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挺奇怪的。
比如,榴蓮。喜歡吃的人,說它是水果之王,口感獨特,回味無窮。不喜歡的人,甚至連聞到氣味都很痛苦,恨不得離得遠遠的。那到底,榴蓮本身的味道,是好呢,還是不好呢?
再比如,小孩子調皮,有的人覺得不規矩,有的人反而覺得有活力;小孩子不調皮,有的人就覺得聽話穩重,有的人可能就覺得沒有創造力。那到底調皮的小孩,是好還是不好?
人的生命,實際上就是心對境,對外在的一個事物,內心會起一個反應、判斷、感受,這個內心的感受就是我們所謂的「痛苦」或「快樂」。
而我們內心面對外在事物所起的反應,是由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心理結構決定的。就好比一個人平時被踩一下腳、碰一下頭都非常不開心,但如果患上絕症,就希望醫生趕緊給他治療,哪怕是扎針、手術都樂意接受。
那麼,痛苦和快樂的來源就很清楚了:內心的心理結構,加上外在的事物,會引發內心種種苦樂感受。
莫向外求
一般的做法就是追求,向外在拚命地追求,希望得到物質,希望改變別人,希望事事順自己的心,希望每個人都對自己好。
而外在的事物與遭遇往往是我們不能掌控的。我們不能確認未來什麼時候發生地震,什麼時候得上絕症,甚至不知道下一個拐角我們會遇見誰,下一分鐘我們的心臟會不會忽然間休息。
所以說,我們的幸福不能建立在外在的事物上,因為外在不是我們主觀意願可以決定的,是會變化的。然而,我們的內心是可以自己改變的,改變內心的一個判斷方式,遠比改變榴蓮的味道、改變小孩的性格、找到再也不會生病不會死亡的方法,可靠得多。
改變自己的內心,讓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慈悲,越來越靈活,越來越包容,越來越有力量,讓人產生一種能力,面對所有的外在,都能夠快樂,都能夠遠離痛苦。這是可以做到的。
佛教中有一句話叫「莫向外求」。
幸福,如果是建立在外在的基礎上,那就是不穩固的。如果我們覺得,要得到外在什麼東西,才能獲得幸福的話,目標本身就錯了,自然不容易獲得真正的安樂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