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需調五事:第一,調飲食;第二,調睡眠;第三,調心;第四,調身;第五,調呼吸。
第一,調飲食。在我們初學打坐的時候,盡量吃得清淡一些,少量多餐。我們寺院裡打禪七的時候,總要準備點心、茶水,就是不讓你吃得太多,因為吃得太多,容易昏沉,也容易使你妄想多(也叫掉舉)。因為初期打坐就是調伏兩種狀態,一個是昏沉狀態,一個是掉舉狀態。我們通常一打坐的時候,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掉舉(打妄想),在那裡胡思亂想。如果這兩種狀態基本上沒有問題的話,你打坐就上路了。飲食清淡些、少一些,能夠使您的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有助於做到身體的意識最清明的狀態,避免昏沉。吃得清淡一些,少一些,也就是七分飽或者是隨饑隨食,如果是太餓,餓得發慌,那麼肯定是妄想紛飛。如果吃得太多很容易發睏。調飲食要根據每個人的狀態,一般的就是清淡不要吃辛辣,這是調飲食的重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基本方式,按照自己的情況去處理就行了。
第二,調睡眠。睡眠好是讓我們能夠在坐上最清醒,昏沉最少,妄想最少,使你的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這就是調睡眠。睡眠不足上座發睏,這是必然的,誰都會這樣。有的時候,睡眠太多也反而發睏。所以睡眠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有些用功的人,總覺得我要少睡覺多用功,這樣以來,你一上座就發睏,與其這樣,還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睡個痛快,然後再上座。所以調睡眠也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
第三,調心。調心就很難講了,因為整個佛教就是教你如何安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讓你如何安心。安心過程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我們這幾分鐘時間肯定是講不出來的,那麼我們這個地方講的調心就只是給大家說一下如何在我們打坐的時候,以什麼的心態來禪修,這是佛教裡面的禪修和其他氣功、其他的宗教裡的打坐所不共的,因為修定,也就是修四禪八定的法門不是佛教獨有的,是所有的修身養性所共用的方式。那麼佛教與其他的打坐的這些其他教派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於心態,是修定去到的方向不同。為什麼有的人會說那個打坐會走火入魔?那麼這就是心態的問題,一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打坐。
佛教的禪修最關鍵的,你們來打坐就是說,要以無為的心態,應無所住,以解脫,以無所得為方向,而不是以有所欲求,有所得為目標。只管坐,結果不要在乎。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管坐。不要想著我今天通過一定的打坐的努力,然後能夠四大騰空,飛起來了,那個能夠不治之症沒了,或者是眼前的這個毛病沒了……不是以實現某種目的的或者求取某種境界的有為心態來禪修,因為這樣修法,就不是禪修。最後的結果很容易讓你出現偏差,所謂的走火入魔。因為道理很簡單,假設我有胃病,那麼有的人教你讓意念擱在胃裡,那麼胃的病灶這個地方新陳代謝就會加快,因為新陳代謝快,對那個病灶就是治療的方式,他的的確確就是很快把你給治好了,但是因此你就會形成一種習慣,你以後一打坐就把意念放這個地方。那麼你想想,以後那個地方就一直在新陳代謝,一直在加快,那個地方將來就長一個東西了,就會擴散出來了。這是關於我們說的色殼子上面的事情,也就是說隨著你的意念老放在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會畸形的發育,這就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以無所住心禪修呢?不把意念集中在某些點上,就是安全的修行的方式。
所以佛教的打坐跟其他的宗教和其他的打坐方式的區別,是他的安全性,是完全體驗,只要你是按照這種無為的心態去打坐,那麼就是安全的,不會產生走火入魔這類問題。所以,一定要把我們的心態調整好。你說四大騰空或者疾病的治療,這些實際上對打坐來說是副產品,你不去關注這些的時候,他可能一天功到,水到渠成,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就會成。因為四禪八定,從欲界來說,粗心住,細心住,欲界定,未到地定。那麼從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你功夫到了那一層,自然而然就有相應的禪定發生,你比如,你達到了未到地定馬上要出欲界的時候,欲界所帶來的困惑這些毛病他不可能帶到色界去,所以欲界的這些問題自然而然的能夠解決,當你修到這個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達到四禪的時候,物質就不會成為障礙,你穿牆而過沒什麼好稀奇的,四大騰空沒什麼好稀奇的。我們只管坐,不要去想著我們去怎麼樣怎麼樣,功夫到了他自然而然都會出現。所以,我們調整好心態,不要急功近利。以這種心態來打坐,不光是安全的也是一切事都是可能實現的,打坐的心態就是一定要以無為的心態,我們出家人行的就是無為法,生活也是按照這個無為法來做。就是在結果上不要太在乎,戰術上重視敵人一點都不放鬆,這就是無為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心態穩定下來了,至少不會出偏差,安全肯定是有保障的。
第四,調身。首先,我們打坐的時候,有三種狀態,可以是散盤,就是兩隻腳都在下面。散盤的時候,左腳在前面,還是右腳在前面,沒有關係。還可以單跏趺或者叫單盤,一隻腳在上面一隻腳在下面,至於右腳在上面還是左腳在上面,都沒關係。這叫單跏趺。第三種,雙盤也叫雙跏趺。兩隻腳掌都在上面。實在坐不住,我們的身體就是有疾病。我們坐在凳子上,手扶膝蓋,叫正襟危坐,實在堅持不了的話,就是像這樣正襟危坐,是萬不得已用這種方式,那麼一般的話不管是散盤還是單盤、雙盤,好處就是使我們的血液全部壓到上半身來了,這樣的話你整個身體的上半身,整個身體的那個不管是腳還是身體的新陳代謝都會要比平常要快一些,按我們的土話經常叫做憋下來了憋上來了,自然臉色會紅潤,健康的狀態很快就顯現出來了。腿盤上以後,用一個包腿布包起來,包的方式,有一個複雜的也可以是坐一部分在這個包腿布上,然後就是左邊疊上來右邊也疊上來,最後再把前面這塊疊上來,這種包腿的方式,你打開很難,因為手壓在上面,你要想打開,動作很大,那麼在靜中你要是動作很大會影響別人,這個好處就是你不會因為腿難受而在靜中隨便的把這個腿放下來,因為打坐時間長以後腿痛這是第一關這是必然的。
如何度過第一關的困難呢,用包腿布包得緊緊的很難打開不容易解開的方式,也是一種助緣的方式。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使用各種不同的包腿的方式,這是自由的。然後,兩手就結禪定印,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就像這樣兩個大拇指頭對接,放在自己感覺最舒服的狀態,不要求你非得貼在小肚子上,也不要放得太靠外,放在你自己感覺前後最舒服的地方,這樣的話能夠讓你坐的時候最長最安穩。因為我們打坐一坐坐很長時間,如何盡最少的把我們的精力和體力放到擺姿勢上,姿勢擺得再好,到一定時候,你一累自然鬆懈,所以怎麼舒服怎麼來,就是說花最少的意識來控制你的手掌。這樣坐好以後,我們每一個人的坐墊的後面都會有一個墊子,一個似枕頭一樣的墊子,這個墊子的作用就是讓你的尾閭和你的大腿處在一個平面上,這樣我們就能夠坐得最穩。如果是自己在家,可以把這個墊子調整到最佳位置。如果是共修或者是陌生的場所,一般我們建議這種墊子處在三角坡段的狀態,這樣的好處就是你坐在前面一些這個墊子就矮一些,坐在後面一些墊子就顯得高一些,這樣就適合每一個人。
你自己覺得不夠高就往後坐,覺得太高了就往前做些,這樣的話就是能夠最快的使得你坐的保持你的狀態處在一個水平面上。大家體驗一下,這時候呢,後面的脊椎骨自然而然就是處在一個我們叫做疊銅錢一樣一節一節往上疊自然的伸直。這樣伸直以後,我們既不要往後仰去挺這個脊椎骨也不要佝僂頭。因為這樣挺的話,很累,一會堅持不住了,佝僂頭好像容易安靜,但是時間一長胸口會發悶,嚴重的會疼痛,所以也是讓他自然的挺直,既不要刻意的去挺,更不要佝僂頭。所以,自然的挺直,稍稍有一點點的含胸,平常我們聽說的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那種狀態,稍微眼簾垂下來,如果是很困的時候,可以把眼睛張開一些,平視,如果不是很困的話,我們一般都是建議把眼簾基本上合上,這是用功的從頭部的這個身體姿勢就是這樣要求的。這些完成以後呢,舌尖抵上顎,舌尖抵上顎,舌尖頂上顎能夠使你的口腔裡面分泌一點點的口水,那你的口水呢不會因為口腔的太乾燥而咳嗽甚至呢當你想咳嗽喉嚨很癢的時候你可以使勁的頂他會分泌出更多的口水,你把這個口水嚥下去,使得你的喉嚨不會咳嗽。
從身體的調整來看呢,有兩個注意事項,大家一定要記住,一個是禪修的時候就是包腿,不要因為怕熱不包,尤其是那個受涼,受風。因為坐的時間一長以後全身的毛孔全都張開了,這時候要受風的話,就跟女人做月子受風一樣,這種禪病將來就是很難把這個風逼出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你包起來熱一些,頂多頂多讓你出點汗,洗個澡就解決了,如果是受了風,將來是個非常非常麻煩的事,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第二個要注意的呢就是靠背,一定不能靠牆或者靠椅背,後面任何東西都不能靠。當你長時間靠在某個東西上的時候,那個地方也是同樣將來也是血脈很難再把那個地方打通,將來某一天當你用功用到一定程度,那個地方血脈要通的時候,你如果原來一直是有這種靠的毛病話,將來那個地方輕的就會非常非常疼,嚴重的會吐血,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靠牆,不要貪圖一下子的舒服而造成以後或者這個身體留下麻煩,所以這兩個問題一定要注意。
第五,調呼吸。我們的呼吸有四種狀態,所謂的風、喘、氣、息。風就是有聲,喘就是不暢。風和喘,我們北京話叫呼哧帶喘,就像我們爬了十六樓樓梯,今天停電爬上來,那麼這時候飛快的爬上來的話,在那裡倒氣的那種呼哧帶喘,這也是我們平常很少見的,或者體育運動之後的那種呼哧帶喘的狀態,我們叫做風,呼吸就跟拉風箱一樣,就是氣相那麼還有那種喘相,這些都不是正常的,那麼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中就感覺這呼吸若有若無甚至都會忽略這個呼吸的這個狀態,我們稱之為氣狀。這種若有若無是因為我們的心比較粗而感覺的,實際上是處於呼吸的短暫狀態,所以氣狀定義為短促,我們平時生活中是這種狀態。
當我們打坐的時候就希望我們的呼吸不是這三種狀態而是在息狀,那麼息狀呢?要講起來就非常那個大了,我們眼前呢就是最簡單的講一個。我們希望達到的就是最簡單的息狀就是息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安靜的打坐的時候,當我們靜下來以後,用功夫的時候還是感覺我們的呼吸若有若無,安穩平和,那麼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息狀,因為我們平常的那個息狀呢,就是在我們安靜下來以後,大家體驗的時候,就會發現安靜下來以後秒錶,平常我們聽不到的秒錶的聲音會覺得非常嘈,甚至呢就是隔壁的人或者自己的一種呼吸的那種很粗重,當你安靜下來,你都會發現自己的呼吸非常粗重,或者是隔壁這個人他的氣喘得這麼大聲,也就是說,他平常感受不到的聲音呢,在你安靜下來,他都會非常重,成為你的干擾,那麼我們所謂的要調整呼吸呢,要調到這個息狀,希望你的呼吸在你安靜的時候還是和平常一樣若有若無,這就是息相。但是息相不是我們用勁可以去把呼吸變成息相。這要隨著我們心的調伏,隨著打坐的時間慢慢慢慢養成,你安靜下來以後,自然而然產生的。這個息相不是我們去調或者是什麼,我們只管安靜地用功,心態平和地去坐,息相自然而然就會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