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問打遊戲是否造業的問題,這是肯定的。因為我們一切行為無不在造業,有的在造善業,當然有的是在惡業。玩遊戲當然是在造業,造什麼業要看玩的是什麼遊戲?如果是引人向善的遊戲,那麼是在造善業;如果是玩壞的遊戲,自然是在造惡業了。
造善業將來就會積聚善果;造惡業將來就會積聚惡果,這大家都非常清楚的,這裡就不再多說了。我們主要玩遊戲如何造業,如何形成自己的業障,我們是如何由這些無明、煩惱和貪、嗔、癡驅動下,由意根(思想)的指導,應用身根或者是口去造業,然後形成自己的業障。
我們知道我們的行為先是由思想(意根)的設計或者叫指導,然後由身體或者嘴巴去付諸行動,有些會胎死腹中沒有行動。這是因為我們的思想(意根)力量不同,或者叫做自制力不同。思想(意根)力量強的念頭往往就會容易帶動行動,或者說是自制力差的人容易被思想(意根)帶動去行動。
所以,念頭的落實是根據思想(意根)力量強大與否和自制力強弱與否有關,思想(意根)力量強大並且自制力弱的人就容易付諸行動;思想(意根)力量弱的並且自制力強的人就不容易付諸行動。人們根據自己的這些情況決定是否使用身根或者是嘴巴造業。
實際上自制力強弱與否與個人的修行或者說是修養有關。一般來說有修行或者說是有修養的人自制力比較強。比如,有的時候因為自己的覺悟而產生自制力;有的時候因為慈悲喜捨而產生自制力;有的時候會因為受制於戒律等等因素而產生自制力;有的時候……拿玩遊戲來說吧,一般製造遊戲的公司為了迎合人們貪、嗔、癡都會把遊戲設計得比較「刺激」。我們或者會因為我們的無明貪心而去喜歡;我們或者會因為我們的無明嗔心而去喜歡;我們或者會因為我們的無明癡心(比如獵奇心等)而去喜歡;我們或者會因為我們的無明……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貪的煩惱而去喜歡;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嗔恨的煩惱而去喜歡;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癡的(比如獵奇、無聊等)煩惱而去喜歡;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種種遊戲公司會利用我們的無明、煩惱和貪、嗔、癡(當然他們可能還不知道)來吸引我們去玩他們的遊戲。
其實,在我們佛教的宣傳中,我們也常常利用人們的無明、煩惱和貪、嗔、癡來傳播佛教。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宣傳方法。當然這是通過善的方法來做佛事,是善將塵勞做佛事,巧用方便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手段而已。
回過頭來說我們的比喻。我們開始玩上「比較刺激」的遊戲之後,我們的意根(思想)就開始造業了,當然因為還沒有付諸行動,這個業報還不是很利害。但是已經在我們的八識田裡面種下了種子。當然善的遊戲也同樣,我們一接觸這個遊戲就開始種善根。
如果我們的定力不夠或者說是沒有修行,長時間地接觸之後,我們往往就會把意根(思想)強化。一直下去強化到自己的自制力極限(跟我們的修行有關)的時候,我們輕則會在嘴巴上去行動,嚴重的就會在身體上去行動,從而造下嚴重的業。將來會因為這個業而得果報就是業障了(注意這裡說的是善、惡都是業)。
所以,有的法師講玩遊戲會墮落,甚至墮落到地獄裡面。這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這是比較極端人的極端結果。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因而墮落是一定的,因為他的八識田裡已經被這個「比較刺激」而污染(如果本不乾淨就會加深污染),將來積聚到一定的時候也會付諸行動。
同樣善的遊戲會引導人們向善,將來得到善果。但是現實生活中善的遊戲很少,這是因為我們會感覺這些善的遊戲不夠「刺激」,從而很少人想玩,最後遊戲公司因為效益不好也不願意生產。所以說玩遊戲基本上是屬於危險的行為,我們沒有必要去涉這個險。
所以,有的人覺得玩遊戲沒有形成傷害或者說是實踐事實,沒有什麼關係。看了上面的文字我想應該有一點認識了。因為我們的業是身、口、意三業在造,玩遊戲至少是在造意業,也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玩「比較刺激」的遊戲感覺沒有成為事實而認為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我們大可以將玩遊戲的時間放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去。只要能夠認真;能夠投入,工作、學習和生活一樣充滿樂趣。所以最好是什麼遊戲也別玩,把這些時間用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將來網絡禪堂建好了,大可以進網絡禪堂去坐香,這樣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是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