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感應,問題出在哪裡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的神通妙用,有求必應。《普門品》裡說常念常恭敬,就是念念不捨離。但為什麼我們得不到感應,或者說,不像《普門品》裡面說得這麼玄呢。他是本來真切的東西,我們現在就是走得太遠,迷得太久了。在這種情況下,要調心態,要去除一些不好的心,比如說不善心。你念觀音菩薩是不是跟善法相應,你跟觀音菩薩的心不相應,說是念他,實際上是背其道而行,不是真念,不是真恭敬。

第二個不至誠,這個至誠是最難做到的。我們對於一個人也罷,一種理論也罷,生起真切的,全盤滲入到我骨髓中這樣的一種接納特別難。凡夫有個什麼特質呢,就是見不到的我不信,一定要我親眼見到了才信。可是佛法的意義需要你首先生了信心之後好好去做,才能得感應。那這樣的話,難度就非常之大。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竭誠盡敬,就是要誠懇。每一起心動念觀世音菩薩從來就在我前方當下此處,是法界心。我每起的一個好心觀音菩薩隨喜,我的壞心,觀音菩薩憐憫,加持我,讓我轉惡為善。起心動念去造業的時候觀音菩薩百般的調養,甚至說一旦業力犯得不行的話,他加持你,讓你從正在進行的苦惡的這種業力中脫離出來,生厭離心,生疲厭心,回頭浪子等等。

這種種體現都是觀音菩薩的加持,就在我們悄然不覺之中。所以從這點來講,要至誠,不要有疑心,不要有求驗證心。不能說今天我帶著試的心,我今天念一會觀音菩薩,念著看我明天有什麼果報。我要發個願,今天我買個彩票,我念一夜的觀音菩薩,明天我就中獎了,這種本身就跟觀音菩薩的心背道而馳,不至誠,不善,有疑,驗證。從這點來講,為什麼要求自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呀,一心就是要信心,不要疑心。對於菩薩的這種慈悲,有求必應,有溝通能力。沒信心,就沒有溝通能力,信心就是溝通能力,鐵定的信心,不要有疑心。

再一個就是要恭敬心,不能夠輕慢心。我們每一個身口意都依託給觀世音菩薩,我的心一動他馬上必知。這樣時時刻刻用觀音菩薩的心來匡正自己的身心,而不是抱著這種做買賣呀,試試看呀,討價還價,這本身就是種輕慢,沒有恭敬。

再一個要決定心而非散心。決定心的意思就是說,念的時候心不是散亂的,決定就要念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當成一種修行法門來念。

再一個心就是始終心。始終這也是一種決定心,不變題目。為什麼菩薩始終我就相應觀音菩薩,等我臨危的時候,或者違緣,煩惱現前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觀音菩薩。家裡面供著觀音菩薩,每天上香,洗好臉,上香,供水,就跟菩薩常在一樣,始終都是,這輩子盡形壽這樣。

所以諸位學習了《普門品》以後,進一步對我們已經熟知熟見的觀世音菩薩,半個亞洲的信仰,這樣的一種緣分,我們都能夠深信起來。再一個以佛弟子的這種純的赤子之心,常念常恭敬,把觀音法門呢,包括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也很好。特別是大悲咒,好多這種不好的業障病呢,都是念大悲咒或者加持大悲水,都能夠得觀音菩薩的靈感。

最後調我們的心,剛才講到的幾種心,慢慢的去向這靠攏,主要一個還是對佛菩薩這種不可思議,升起沒有夾雜的這種認知。在這種情況下,求菩薩的感應呢,就決定能夠真實得靈感。千百年來,帝王將相,古人來講呢,記載這麼多的感應事蹟,沒有一個不是觀音菩薩的慈悲所顯現,跟《普門品》裡所描繪的一模一樣。

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在極樂世界,應化道場在普陀山,做為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為什麼《普門品》裡面講到也是執持名號呢。他暗隱了一個淨土法門就是要發願,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兒修行。往生到極樂國土呢,跟觀音菩薩作為把手同行的同修道友,何等殊勝。學習《普門品》也可以開我們淨土法門的知見,比如說一多自在,一門深入,再一個有求必應。我們只要一心一意地求往生,那麼其它世間的這些如影隨行,自然而得,不要刻意的把一句非常無上的名號功德,而用來求一些世間的皮毛,末尾的一些東西,去捨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