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10種修行,走好人生路

儒釋道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學說,三家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境界。為了達到每一家的最高境界,先哲們又提出了可貴的修行方法,這些修行方法是我們學習的經典,成就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

存仁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穎達說: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仁義,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戰國時的孟軻曾著重提出,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併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修慎獨

所謂的「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別人聽不見的時候,還依舊保持清醒。

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

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

致中庸

儒家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個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謀其職。

道家

守虛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 告訴我們虛和無的大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虛首先是處世第一要訣。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虛」的態度,就意味著有了博大寬廣的胸懷。

虛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訣。《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併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要達到這種與天地萬物併生為一的狀態,就需要在虛上下功夫。而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體悟大道。

修行人如何體悟大道?莊子給出了兩個很重要的方法:「心齋」和「坐忘」。本質上說,這兩個詞其實是一種方法那就是——虛的方法。所以莊子說「唯道集虛」。

只有虛能去除貪慾與智巧,揚棄它們,才能使心靈從糾結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沒有分別、煩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守靜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和靜是儒釋道的大智慧,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大智慧。

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家言:"靈台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一個人內心不靜,很難真正思考問題,做人做事也一定會驕矜、浮躁。安靜的人會仔細觀察中審時度勢,更容易深入思考,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們或許會經歷人生歲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濘坎坷,但保持淡泊的處世態度,泰然處之,就能在紛繁中找尋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寧,不受世俗的干擾和衝擊,人生也更豁然開朗。

守柔

話說老子八十歲壽誕的時候,大家都來慶賀。在古代,活到八十歲可以說非常少見了,有人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老子沒說話,只是張開嘴讓大家看,人們大惑不解,老子解釋說:堅硬的牙齒都沒了,而柔軟的舌頭卻完好無損。」眾人釋然。

柔,這是老子最重要的處世哲學、養生妙法。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老子讚美水、嬰兒、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為他看到了陰柔的力量。

柔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老子說,世界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水卻最能克制剛強。老子用了一個詞非常形象:馳騁。「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的力量馳騁天下!

佛家

戒、定、慧,淺有淺的層次、深有深的層次,但是次第都是由淺入深,這代表了我們拓展生命以及提升命運免疫力的方向。佛法是無漏法,稱之為無漏,就代表了它是一種生命的模式。

修戒

「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守世尊在一切經典裡面的教訓,我們遵守著去做。

戒的精神,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斷惡修善,是戒的第一個層次;找到生命的自性和方向,這是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利益一切眾生。這實際上就是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的「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修定

定,是我們生命達到穩定的一種狀態。它引導我們順從自然的軌則,使身心每日都能得到滋養和成長,這是在世俗的「定」;而真正的「定」,它是對生命勢能的有效管理。大家看我們百年的人生要吃多少東西、喝多少東西,實際上這都是對這種勢能新陳代謝的溝通和管理。所以,定是統籌宇宙生命力的一門科學,它落於佛法上所說的緣起的部分;更重要的,定的秘密層面是對於精神的管理。精神是一切物質的統帥,人之所以矛盾,是由於精神層面出現了問題。而物質層面的矛盾相比而言不是很強烈,它們能在自然的法則之下,有秩序地流轉。

修行最重要的樞紐就是「定」,「定」就是清淨心。能在一切順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不為人事環境所干擾、所污染,那你的道業就成功了。

修慧

慧是能夠徹底了知和悟解萬物本質的修行和技巧。一般說來,我們完全無法明瞭任何事物的本質。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若不是堅持己見,就是人云亦云;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完全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修行就包含了慧,其目的是為了徹底了解和洞見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