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裡面為何有「三多」

明清以來,世間人對於佛教或佛法產生了種種的誤解,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中,更將佛門邊緣化。看到磕頭拜佛的,嗤之以鼻覺得是迷信。進到廟宇殿堂,看到莊嚴的佛像,有的人會覺得陰森森的很可怕。

有時在外邊看到像我這樣出家形象的,就稱之和尚或大師,當然是滿懷戲論 。普遍認為,出家人或者法師們,怎麼這麼悲催,什麼也不能幹,活著還有什麼盼頭。要不就自以為是地認為你是受了什麼天大的打擊或被生活所迫,才走上了這條路,等等這些觀念觀點讓人哭笑不得。

所以有時候,對於佛教對於佛法的弘揚,我曾聽到一種見解,說佛門有三多:第一個,這個老人多;第二個婦女多;第三個文盲多。就說什麼呢?就說信佛的人大部分都基於這種水平,好像是萬般無奈了,或者說碰壁碰得的不行,沒事幹了才去學佛。這是長久以來對佛法的一種誤解。

當然在這幾年,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還是覺得至少青年壯年這種隊伍逐漸地壯大起來,對於佛教的認知,對於佛法的領悟,信眾都有很大層面的提升。

從理上來講,我們常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為什麼有這三多,其實它也有它的道理。首先為什麼老人多呢?老人一輩子經過的坎坷多,跨時代,幾個時代,一輩子的這種風雨,這個世態,這種人情,所以他最後,經過了見過了他容易放下,他容易看透。在這種情況下,他一聽到佛法的這種出離心、苦呀、無常呀,他馬上就能相應。為什麼呢?他能有感同身受。

其次呢,比如說婦女多,當然這是一句戲語,可是的確佛法的這種慈悲情懷,比如說我們這個課程的主題,講觀音菩薩,他同婦女特有的心軟、同情心等等這些,在世間法來講至少有很大的共性。

那麼如果說一個文盲能夠信佛,大家想想,他要有多大的善根,他什麼也不懂,莫名其妙他就覺得這個對。就像螞蟻不會寫字,可是只會吃蜂蜜,要循著蜂蜜寫的這個字,把蜂蜜吃了字就寫好了,佛門裡面很難能可貴的一種暗合道妙。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