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乘四空定之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第二個,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即捨「虛空」,轉心緣「識」。此定成已,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

前面的空無邊處定,它的修行特點叫作厭色依空,他討厭色身,特別讚美虛空無邊無際的相狀,他厭色依空,依止空。這個地方是厭空依識。這個時候他虛空不要了。我們看看。

他說,他討厭虛空的相狀。為什麼討厭它呢?因為「緣多則散」。這虛空太廣大,範圍太廣,雖然會讓我色身的障礙消除了一點,但是讓我內心散亂,因為虛空太廣了,會破除我寂靜的禪定。那怎麼辦呢?他把虛空的相狀給消滅掉了。

他接下來幹什麼呢?迴光返照。他去觀察:我為什麼能夠緣虛空呢?我一定有一個明瞭的心,我緣這個明瞭的心不是更好嗎?我緣明瞭的心,我也可以脫離色身的干擾。所以他就緣內心那一念明瞭寂靜的心識,就是識無邊處定。這個時候把虛空的相狀捨掉了,轉而依止那個明瞭寂靜的心識,因為心也無相。同樣是無相,你向外攀緣是廣大的虛空;向內攀緣,是內心這種無相的寂靜的心。

內心的心比較好緣,所以他就怎麼樣呢?「此定成已,心定不動,清淨寂靜,名識無邊處定」。所以,這個人更高明了,他捨掉外在的虛空,安立在內心的寂靜的心不動,這個叫識無邊處定,厭空依識。

看第三。

三、無所有處定,謂行者復厭「識心」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於「識」,轉心緣「無所有法」;此定成已,空色雙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名「無所有處定」。

前面是厭空依識,這個地方他空識俱滅。這個行者認為:明瞭寂靜的心也不可以依靠,因為你經常依靠明瞭寂靜的心,緣多則散,破壞我的禪定。所以他把那個明瞭寂靜的心那個相狀也放棄了。那麼他的心放棄,他住在哪裡呢?住在無所有,他自己捏造一個無所有的相狀。他說虛空也靠不住,我一念明瞭的心的相狀也靠不住,這兩個都干擾我的寂靜。

怎麼辦呢?他自己捏造一個無所有的相狀出來,然後心就住在這個無所有的相狀。這個時候「空色雙亡,識心都滅」,內心寂靜的力量更強,而且「迥無攸往」,空空蕩蕩的,「名無所有處定」。這個人外不依空,內不依心,住在一個無所有的相狀,這個叫作無所有處定。