來。

結 語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大家應該反省:我們有必要縱容貪慾嗎?如果沒必要,那是沿著錯誤的路繼續走下去,還是另換一條路?我們若在這方面沒思考過,不管有多少物質享受,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我看過一篇文章:在一個風光旖旎的美國海濱城市,生活著一位富裕的華裔女士,她在當地有一棟豪華別墅。有一次,一個同學打電話給她,說要去美國出差,想順便看望她。得知老同學要來,她非常高興,開著寶馬車把同學接到自己家。

到了她家,映入同學眼簾的,是一幅愜意的場景:碧綠的游泳池,寬敞的網球場,鬱鬱蔥蔥的花園,花園中是漂亮的別墅,別墅前停著幾輛高檔轎車。進入別墅以後,是十幾間寬敞的房間,牆上掛著世界著名畫家的作品,她讓同學隨便選一間住。

看到這麼多空著的房間,羨慕之餘,同學又有一些不解:「你的家人呢?他們不和你一起住嗎?」她無奈地說:「丈夫幾年前有了外遇,已經離開了我;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也搬出去住了。現在我非常窮,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了……」說著說著,她就哭了起來。

可見,假如自心沒有調伏,哪怕擁有世間的一切,也不會擁有幸福。這樣的人生非常可悲!希望各位努力調伏自心,過知足少欲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他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實,在佛教的經論中,有許多調伏自心的理論和修法,短短的一堂演講中,我也不可能一一宣說。以後,各位要善加觀察,看這個世界是什麼狀況?身邊的人是什麼心態?人生的價值是什麼?貪慾會帶來什麼後果?……這樣觀察之後,你就會明白:生活不能太貧窮,也不必太富裕,只要有基本保障就可以了。

也許跟信仰有關吧,我總是覺得,現代人非常需要學習佛法,如果學習了佛教的經論,對自己只會有利益,不會有任何害處。現在有人說:「不要學佛,否則容易出家。」這是一種偏頗之辭。事實上,在學佛者當中,大多數是在家人,只有個別人出家。而且,出家也不是入於邪道,如果是真正的出家人,對自己和社會都是有利益的。

最後,我再次提醒各位:若想保護環境,必須從心入手。如果沒有降伏貪慾,再怎麼談論低碳生活,也沒有實際意義。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本,調伏內心的貪慾,懂得知足少欲,才會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