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經典是依唐宋以前的,還是以後的呢

問:頂禮法師!元朝之前佛法興盛,距今千年,當時的佛經用當時的字體,與時俱進,難免同一字字形不同,導致傳承的障礙。近現代以來,人的根器更加不堪,修編出來的佛經是否存在錯謬?我們研究唐宋以前的經典,還是以後的經典呢?「

宏海法師答:他是這麼個意思,有點對經和咒,都產生了懷疑。不過這位同修他這裡說到了」我們研究什麼時候的經典?「這個我倒是先挑個小刺兒,請莫介意。為什麼呢?因為研究和受持還是不一樣的。我們是來學修佛法的,學者是來研究的。我們常講到學佛法和學佛不一樣。如果你是佛弟子,是一個欲在佛法上能夠有所受益,以了生脫死,得解脫,成佛道為學佛目標的話,研究有點太泛了。你研究什麼?如果非要再摳字眼,什麼是研究?一種把玩,一種議論,一種深入地對比考證,類似這樣的方法。要記住,我們首先對於經論、經咒,是誦持、受用或者說信受,這是學佛的根本入道法。這個不要搞錯了。

至於說你覺得害怕說傳承上,說元朝之前,唐宋,特別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真正的經典已經大量地開始翻譯,你這個擔心有點多餘。你說好像是元以後,元明清,以後雖然也有翻譯經典,但是基本上我們漢傳佛教,大乘佛法,在魏晉南北朝,唐朝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把核心的,或者現在我們比較常讀誦的,偏有因緣,甚至甚深因緣的法寶,幾乎都已經翻譯過來,已經備全了。後面雖然還有一些零零散散,點點滴滴的,但就是一些邊邊角角吧,或者一些重複的工作而已了。

所以,在這個上面,我想不必有如此的擔心。為什麼呢?如果從現實作用來講,就算放在研究的角度,只要我們義理能夠明瞭,對吧?這部經典呢,比如說有某個詞或者字用得不太恰當,有可能在語法上呀,或者說這種起落詞上,那不必在意了,我覺得。因為從義理上他沒有歪曲原來佛的真義,這就是經了。這是一個。

第二個呢,就是說雖然你覺得法法相傳中,好像怕中間被耽擱了,被弄錯了,那大可不必。現在中國的佛法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還經過四次經典的結集,其中前三次都是口頭傳,還沒有形成文字,難道這其中,那一錯再錯,要錯多少錯呀?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還要相信,或者說我們要仰信,仰仗,一定要決定相信:既然佛能出世,講法度眾生,那麼同樣,諸佛菩薩還能示現成翻譯家,示現成整理經典的,示現成從他方國土裡取出伏藏的這種,等等這些都是佛菩薩示現,來保全佛法的正脈法義原汁原味。

我們看三大譯經師之首的羅什法師,他在往生的時候說:如果我翻譯經典,符合本師釋迦牟尼佛講法的原義,沒有違背,讓我圓寂之後舌根不爛。那羅什法師的舌根當時就不爛。現在草堂寺,還有前一任的宏林老和尚,他也舌根不爛,依然現在在草堂寺裡面供著,幾乎全身的舍利都在那裡。所以這一點,我覺得佛法既然流傳在世間,我們不能光用人的能力和人的視野來判斷和接納它。我們看不見的人,或者說眾生,或者說聖人,或者說護法,我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我們所知的甚少甚少。但是僅僅這一些,也要仰信一定有大聖人示現來保持我們法脈的純正。這個就不必擔心了,這是一個。

二一個,如果你提到研讀,基本上現在讀的都是唐宋以前的。特別是幾大翻譯家,像這個羅什法師,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經典,《法華經》《彌陀經》《金剛經》《心經》《大品般若經》等等,都是他們翻譯的,我覺得不必懷疑,肯定沒有問題。

那真正具體要抉擇的話呢,我想當然是以古本為上。它有幾個線索。一個呢,確實是在這個文獻裡邊,越古越接近當時的原典,所以說以古本為上。再一個呢,是要以權威本為上,就是這些大翻譯家,那麼大家所共許的這些。再一個就是以它的流通廣度,流通本為上,人人皆在讀誦,已經流傳這麼多年了,因緣非常廣大,無所不知,也可以。當然你要深入地去一部一部這樣地去閱藏的話,那就以乾隆藏為本,乾隆藏比較好看,容易,就是說看經的話,乾隆本就可以了,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